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同年齡腦癱訓練內容有何不同?

不同年齡腦癱訓練內容有何不同?

由於患兒處於發育中, 月齡和年齡不同, 症狀表現不同, 故應將正常兒童和患兒發育程度進行對照, 結合異常姿勢和運動情況, 制定出合適的康復目標, 運用手法訓練。

嬰兒早期的訓練:生後3~4個月或6~9個月前, 以促進正常發育為主, 同時採用鮑依他(Vaclov Vojta)氏法, 和波巴斯(Bobath)法。 嬰兒及幼兒期的訓練:腦癱症狀顯露, 但攣縮和變形尚未形成, 為治療關鍵時期, 除上述的治療方法外, 還要在日常生活動作護理中, 注意防治畸形。

幼兒期以後的訓練:主要為功能訓練, 因為腦癱症狀幾乎固定了,

Advertisiment
拘縮變形等已經產生, 功能障礙也已明確, 要一面繼續進行運動功能訓練, 一面配合裝具, 靴, 杖, 椅子, 輪椅等進行療育。 重型者可配合矯形手術。

年長兒訓練:對每個小兒的功能提高, 教育, 社會, 職業培訓等各領域的適應, 以及交通手段, 居住條件等改善。

什麼是腦癱, 有什麼表現?

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CP)簡稱腦癱, 是指從出生前到出生後一個月內腦發育早期, 由多種原因引起的非進行性的腦損害及發育缺陷所致的中樞性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

腦癱一般是由於在產前、孕期由多種因素影響了神經中樞的發育所致。 腦癱常常還會伴有癲癇、智力低下、感覺遲鈍、行為異常、性格怪異、語言落後等症狀, 最明顯的特徵是運動發育落後。

Advertisiment
如果您覺得您的寶寶存在以上症狀, 一定要提高警惕, 早發現, 早治療

手術治療小兒腦癱有幫助嗎?

手術不能治療腦癱, 因為腦子不能更換和修復。 有時手術可以用於矯正攣縮(肌肉的攣縮)或減弱痙攣肌肉的拉力, 以預防攣縮發生, 但這樣可使運動更加困難, 只有在兒童已學會走路時才考慮手術。 手術作為綜合治療手段之一, 要根據孩子情況慎重考慮, 如攣縮, 變形的矯正, 脫臼的整複, 關節固定術等。 而肌肉的切離、延長手術獲得肌力的平衡術法, 因遠期效果差, 應慎重。 最好的方式是鼓勵兒童在良好的體位下, 進行運動功能訓練。

家人如何配合康復人員的工作?

當發現孩子運動發育落後, 姿勢異常時, 應早日到兒科或專科病院諮詢和確診。

Advertisiment
家長應該將從懷孕、分娩、生後到現在的情況, 仔細介紹給醫生、治療師。 同時也要把護理方式, 自己的看法向醫生提出。 如我的孩子為何會這個樣子“他要多久能坐, 走路和說話?”“他們智慧怎樣?能不能上學, 能否走路?”讓醫生、治療師對病兒深入瞭解是走向有助於治療醫生制定訓練計畫, 希望家長不僅接受指導和配合, 也要向治療醫生、護士及志願工作者們學習一些醫學術語, 便於交談, 在指導下訓練兒童和認真填寫記錄。

腦癱兒在懷孕的時候能不能發現?

目前懷孕期很難發現孩子是否為腦癱,主要是懷孕初期3個月, 母親是否有感冒, 先兆流產病史, 出生時有無窒息缺氧史, 黃疸早產低體重等。

Advertisiment
腦性癱瘓主要是運動功能障礙和姿勢異常。 診斷與病史症狀有關係, 大部分是可以發現的。 做B超, 羊水穿刺, 塘篩等。 孕期例如要精神愉快、情緒穩定、睡眠充足、飲食合理、搞好衛生和適當鍛煉身體、預防疾病等。

怎樣給腦癱患兒坐著餵食?

當小孩坐在你膝上進食時, 將你的腿置於其膝下, 使其髖關節彎曲角度大一點, 可避免過分伸張的趨勢, 你手臂安放在桌上的枕頭上, 用手去支持小孩的背部或肩部。 食物應在小孩子的正前方, 比頭位置低。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