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怎樣科學處理小兒發熱

發熱是小兒疾病常見的症狀。 通常以小兒腋下體溫37-38度為低熱, 38-39度為中度發熱, 超過39-41度為高熱, 超過41度為超高熱。

發熱了怎樣科學處理, 是否必須應用抗生素來“壓”呢? 這得從發熱的原因說起。 發熱的原因有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大類:

1、感染性發熱:

是人體對感染的一種防禦反應, 最為常見。 由感染性疾病引起的發熱, 有細菌性的, 如扁桃體炎、敗血症等;也有病毒性的, 如乙型腦炎、流行性☆禁☆感冒等, 還有寄生蟲病, 如瘧疾等。

2、非感染性發熱:

非感染性疾病引起的發熱也很多, 變態反應性疾病如:風濕熱、藥物熱、疫苗反應等;結締組織病,

Advertisiment
如紅斑狼瘡、皮肌炎等;大量組織壞死或破壞, 如大面積燒傷、急性溶血、血管栓塞、白血病、惡性網狀細胞增生症、何傑金氏病、惡性淋巴瘤及其它惡性腫瘤等。 另外還有甲狀腺功能亢進、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先天性外胚層發育不全、暑熱症、間腦綜合征、腦出血等。

治療發熱的目的:

1、降低高熱, 減少機體消耗。

2、防止寶寶發生高熱驚厥。

3、對某些危重病例(如乙型腦炎、中毒型痢疾、重症肺炎等), 積極的退熱處理對穩定病情有一定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不是一有發熱就要作退熱處理, 一般只在高熱(腋下體溫39度以上)才作退熱處理。 但是部分寶寶體溫雖只38度左右卻很煩躁, 或有痙攣素質(易發抽風)的寶寶, 雖未達高熱,

Advertisiment
也應作退熱處理。

在積極尋找發熱原因及針對病因進行積極治療的同時, 對高熱作以下退熱處理:

1、物理降溫作用迅速, 安全, 尤適用於高熱:

①冷濕敷法:用溫水浸濕毛巾或紗布敷于寶寶前額、後頸部、雙側腹股溝、雙側腋下及膝關節後面, 每3-5分鐘換一次。 注意對39度以上高熱的寶寶來說, 水溫不宜過涼, 明顯低於體溫即可。

②酒精擦浴:用30%-50%酒精重點擦抹上述冷濕敷部位及四肢皮膚, 但不擦胸腹部。

③冷鹽水灌腸:嬰幼兒用冷鹽水150-300ml, 兒童用300-500ml, 冷鹽水溫度為20℃左右。

④溫水浴:適用於四肢迴圈不好(面蒼白、四肢涼)。 水溫37-38℃, 用大毛巾浸濕後, 包裹寶寶或置寶寶于溫水中, 為時15-20分鐘, 或根據體溫情況延長時間, 做完後擦乾全身。

在做物理降溫時應注意:每隔20-30分鐘應量一次體溫,

Advertisiment
同時注意寶寶呼吸、脈搏及皮膚顏色的變化。

2.吃退燒藥, 多喝些涼開水, 在水中加些鹽和糖, 防止脫水。

單純的退燒並不是最終目的, 還要尋找發熱原因並針對病因進行積極治療。 前面講到發燒的病因有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種。 有的家長只要孩子一發燒, 就趕快給孩子服用抗生素。 其實是不科學的。 因為抗生素主要對某些細菌有殺滅或抑制生長的作用, 而對大多數病毒感染無效, 更不用說對於那些非感染性疾病了。

因此, 發熱的病人應該去醫院檢查, 查明病因, 對症下藥。 對診斷不明的發熱, 退熱藥尚且不宜隨便應用, 更何況是抗生素。 因為濫用抗生素, 非但無益, 而且會帶來一些毒副反應,

Advertisiment
還可能招致“二重感染”, 即寄生在人體內、原處於相互制約狀態的細菌或黴菌, 若被抗生素殺滅或抑制了這一方, 而對該抗生素不敏感的另一方, 就會乘機大量繁殖, 使病情更加複雜, 更加嚴重。 此外, 少數人對某些抗生素呈現一種特別的反應──藥物熱, 即應用抗生素後會引起發熱。 這樣不但“壓”不了熱, 反而使病情加劇了。

抗生素只適用於那些因敏感的細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發熱。 在應用前, 最好通過培養能找到這種病原微生物, 並進行藥物敏感試驗, 從而選取最敏感的抗生素進行治療。 但病原微生物的培養需要一定的時間, 有時對於病因診斷已經基本明確的病例, 為了爭取治療的時機也可以根據經驗估計選用一定的抗生素。

Advertisiment

總之, 發熱不等於感染, 而感染也不等於必需要用抗生素治療。 所以, 發熱不要亂用抗生素, 退熱要注意科學方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