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發熱病因】小兒發熱分析

養生之道網導讀:

瞭解小兒發熱病因對寶寶健康極為重要, 那麼如何瞭解小兒發熱病因呢?瞭解小兒發熱病因並不困難。

發熱

Advertisiment

有資料顯示人體體溫達到39℃時應該退熱, 為何我們推薦38.5℃時就應服用退熱藥物呢?

因為體溫達到38.5℃時並不意味著是最高溫度, 很多時候體溫還會繼續上升。 因藥物吸收需要一定時間, 而這段時間內體溫還可能繼續上升。 當體溫達到38.5℃時服用退熱藥後至少需數分鐘或更長時間才會起效。 退熱藥物起效時正好溫度是39℃左右。 否則, 過高溫度有可能導致高熱驚厥。 服用退熱藥後, 體發熱溫降至38℃以下即可, 因為低熱可以刺激免疫系統成熟。 常用退熱藥服用適宜劑量是很安全的。

雖然每個人的基礎體溫不同, 但體溫增高到同一水準所代表的意義卻基本相同。 發熱不會燒壞孩子, 退熱的目的是為了避免高熱驚厥和降低體內過多的消耗。

Advertisiment
而且低燒有助於動用免疫系統, 並促進免疫系統成熟。 所以, 體溫超過38.5℃就應服用退熱藥物。

此外, 使用退熱藥物, 除了體溫指征外, 還要考慮體溫上升速度。 很多家長糾結38℃~38.5℃間時是否應服退熱藥?若體溫上升很快, 就應服退熱藥物;若緩慢上升, 可觀察, 輔以物理降溫。 再有, 不要糾結哪種測量體溫方式準確。 只要測量方式得當, 都有意義。

病因

1.短期發熱(發熱

短期發熱在兒科多數由感染引起, 一般預後良好或屬自限性疾病, 但發熱也可能是危重患兒的早期表現, 尤其具有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蒼白等中毒症狀較重的小兒。 應注意患兒的病史、傳染病接觸史, 及有無呼吸、消化、泌尿、神經等系統的症狀與體征, 有無皮疹、出血點、黃疸、貧血、淋巴結或肝脾腫大及局部感染灶等。

Advertisiment

2.長期發熱(發熱≥2周)

(1)感染性發熱

1)呼吸系統感染最多見, 病原體包括病毒、支原體、細菌及結核菌等;2)其他系統感染腸道感染、泌尿系統感染、中樞神經系統感染(腦炎、腦膜炎)、心血管系統感染(如感染性心內膜炎、心包炎)、肝膽系統感染(如肝炎、膽管炎、肝膿腫等);3)全身性☆禁☆感染如敗血症、結核病、傷寒、副傷寒、斑疹傷寒、布氏桿菌病、EB病毒感染、巨細胞病毒感染、萊姆病、鉤端螺旋體病、瘧疾、黑熱病、血吸蟲病及真菌感染等;4)膿腫或局限性☆禁☆感染如骨髓炎、腎周圍膿腫、膈下膿腫、闌尾膿腫、肛周膿腫等。

(2)非感染性發熱

1)風濕性疾病以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最常見。 近年隨著鏈球菌感染被及時控制,

Advertisiment
風濕熱現已較少見。 其他引起發熱的風濕性疾病有系統性紅斑狼瘡、結節性多動脈炎、川崎病、血清病、皮肌炎、結節性非化膿性脂膜炎、韋格惡性肉芽腫及血管性免疫母細胞淋巴結病等。

2)組織破壞或壞死惡性腫瘤, 以白血病最常見, 其他有惡性淋巴瘤(包括霍奇金及非霍奇金淋巴瘤)、成神經細胞瘤、惡性組織細胞病、朗格罕組織細胞增生症及尤文肉瘤等;大面積燒傷、大手術後、內出血吸收過程、血管栓塞等。

3)產熱過多或散熱減少產熱過多見於甲狀腺功能亢進、癲癇持續狀態、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散熱減少見於廣泛性皮炎、大量失水、失血, 中暑、先天性外胚葉發育不良以及新生兒包裹過多等。

4)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疾患如顱骨損傷、大腦發育不全、顱內腫瘤、蛛網膜下腔出血、暑熱症、中毒性腦病、腦炎後遺症及間腦病變等。

Advertisiment

5)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如功能性低熱、慢性非特異性淋巴細胞增多症。

6)其他藥物熱、藥物中毒(如水楊酸、阿托品)、輸血或輸液反應、高鈉血症(垂體性或腎性尿崩症)、炎性腸病及免疫缺陷病等。

3.慢性低熱(長期低熱)

指起病較緩, 體溫在37.5~38.0℃, 持續4周以上者。 40%為感染性發熱, 57%為非感染性發熱, 3%原因不明。

首先要除外結核病, 包括肺結核;慢性低熱常由感染後引起, 如鏈球菌感染後綜合征及其他感染後發熱, 並要尋找是否存在慢性病灶或小膿腫, 如慢性隱窩性扁桃體炎、淋巴結炎、鼻竇炎、齲齒、牙齦膿腫、肛周膿腫等。

慢性低熱的非感染性疾病有甲狀腺功能亢進、尿崩症、風濕性疾病、炎性腸病(克隆病及潰瘍性結腸炎)、血液病、夏季低熱、蛋白質攝入過高及測試體溫時間過長等。

除外以上病因,如仍然找不到低熱原因,但患兒又無任何病態,只需隨訪觀察,低熱可在數周後自行降至正常。

細心呵護健康成長。

除外以上病因,如仍然找不到低熱原因,但患兒又無任何病態,只需隨訪觀察,低熱可在數周後自行降至正常。

細心呵護健康成長。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