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添加輔食的道路上,我和婆婆做過的那些鬥爭

糕媽之前寫過很多怎麼添加輔食的文章, 包括一些大的原則, 實戰的技巧, 常見誤區等。 跟媽媽們交流的時候, 發現大家還有一個特別共性的問題, “我知道應該×××, 老人不同意啊, 婆婆/我媽堅持認為×××”……這些和老人做鬥爭的事兒, 老媽子也是經歷過噠。

有一段時間, 糕媽是一個人帶年糕的。 單打獨鬥的好處是自己做主, 耳根清淨, 但缺點也很明顯, 媽媽很難再有自己的空間了。 自從奶奶來和我們一起住, 家務和孩子的照顧上都有人搭把手, 我的生活就從容很多了。 跟老人一起帶娃, 挑戰當然是有的, 俺們家的隔代育兒觀大比拼,

Advertisiment
衝突主要集中在“吃”這件事情上, 今天就跟大家叨叨我都是怎麼“勝出”的。


自然原味 vs 油鹽醬醋

奶奶觀點:“不吃鹽哪有力氣”, “沒味道怎麼會好吃”, “他爸爸4個月的時候, 我們就給他吃鹽了”。

糕媽觀點:無鹽、少油、少糖, 是我給年糕添加輔食的第一原則。

Advertisiment
不加調味料, 既是對孩子腎臟功能的保護, 也是對天然味覺的呵護。 食物本身就是含有鈉的, 不吃鹽不會沒力氣。

實戰策略:不斷嘮叨, 不斷重複, 請求爸爸聲援, 講反面案例。

從剛接觸輔食添加的知識開始, 我就給家人灌輸1歲以下不能吃鹽的理論了, 而且一有機會就要嘮叨, 頻率必須賽過社區大媽呀。 反面案例通常比較有效, “誰誰家孩子過年期間被親友喂了大人的飯菜, 現在淡的東西都不肯吃了!”

堅持給孩子吃不加調味料的食物, 當老人們發現“這麼酸的優酪乳他也愛吃”, “這麼淡的肉和菜都吃這麼香”, 自然也就不再糾結“要不要買個兒童醬油”的問題了(ps:這玩意兒可不靠譜, 別去買啊)。

Advertisiment

自主進食 vs“孩子還小”

奶奶觀點:“自己吃又髒又亂啊, 還吃不到啥”, “孩子這麼小, 都是喂的”, “社區裡誰誰3歲還在喂呢”。

糕媽觀點:學習自己吃飯, 是寶寶添加固體食物中的重要一環, 有利於寶寶對食物性狀的探索, 對鍛煉手指的精細動作也是大有裨益的。 讓寶寶自己抓東西吃,

Advertisiment
也是學習用勺、叉的前奏曲。 此外, 手指食物也是幫助寶寶度過10個月左右的厭食期的好辦法(這個月齡的寶寶常表現出對糊狀食物不感興趣了)。

實戰策略:自己動手, 自己打掃。 鍛煉自主進食這個事兒真的得媽媽自己上手才行, 一來確實太髒太亂, 如果不是打心裡接受這餵養方式, 很難說服老人。 二來剛學習吃手指食物, 寶寶噎到是常有的事, 老人常會嚇得要死, 媽媽們也應該學會基本的急救知識。

Advertisiment

讓孩子做主 vs“多喂一點是一點”

奶奶觀點:“不吃下去哪有力氣, 只吃這麼點怎麼長身體啊”, “小孩子都是想著玩呀, 總要想辦法多喂一點”。

糕媽觀點:家長只負責準備食物, 吃多少應該讓孩子決定。 強行餵食很容易讓孩子對食物產生更嚴重的抗拒。 寶寶餓了總會吃的, 不想吃就是不餓咯。

實戰策略:及時喊停, 耐心溝通。 孩子表現出扭過頭、不張嘴、皺眉、想離開餐椅的時候, 認真跟他說“你還要再吃一點嗎?離開餐椅就不能吃了哦”, 如果他還是不想吃, 就及時停止用餐。

不讓接著喂, 奶奶也會有點失落。跟老人家好好說,“媽,吃飯的路還長著,一個好習慣是很重要的,等他跑得快了,你都追不上了”。在寶寶自己覺得餓了,拼命往嘴裡塞吃的時候,及時說“你看,他餓了自己就吃了”。


吃飯有規矩 vs“吃下去就好”

奶奶觀點:“玩下玩具沒關係,能吃下飯就好”,“社區裡都是追著餵飯的”。

糕媽觀點:吃飯要養成好習慣,吃正餐吃優酪乳吃水果都必須坐在餐椅裡,飯前要洗手,飯後要漱口,睡前要刷牙。

實戰策略:執行,堅定地執行。當你想給孩子建立一個規則,而遭到老人質疑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默默堅定地執行。不僅是做給老人看,更是做給孩子看,媽媽的規則不會因為哭鬧和抗議而改變。一旦習慣養成,家人自然就和你站到一邊,“他媽媽還是蠻有一套的呢”。


湯湯水水的營養之爭

奶奶觀點:“米湯最適合小朋友吃了,好消化”,“給孩子喝果汁補充點維生素吧”,“骨頭湯、魚湯最補了”。

糕媽觀點:湯裡主要是脂肪,營養基本還是在“乾貨”上。米湯含砷量高,不適合給小朋友吃,直接吃帶米粒的白粥就可以了。要補維生素,應該吃果泥菜泥,果汁很容易引起肥胖和齲齒(老媽子對這類湯湯水水的態度,可以到文末查看相關文章)。

