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出現青蛙腿的病因_家長應怎樣照顧好寶寶

養生之道網導讀:

寶寶出現青蛙腿的病因到底是什麼呢?有些寶寶可能會出現青蛙腿, 家長肯定都非常擔心, 不知道應該怎麼辦才好, 下文我們給大家介紹一下寶寶出現青蛙腿的病因吧。

Advertisiment

差幾天才滿8個月的冰冰懶懶地躺在病床上, 小腿向裡面彎著, 大腿卻向著外面, 很像一隻小青蛙;再細看小腿, 皮膚上稀稀疏疏有一些小紅點。 醫生說冰冰得了“壞血病”, 多處出血。 小腿上的紅點是皮下出血, “青蛙腿”則是由於下肢骨膜下出血, 刺激骨膜產生疼痛, 稍一活動痛感就加重, 所以冰冰一動不動地躺著, 甚至不願意父母抱他。

“壞血病?”冰冰父母一聽嚇了一跳, 不知是啥大病。 其實, 壞血病就是缺乏維生素C所引起的一種營養性疾病。 原來, 冰冰出生後媽媽沒有多少奶水, 牛奶成了其主食, 而牛奶中的維生素C含量很低, 只有母乳的1/4,又經過貯存、稀釋或消毒滅菌等處理環節,

Advertisiment
所剩已不多了;加上冰冰口味挑剔, 蔬果等輔食未能足量添加, 便逐漸變成了現在這個模樣。

缺乏維生素C為何導致“壞血病”呢?醫生解釋道:維生素C參與膠原等結締組織的生成, 缺乏後膠原生成障礙, 毛細血管壁不健全, 脆性增加, 致使血液滲出而產生程度不等的出血症狀。

說到這裡, 維生素C對寶寶的重要性應該不言而喻了。 那麼, 寶寶需要多少維生素C方能滿足需要呢?與其他維生素比較, 維生素C的需要量堪稱老大。 因為人體內缺少一種叫做葡萄糖酸內酯酶的生物酶, 此酶專門負責將葡萄糖等養分轉化成維生素C,所以人體只有從食物中獲取維生素C。 研究表明, 健康者體內維生素C的儲存量約為1500毫克,

Advertisiment
如果低於300毫克, 冰冰那樣的“壞血病”症狀就會“蒞臨”。 為此, 1歲內寶寶每天的供給量不應少於30毫克~35毫克, 1歲-3歲不應少於40毫克~50毫克, 3歲以上不應少於50毫克~75毫克, 早產兒每天應供給100毫克。

哪些食物富含維生素C呢?首推母乳, 每100毫升母乳的維生素C含量可達4毫克~7毫克, 而且吸收與利用率均高。 其次則非配方奶莫屬。 至於日常食物, 主要存在於多水分的植物性食品中, 包括各種蔬菜、水果和豆芽。 比較起來, 蔬菜中的維生素C含量又普遍多於水果。 以蘋果為例, 白菜的維生素C含量是它的10倍, 綠菜花是它的25倍, 青椒是它的40倍。 可見以水果代替蔬菜餵養寶寶的做法實屬謬誤。 當然, 也不可否定水果在供給維生素C中的地位, 尤其是獼猴桃、鮮棗、柑橘、西瓜等均為維生素C的“大戶”。

Advertisiment
總之, 蔬果並舉, 相互補充而不是取代, 寶寶就不愁維生素C不足了。

預防寶寶維生素C缺乏的3條黃金法則

法則1:科學餵養。 包括母乳餵養、輔食添加以及斷奶後的食物搭配等3環節。

首先, 母乳中維生素C含量高, 且吸收利用好, 凡有條件者都應採用母乳餵養。 同時, 餵奶母親要多吃蔬菜水果, 保證每天體內能有80毫克?100毫克的維生素C“進賬”, 為寶寶提供優質食糧。

其次, 及早添加富含維生素C的輔食。 如寶寶出生後2周~3周起就給予果汁和蔬菜汁, 五六個月後可將鮮棗、獼猴桃、番茄、橘子、綠葉蔬菜等維生素C的“富礦”做成菜泥、水果泥等陸續加入寶寶的食譜。

寶寶斷奶後, 蔬果應成為主食構成部分之一, 與穀物、肉類等“三分天下”。

Advertisiment
若能堅持每天給予300克蔬菜、200克水果, 基本上可以滿足寶寶一天的維生素C需要量。

法則2:科學烹調。 維生素C最為嬌氣, 遇到空氣容易氧化, 加工過程中易受破壞, 儲藏中容易損失, 而且怕熱、怕堿。 因此, 為寶寶製作蔬果餐時要做到現做現吃, 烹調蔬菜不宜用高溫, 並儘量縮短時間, 以減少維生素C的流失。

