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坐月子>產后恢復>正文

拒絕跟風減肥 識別陷阱

市場上每年都有宣傳減肥產品的“新招”出現, 報紙電視上的減肥廣告也是鋪天蓋地, 對于消費者來說有如云霧籠罩。 國際生命科學協會中國辦事處主任、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組長、前中國預防科學院院長陳春明擺出幾點提示, 供消費者思考判斷。

1.減肥沒有奇跡

防治肥胖的中心原則是以調整膳食與加強體力活動結合, 持之以恒, 必要時在醫生指導下輔以藥物治療。 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減肥的成功, 同時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奇跡式的減肥品(或方法)宣稱幾天、兩三個星期能減10斤, 一定要在腦子里打個問號。

Advertisiment

2.對某種減肥方法一定要追問科學證據

科學證據就是:減肥產品或療法必須有在科學的設計下以動物加足夠的人群實驗, 前后比較, 橫向比較, 具有統計學意義的結果。 凡是減肥產品或療法, 都要對科學證據知情, 而不要相信廠家說的“專家組、專家推薦”一句話。 專家被不知情地利用的事也是時有發生的。 專業刊物發表的數據是個好的參考, 當然國家權威部門, 如藥監局、衛生部的認可、批號更是產品安全和有效性的重要依據。

3.減肥速度越快的產品越要打問號

身體脂肪的燃燒決定于機體的多種因素, 是一個復雜的代謝過程, 它不可能在短時間完成大量的“燃燒”。 如有的產品和療法宣傳中說用了之后當天“口干發熱,

Advertisiment
有脂肪燃燒的感覺”, 這可能嗎?口干發熱是否是副作用?脂肪燃燒人能感覺到嗎?是什么感覺?還有據稱“一個半月能減48斤”, 就是瀉也瀉不了那么快, 除非是處于病態。

4.減肥產品不應隨便組合

肥胖的綜合防治是指以調整膳食與加強體力活動相結合, 持之以恒, 必要時在醫生指導下輔以藥物治療。 不能隨意將各種產品組合, 如藥品、保健品、美容產品組成的“療法”掛上“健康減肥”的桂冠。 保健食品是不允許加藥品是法定的, 如將經批準的保健食品和藥品西布曲明捆在一起向消費者銷售, 這是變相的保健品加藥, 理應取締。 更何況西布曲明是處方藥, 怎能強制性的放在保健品里讓消費者在沒有醫生的指導下使用呢?

Advertisiment

5.選擇減肥藥品要有醫生指導

目前我國藥監局批準注冊的減肥藥只有兩種, 即西布曲明和賽尼可。 西布曲明是通過中樞神經抑制食欲, 它的副作用是和相應的神經系統有關的, 如心率加快、血壓增高、口干、失眠、便秘等;賽尼可是通過抑制腸內脂肪吸收, 其副作用局限于腸道, 如油便。 肥胖者適合用哪種是要醫生根據其身體狀況決定, 并配合其他治療和不斷跟蹤調整的。 個人選擇減肥藥物是危險的。 事實上, 由于隨意吃藥減肥造成健康損害甚至死亡的事例也發生過。

6.消費者要心中有桿秤

藥品的上市、批準注冊要有非常嚴格的科學實驗和長期的人體實驗, 并經過國家指定的專家評審委員會通過。 有效安全的藥品都是投入上億甚至10億多元,

Advertisiment
花費多年時間研究的成果, 不是沒有實力或還沒有樹立信譽的廠家能做到的。 保健食品的功能評價也有法規, 有其特定的范圍, 它是與藥品不同的。 為了對人民負責, 法規規定保健食品不允許隨意引申功能, 以至標明夸大對疾病的療效。 廣大消費者在購買減肥產品時一定要請教專業醫生給予正確的指導, 并詳細閱讀產品的說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