實戰策略:還是嘮叨,重要的事情,有時候說三遍也不夠……

根據情況,各個擊破。米湯這種,就堅決不讓吃,但說砷啊啥的老人不懂,不妨這麼來:“媽,米湯都是水,他吃不飽”。果汁呢,家長要帶頭不喝,“小孩子都愛吃甜的,喝過果汁就不愛喝水了,還是白水最好”。骨頭湯,是鬥爭最困難的,奶奶真的很想“補鈣”啊,好吧,稍微喝點兒也無傷大雅,別當水喝就好……


新手媽媽的心路歷程

除了怎麼給孩子吃飯,我們遇到的隔代育兒觀差異還有很多很多。一方面是恨不得什麼好東西都給他的小寶貝,一方面是含辛茹苦、值得敬重的媽媽/婆婆,家庭生活本來就是很考驗女人的一件事兒。我打心眼兒裡感激奶奶的付出,奶奶也很尊重我作為第一責任人的意見,哪怕遇到一些紛爭,大家也都能比較平靜地交流,不太會上升到很激烈的層面。

作為新手媽媽,咱自個兒學習靠譜的育兒知識,除了在一些重要的原則上把好關,一些難溝通的事情上自己動手、堅持之外,也應該適當給老人一些決策權。比如“今天是吃魚還是吃蛋”,“餛飩裡能不能加點香菇”,“我想給小寶買點車厘子嘗嘗”之類的問題,大可以說“媽,這事兒你定就行,你做飯比我強”。一些無傷大雅的事情,別太較真,偶爾吃點啥“不該吃”的都不是事兒,別弄得自己累,家人也累。家庭關係緊張,也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人跟人之間不就是這樣,你給我面子,我也給你面子,更何況還是一家人,大家的目標也是一致的,有啥不能好好說的呢。婆媳之間,說來微妙,但也能安然相處。轉頭想想,要是沒人幫你帶孩子,豈不是更慫?


(本文配圖:doudou)

奶奶也會有點失落。跟老人家好好說,“媽,吃飯的路還長著,一個好習慣是很重要的,等他跑得快了,你都追不上了”。在寶寶自己覺得餓了,拼命往嘴裡塞吃的時候,及時說“你看,他餓了自己就吃了”。


吃飯有規矩 vs“吃下去就好”

奶奶觀點:“玩下玩具沒關係,能吃下飯就好”,“社區裡都是追著餵飯的”。

糕媽觀點:吃飯要養成好習慣,吃正餐吃優酪乳吃水果都必須坐在餐椅裡,飯前要洗手,飯後要漱口,睡前要刷牙。

實戰策略:執行,堅定地執行。當你想給孩子建立一個規則,而遭到老人質疑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默默堅定地執行。不僅是做給老人看,更是做給孩子看,媽媽的規則不會因為哭鬧和抗議而改變。一旦習慣養成,家人自然就和你站到一邊,“他媽媽還是蠻有一套的呢”。


湯湯水水的營養之爭

奶奶觀點:“米湯最適合小朋友吃了,好消化”,“給孩子喝果汁補充點維生素吧”,“骨頭湯、魚湯最補了”。

糕媽觀點:湯裡主要是脂肪,營養基本還是在“乾貨”上。米湯含砷量高,不適合給小朋友吃,直接吃帶米粒的白粥就可以了。要補維生素,應該吃果泥菜泥,果汁很容易引起肥胖和齲齒(老媽子對這類湯湯水水的態度,可以到文末查看相關文章)。

實戰策略:還是嘮叨,重要的事情,有時候說三遍也不夠……

根據情況,各個擊破。米湯這種,就堅決不讓吃,但說砷啊啥的老人不懂,不妨這麼來:“媽,米湯都是水,他吃不飽”。果汁呢,家長要帶頭不喝,“小孩子都愛吃甜的,喝過果汁就不愛喝水了,還是白水最好”。骨頭湯,是鬥爭最困難的,奶奶真的很想“補鈣”啊,好吧,稍微喝點兒也無傷大雅,別當水喝就好……


新手媽媽的心路歷程

除了怎麼給孩子吃飯,我們遇到的隔代育兒觀差異還有很多很多。一方面是恨不得什麼好東西都給他的小寶貝,一方面是含辛茹苦、值得敬重的媽媽/婆婆,家庭生活本來就是很考驗女人的一件事兒。我打心眼兒裡感激奶奶的付出,奶奶也很尊重我作為第一責任人的意見,哪怕遇到一些紛爭,大家也都能比較平靜地交流,不太會上升到很激烈的層面。

作為新手媽媽,咱自個兒學習靠譜的育兒知識,除了在一些重要的原則上把好關,一些難溝通的事情上自己動手、堅持之外,也應該適當給老人一些決策權。比如“今天是吃魚還是吃蛋”,“餛飩裡能不能加點香菇”,“我想給小寶買點車厘子嘗嘗”之類的問題,大可以說“媽,這事兒你定就行,你做飯比我強”。一些無傷大雅的事情,別太較真,偶爾吃點啥“不該吃”的都不是事兒,別弄得自己累,家人也累。家庭關係緊張,也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人跟人之間不就是這樣,你給我面子,我也給你面子,更何況還是一家人,大家的目標也是一致的,有啥不能好好說的呢。婆媳之間,說來微妙,但也能安然相處。轉頭想想,要是沒人幫你帶孩子,豈不是更慫?


(本文配圖:doudou)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