法則3:適當補充維生素C藥片。 與藥片比較, 蔬果中的天然維生素C優越得多, 因為後者是以兩種物質即維生素C與維生素P組成的狀態而存在的, 維生素P起著協助維生素C發揮效力的作用, 而維生素C的藥物製劑系人工合成, 效果遠遜于天然, 這便是科學家提倡食補為主的理由所在。 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 食補難以奏效, 藥補就有必要了。如生活在被動吸煙環境中的寶寶(大人吸煙可減低寶寶體內的維生素C水準)、服用含有阿司匹林成分的藥物(阿司匹林可令維生素C的流失量增加3倍)或生病時(急慢性腹瀉、痢疾、肺炎、結核等疾病使維生素C消耗增多),就需要在醫生指導下補充維生素C藥片。

推拿按摩提高寶寶免疫力

1、捏脊

脊,指的是背部脊柱骨。自尾骨端始,至頸部大椎穴(低頭,頸胸部交界處最高的椎骨)成一直線。寶寶脫去衣褲,伏臥床上,家長站或跪在寶寶的後側方,面帶微笑,全身放鬆,用手輕輕撫摸寶寶整個背部,使其肌肉放鬆,然後進行操作。

具體手法:

兩手拇指指腹與食指、中指指腹對捏,食指中指在前,拇指在後,捏住脊柱骨表層的皮膚,食指中指向後撚、拇指向前撚的同時,拇指向前推,這樣,就會從下逐漸向上推進。從尾骨至大椎,反復捏3~5遍。

捏完後,局部的皮膚會略顯潮紅。此時,再用手掌在寶寶背部輕輕地上下摩2~3次,幫助寶寶背部放鬆。

用於保健的話,隔天捏脊1次即可。貴在堅持,我曾在多家幼稚園做過對比觀察,凡是平時堅持捏脊的孩子,小兒常見病的發病率均低於不捏脊的孩子。

捏脊可以從寶寶出生即開始。對初次接受捏脊的寶寶,動作一定要輕柔,捏住肌肉往上提時,不要提得過重,以免寶寶產生畏懼而不願配合。

2、輕叩背俞穴

有時,捏脊的方法不是很容易操作,或者寶寶不願意配合的時候,可以改用輕叩背俞穴的方法。

背俞穴分佈在背部脊柱的兩側,脊柱旁開1.5寸(肩胛骨內緣至脊柱正中為3寸)。人體五臟六腑之氣均輸注於背腰部的背俞穴。叩擊背俞穴可以調理臟腑氣機,氣機調順會減少疾病的發生。

要用寶寶手的寬度在他身上量取

具體手法:

用食指、中指、無名指的指尖輕輕叩擊背俞穴,從上到下,反復3~5遍,兩側均如此操作。

操作完後,脊柱兩側的皮膚略顯潮紅,再用手掌輕摩剛叩擊過的地方2~3次,以放鬆皮膚。

3、按揉足三裡

足三裡位於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脊(小腿的正面能夠摸到的最高部分)旁開1橫指(寶寶中指的粗細)。

取穴方法:讓寶寶屈曲膝關節,在膝蓋骨下端能摸到兩個凹陷,其中外側的凹陷叫做外膝眼,由此向下寶寶4指寬度的距離即外膝眼下3寸,再從脛骨前脊旁開寶寶中指的寬度即為足三裡所在。

具體手法:

以拇指指腹沿順時針方向按揉足三裡,每次300下,可以健脾和胃,補益氣血,理氣消食。

照顧寶寶要掌握一套正確的保健方法

衣:注意兩少一多

不少家長怕凍著孩子,給孩子穿很多衣服,對此,專家說,其實很多孩子的病是“捂”出來的。兒童一般活動量大,所以日常穿衣要比成人少一件,蓋被要比成人少一層,而活動中要注意多帶一件衣服,活動後及時添加。

食:主熱食少生冷

冬季寶寶怎樣吃才更健康呢?王主任說,冬季寶寶首先應以熱食為主,以煲菜類、燴菜類、燉菜類或湯菜類為佳。其次,這個季節要注意補充維生素。冬季寶寶的戶外活動相對減少,接受室外陽光照射時間縮短,很容易出現維生素D缺乏。這就需要媽媽依據寶寶月齡適當補充維生素D,尤其1歲以下兒童更要注意。維生素A能增強呼吸道黏膜的抗病能力,所以每天都應補充蛋品及一定的肉食,並保證蔬菜、水果的攝入量。

另外不可忽略無機鹽在人體中的作用。有醫學研究表明,如果缺少無機鹽就容易產生怕冷的感覺,所以有些媽媽在孩子的飲食中一點鹽也不放是很不科學的。要幫助寶寶抵禦寒冷,建議媽媽在冬季多讓寶寶攝取根莖類蔬菜,如胡蘿蔔、土豆、山藥、紅薯、藕等,同樣,各種肉食也不可或缺。維生素A的最佳來源是鱈魚,鐵的最佳來源是紅肉,鈣的最佳來源是乳製品,冬季可以適當增加肉、蛋、奶的攝取量。

