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積食按摩圖解

1 捏脊

脊, 指的是背部脊柱骨。 自尾骨端始, 至頸部大椎穴(低頭, 頸胸部交界處最高的椎骨)成一直線。 寶寶脫去衣褲, 伏臥床上, 家長站或跪在寶寶的後側方, 面帶微笑, 全身放鬆, 用手輕輕撫摸寶寶整個背部, 使其肌肉放鬆, 然後進行操作。

具體手法:

1、兩手拇指指腹與食指、中指指腹對捏, 食指中指在前, 拇指在後;

2、捏住脊柱骨表層的皮膚, 食指中指向後撚、拇指向前撚的同時;

3、拇指向前推, 這樣, 就會從下逐漸向上推進。 從尾骨至大椎, 反復捏3~5遍。

4、捏完後, 局部的皮膚會略顯潮紅。 此時, 再用手掌在寶寶背部輕輕地上下摩2~3次,

Advertisiment
幫助寶寶背部放鬆。

小貼士:

1、用於保健的話, 隔天捏脊1次即可。 貴在堅持, 我曾在多家幼稚園做過對比觀察, 凡是平時堅持捏脊的孩子, 小兒常見病的發病率均低於不捏脊的孩子。

2、捏脊可以從寶寶出生即開始。 對初次接受捏脊的寶寶, 動作一定要輕柔, 捏住肌肉往上提時, 不要提得過重, 以免寶寶產生畏懼而不願配合。

2 輕叩背俞穴

有時, 捏脊的方法不是很容易操作, 或者寶寶不願意配合的時候, 可以改用輕叩背俞穴的方法。

位置:

背俞穴分佈在背部脊柱的兩側, 脊柱旁開1.5寸(肩胛骨內緣至脊柱正中為3寸)。

人體五臟六腑之氣均輸注於背腰部的背俞穴。 叩擊背俞穴可以調理臟腑氣機, 氣機調順會減少疾病的發生。

Advertisiment
要用寶寶手的寬度在他身上量取。

具體手法:

1、用食指、中指、無名指的指尖輕輕叩擊背俞穴, 從上到下, 反復3~5遍, 兩側均如此操作。

2、操作完後, 脊柱兩側的皮膚略顯潮紅, 再用手掌輕摩剛叩擊過的地方2~3次, 以放鬆皮膚。

3 按揉足三裡

足三裡位於外膝眼下3寸, 脛骨前脊(小腿的正面能夠摸到的最高部分)旁開1橫指(寶寶中指的粗細)。

取穴方法:

1、讓寶寶屈曲膝關節, 在膝蓋骨下端能摸到兩個凹陷, 其中外側的凹陷叫做外膝眼;

2、由此向下寶寶4指寬度的距離即外膝眼下3寸, 再從脛骨前脊旁開寶寶中指的寬度即為足三裡所在。

具體手法:

1、以拇指指腹沿順時針方向按揉足三裡, 每次300下, 可以健脾和胃, 補益氣血, 理氣消食。

2、也可以從足三裡向下,

Advertisiment
順著脛骨前脊旁開1橫指的線, 依次經過上巨虛、下巨虛, 推至近足踝處, 每次30下, 可以調理胃腸, 導滯止瀉。

4 摩腹

寶寶的胃腸比較嬌弱, 餵養、護理稍有不當, 就容易積食、拉肚子。 父母平時可以經常給寶寶摩腹, 以調理腸胃、理氣消食。

具體手法:

用整個手掌或者四指指腹, 放在寶寶腹部作圓圈運動, 順時針、逆時針各摩次數相等, 力度適中。

小貼士:

1、各動作每次重複100~300次, 每天一次, 每次15分鐘左右即可, 注意根據孩子的年齡、體質、症狀輕重適當增減次數。

2、按摩前, 操作者可用爽身粉或按摩油塗抹雙手, 以免損傷孩子皮膚。

3、按摩力度適中, 不要太大、太猛。 飯後半小時內不可進行推拿按摩。


5 寶寶食積的症狀有哪些

1、乳食內積

食欲不振, 煩躁多啼,

Advertisiment
夜臥不安, 嘔吐乳塊或酸餿食物, 大便酸臭或溏薄, 苔白厚或黃厚膩, 脈弦滑。

2、脾胃虛弱

面色萎黃, 困倦無力, 納呆厭食, 夜臥不安, 腹滿喜按, 嘔吐酸餿乳食, 大便溏薄酸臭, 或夾有乳食殘渣, 苔白厚膩, 脈細弱。

6 寶寶食積的預防護理

一、預防

1、提倡母乳餵養, 乳食宜定時定量, 不應過饑過飽。 食品宜新鮮清潔, 不應過食生冷、肥膩之物。

2、隨著年齡的增長, 逐漸添加相適應的輔助食品, 不應偏食、雜食, 合理餵養。

3、平時應保持大便通暢, 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 ·

二、護理

1、飲食、起居有時, 不吃零食, 糾正偏食, 少吃甜食, 更不要亂服滋補品。

2、嘔吐者可暫禁食3-6小時, 或給予生薑汁數滴, 加少許糖水飲服。 腹脹者揉摩腹部。 可用粟米飯焦鍋巴, 研細粉。 每次5—log,

Advertisiment
每日2次, 用糖開水沖調服, 有助運消食之功。

相關文章:

寶寶積食怎麼推拿

小兒積食發燒推拿方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