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的用藥方法和常用藥

新生兒是指出生到生後28天內的嬰兒, 正處於其生長發育承上啟下的階段, 肝、腎功能發育尚不完善, 對藥物的代謝和排泄能力較弱, 藥物在體內容易蓄積, 產生毒副作用。 因此, 用藥要特別小心。

小編推薦:

新生兒的用藥方法和常用藥 

用藥方法如下:

最重要的是, 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用藥

正確對待藥物, 不要擴大化治療, 並應密切觀察藥物的不良反應。 新爸爸媽媽不宜過分苛求醫生用藥, 而導致用藥升級後的“藥源性疾病”。

特別提醒:抗生素的濫用已經讓其由“治病藥”變成了“致病藥”!胎兒畸形, 兒童身體器官被殘害,

Advertisiment
細菌耐藥性增強, 機體抵抗力下降…所以我們必須警惕。

新生兒、未成熟兒、重危病兒不宜給丸、片劑型藥

片劑均應研磨成粉或調配成液體, 用滴管慢慢喂服, 病情重者盡可能靜脈點滴給藥。 因為新生兒新陳代謝旺盛, 對藥物的吸收快, 排泄亦快, 給藥時應根據病情, 按體重或體表面積計算出每日應給藥物的總量, 把總量分為三四次。 另外, 應注意藥物分配及副作用, 待病癒後, 再用藥一二天, 鞏固療效。

不能亂用成人藥

大多數的成人用藥, 都不能用於小兒, 有的家長認為小兒就是比成人的體重小, 成人吃的藥只要減量就行了, 這是不對的。 小兒對藥物的反應不同, 在成人身上的輕微副作用在小兒身上可能就是毒性反應。

Advertisiment

外用藥使用應警惕中毒反應

皮炎激素軟膏、新黴素油膏等, 都可引起嚴重副反應。 治療皮膚病用的皮炎激素軟膏, 對新生兒大面積使用, 可引起全身性水腫。 這主要是由於新生兒皮膚薄嫩, 皮膚黏膜面積相對大, 有很強的呼吸作用, 當有炎症或破損時, 對藥物的吸收作用更強更快。

常用藥和保健品的使用:

退熱藥:

父母們為及時給寶寶退熱, 常常幾種退熱藥一齊上。 退熱藥吃得過多, 間隔的時間太近, 都會給寶寶帶來危害。 要記住, 吃退燒藥二次的間隔時間應有4~5個小時。 另外, 退燒藥也不能老吃, 吃了幾次, 孩子的燒仍反復, 就應去醫院檢查一下, 看是什麼原因, 以對症下藥。

止咳藥:

複方甘草合劑、止咳露等含有樟腦酊的藥物,

Advertisiment
對於嬰幼兒咳嗽有良好的止咳作用, 但由於樟腦酊內含有少量嗎啡類生物鹼成分, 對嬰幼兒有潛在的成癮性, 故對此類藥物亦應慎用, 避免成癮。

鐵、鈣製劑:

用來糾正小兒缺鐵性貧血的有效藥物, 但鐵劑不是營養品, 不可以長期服用, 並且忌與鈣片、牛奶、茶葉等同時服用, 以免影響鐵的吸收。 補充鈣劑時忌食菠菜及菜湯等。 因菠菜中的草酸與鈣可形成不溶性的草酸鈣沉澱, 導致鈣的吸收減少。

鋅製劑:

過量給藥可中毒。 急性中毒可表現為腹痛、噁心、嘔吐及腹瀉, 嚴重時可引起驚厥、脫水和休克死亡;慢性鋅中毒可表現為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血清鐵元素下降及頑固性貧血等病症。 因此, 嬰幼兒補鋅應掌握好劑量和療程,

Advertisiment
忌長期、超劑量用藥, 避免出現中毒反應。

維生素A和維生素D:

長期大劑量使用可引起維生素A過多症, 甚至發生急性或慢性中毒, 並且在嬰幼兒中發生率最高, 表現為骨痛、骨折、食欲不振、脫髮、易激動等;維生素D大量久服, 可引起高血鈣、食欲不振、嘔吐、腹瀉, 甚至軟組織異位元骨化等症狀。 魚肝油類製劑含有維生素A和維生素D, 嬰幼兒在為預防維生素D缺乏補充魚肝油類製劑時, 應掌握好劑量, 切忌大劑量長期用藥。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