藥補就有必要了。如生活在被動吸煙環境中的寶寶(大人吸煙可減低寶寶體內的維生素C水準)、服用含有阿司匹林成分的藥物(阿司匹林可令維生素C的流失量增加3倍)或生病時(急慢性腹瀉、痢疾、肺炎、結核等疾病使維生素C消耗增多),就需要在醫生指導下補充維生素C藥片。

推拿按摩提高寶寶免疫力

1、捏脊

脊,指的是背部脊柱骨。自尾骨端始,至頸部大椎穴(低頭,頸胸部交界處最高的椎骨)成一直線。寶寶脫去衣褲,伏臥床上,家長站或跪在寶寶的後側方,面帶微笑,全身放鬆,用手輕輕撫摸寶寶整個背部,使其肌肉放鬆,然後進行操作。

具體手法:

兩手拇指指腹與食指、中指指腹對捏,食指中指在前,拇指在後,捏住脊柱骨表層的皮膚,食指中指向後撚、拇指向前撚的同時,拇指向前推,這樣,就會從下逐漸向上推進。從尾骨至大椎,反復捏3~5遍。

捏完後,局部的皮膚會略顯潮紅。此時,再用手掌在寶寶背部輕輕地上下摩2~3次,幫助寶寶背部放鬆。

用於保健的話,隔天捏脊1次即可。貴在堅持,我曾在多家幼稚園做過對比觀察,凡是平時堅持捏脊的孩子,小兒常見病的發病率均低於不捏脊的孩子。

捏脊可以從寶寶出生即開始。對初次接受捏脊的寶寶,動作一定要輕柔,捏住肌肉往上提時,不要提得過重,以免寶寶產生畏懼而不願配合。

2、輕叩背俞穴

有時,捏脊的方法不是很容易操作,或者寶寶不願意配合的時候,可以改用輕叩背俞穴的方法。

背俞穴分佈在背部脊柱的兩側,脊柱旁開1.5寸(肩胛骨內緣至脊柱正中為3寸)。人體五臟六腑之氣均輸注於背腰部的背俞穴。叩擊背俞穴可以調理臟腑氣機,氣機調順會減少疾病的發生。

要用寶寶手的寬度在他身上量取

具體手法:

用食指、中指、無名指的指尖輕輕叩擊背俞穴,從上到下,反復3~5遍,兩側均如此操作。

操作完後,脊柱兩側的皮膚略顯潮紅,再用手掌輕摩剛叩擊過的地方2~3次,以放鬆皮膚。

3、按揉足三裡

足三裡位於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脊(小腿的正面能夠摸到的最高部分)旁開1橫指(寶寶中指的粗細)。

取穴方法:讓寶寶屈曲膝關節,在膝蓋骨下端能摸到兩個凹陷,其中外側的凹陷叫做外膝眼,由此向下寶寶4指寬度的距離即外膝眼下3寸,再從脛骨前脊旁開寶寶中指的寬度即為足三裡所在。

具體手法:

以拇指指腹沿順時針方向按揉足三裡,每次300下,可以健脾和胃,補益氣血,理氣消食。

照顧寶寶要掌握一套正確的保健方法

衣:注意兩少一多

不少家長怕凍著孩子,給孩子穿很多衣服,對此,專家說,其實很多孩子的病是“捂”出來的。兒童一般活動量大,所以日常穿衣要比成人少一件,蓋被要比成人少一層,而活動中要注意多帶一件衣服,活動後及時添加。

食:主熱食少生冷

冬季寶寶怎樣吃才更健康呢?王主任說,冬季寶寶首先應以熱食為主,以煲菜類、燴菜類、燉菜類或湯菜類為佳。其次,這個季節要注意補充維生素。冬季寶寶的戶外活動相對減少,接受室外陽光照射時間縮短,很容易出現維生素D缺乏。這就需要媽媽依據寶寶月齡適當補充維生素D,尤其1歲以下兒童更要注意。維生素A能增強呼吸道黏膜的抗病能力,所以每天都應補充蛋品及一定的肉食,並保證蔬菜、水果的攝入量。

另外不可忽略無機鹽在人體中的作用。有醫學研究表明,如果缺少無機鹽就容易產生怕冷的感覺,所以有些媽媽在孩子的飲食中一點鹽也不放是很不科學的。要幫助寶寶抵禦寒冷,建議媽媽在冬季多讓寶寶攝取根莖類蔬菜,如胡蘿蔔、土豆、山藥、紅薯、藕等,同樣,各種肉食也不可或缺。維生素A的最佳來源是鱈魚,鐵的最佳來源是紅肉,鈣的最佳來源是乳製品,冬季可以適當增加肉、蛋、奶的攝取量。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