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最適合孕婦的產檢模式是怎樣的

目前健保給付的產檢專案及次數, 其實是不夠的!

目前健保給付孕婦10次產檢, 孕期28周之前每個月檢查1次、第28〜36周縮短頻率為每2周檢查1次、38周開始每週檢查1次。 臺北長庚醫院婦產科徐振傑醫師表示, 檢查項目是依據懷孕各階段可能併發的合併症加以規劃的, 不過從懷孕到生產, 10次產前檢查是不夠的!

隨著超音波醫學的進步, 越來越多疾病可以透過超音波及早期生化值的篩檢, 在第一孕期(懷孕13周之前)就可以達到很高的診斷率, 英國學者Nicoladies教授提倡的「倒金字塔產前照護模式」的概念就是如此, 期望能及早預防甚至提早治療及處理,

Advertisiment
以預防各類產科合併症的發生。

理想的「沙漏型產檢模式」

徐振傑醫師提醒, 理想的產檢模式應該是量身訂做的, 隨著每個孕婦的狀況不同而訂制, 譬如說A孕婦是高齡且為高血壓患者, B孕婦卻是年輕健康的孕婦, 產檢的時程就應該有所不同。

但並不是年輕孕婦就不會有風險, 應該制定一套良好的風險評估機制。 2011年英國的胎兒超音波專家尼可拉迪斯教授(ProfessorKyprosH.Nicolaides)提出了全新的產前照護模式──「倒金字塔產前照護模式」, 建議在「懷孕11〜13周」進行完整的風險評估檢查, 把高風險族群篩檢出來, 包括糖尿病或妊娠糖尿病、子癇前症高風險、早產高風險、胎兒異常、染色體異常風險增加等, 這些少數的高風險孕婦必須接受專業醫療團隊的照護與定期追蹤,

Advertisiment
提供她們必要的衛教、諮詢與治療;而低風險的孕婦就可以依一般定期的產檢頻率即可。

但是臺灣的高齡孕婦比較多, 所以周產期醫學會的前理事長徐振傑醫師、現任理事長蔡明松醫師, 都建議應該把「倒金字塔產前照護模式」稍微調整一下以符合臺灣的民情, 也就是懷孕末期所有孕婦也應該密集地產檢, 尤其是最後一個月, 當孕婦感覺胎動減少或屬於高危險妊娠時, 必須做必要的胎兒生長評估, 以保障生出健康的寶寶, 否則擔心最後會出現胎死腹中及未知的緊急狀況。 所以同時注重初期與後期產檢的「沙漏型產檢模式」可能更適合廣大的婦女!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