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初入園 怎麼緩解寶寶哭鬧

馬上就要到開學季了。 中小學生還好, 有過幼稚園、小學階段的各種鋪墊, 基本對學校的學習和生活心裡有底。 最茫然的可能要數即將踏入幼稚園的小寶寶們。

進入幼稚園, 要獨自吃飯、睡覺、簡單的洗漱, 雖然只是有限度的“獨立生活”, 但可能不少小豆丁的自理能力還沒完全跟得上。 不少孩子會有焦慮情緒, 有的表現為情緒不穩定、哭鬧, 有的寡言少語、寢食難安, 甚至還現出身體不適等症狀, 讓父母手足無措。 如何讓寶寶儘快適應幼稚園的生活?

寶寶初入園, 焦慮從何來

朱冬生提醒, 寶寶初入幼稚園,

Advertisiment
是他們面臨的一次重要挑戰。 面對著陌生的環境, 做著不熟悉的事情, 再加沒有爸爸媽媽或是爺爺奶奶在身邊, 一時失去了感情依託, 很多寶寶難免會出現焦慮情緒。 仔細觀察, 這種分離性焦慮的原因和程度跟以下三點有關:

1. 跟寶寶的性格氣質有關

一般外向型寶寶能很快跟其他小朋友玩到一塊去, 因此入園後能很快地適應幼稚園生活。 而內向型的寶寶則因膽子較小, 社會交往能力較差, 不太能主動參與到集體活動中, 對集體生活不適應時, 便易出現恐懼、害怕、大哭大鬧等。

2. 跟寶寶的生活經驗及對環境改變的適應能力有關

有些寶寶雖然已經3歲了, 但在家一直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生活技能較低。 到了幼稚園陌生環境中,

Advertisiment
會有本能的不安全感與不適應感, 因此容易產生焦慮情緒。

3. 跟家教方式及寶寶對家人的依戀程度有關

太過於依戀父母或其他長輩的寶寶, 初入幼稚園時, 會因過度擔憂與這些親密的家裡人再也不能相見而導致焦慮。 還有一些寶寶是受家庭教育的影響, 對上幼稚園心存不安。 比如, 有些父母在寶寶做錯事時會嚇他們:“再調皮的話, 就送到幼稚園讓老師去教育”。 這種不恰當的教育方式無形中給寶寶增加了心理負擔, 讓他們對幼稚園沒有好感, 以為爸爸媽媽是因為不喜歡自己了, 才把自己送到那裡去的。

如何助寶寶緩解入院焦慮?

瞭解清楚寶寶初入園可能出現分離性焦慮的原因, 朱冬生建議爸爸媽媽結合自家寶寶的實際情況,

Advertisiment
有針對性地來幫助孩子緩解焦慮、儘快適應幼稚園生活, 比如:

加強培養寶寶生活自理能力

入園之前, 爸爸媽媽可有意識地培養寶寶在固定時間固定地點自己吃飯, 訓練他們自己上廁所等各種生活自理能力, 並將寶寶的作息時間盡可能地調整到與幼稚園作息相一致, 以助減少寶寶在入園後的焦慮與不適應。

與寶寶一起準備上學用品

爸爸媽媽還可以跟寶寶一起選購、準備入園要用到的文具、衣物等, 以增強他們對幼稚園學習生活的期待。 條件允許還可以提前帶寶寶參觀一下即將要去的幼稚園, 告訴孩子:“你以後可以在這裡跟其他小朋友一起上學、玩耍了。 ”這會有助於減少他們對環境的陌生感。

Advertisiment

培養寶寶社交溝通能力

平時多鼓勵寶寶多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 特別是一些比較內向的孩子, 爸爸媽媽可鼓勵他們先在社區裡與其他同齡小朋友一起玩耍, 邀請小朋友到家裡來做客等。 另外, 也要教寶寶在幼稚園當遇到有需要老師幫忙的地方時, 一定要敢於表達。 比如, 對還不會自己上廁所的寶寶, 要教會他們在有尿意時及時告訴老師, 身體不舒服時也要儘早跟老師講。

寶寶入園前多給正面引導

入園前, 爸爸媽媽可向寶寶描述幼稚園的趣事:如上幼稚園可以認識新的朋友, 可以跟老師一起學習本領, 可以參加各種有趣的活動等, 這樣, 寶寶就會對上幼兒充滿了期待和嚮往。

寶寶從幼稚園回家後,

Advertisiment
爸爸媽媽也應該多引導寶寶講一些幼稚園裡發生的趣事, 比如:在幼稚園裡遇到什麼開心事?跟其他小朋友玩了什麼好玩的遊戲?新認識了哪些小朋友等。 儘量不要問孩子是不是受委屈了, 有沒有想媽媽之類的話, 以免強化寶寶的依賴感和焦慮情緒。

入園後加強與老師的溝通

寶寶入園後, 爸爸媽媽應加強與老師的聯繫和溝通, 一方面可以告訴老師寶寶在家的一些習慣、愛好、性格等, 以便老師能儘早瞭解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也可以從老師那裡瞭解到孩子在幼稚園的情況。

總之, 寶寶在初入園時, 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 爸爸媽媽面對寶寶最初因不適應而產生的哭鬧時不必太過擔心, 以平常心對待, 更有利於陪寶寶走度過最初這段適應期。

寶寶初入園,爸媽的大忌

1、忌一味妥協,今天送不下,明天送

這是目前幼稚園新生入園最普遍存在的問題。 家長因為心疼孩子哭,而一味推遲上幼稚園的時間。 孩子哭了,家長很心疼。

卻還存在僥倖的心理:也許明天,他能高高興興上幼稚園呢!

這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只要堅持,就有可能不用去幼稚園,那麼當你再次送園的時候,孩子的哭鬧會更加變本加厲。

2、忌送兩天,歇一天

有的孩子剛入園時,哭鬧比較嚴重,吃飯也不如在家多,容易上火。家長感到很心疼,便想送上幾天,在家裡休息上一天,給孩子調理調理。

其實這樣的想法是存在誤區的,當孩子在‘家裡休息一天后,再來幼稚園會感到更加陌生,特別是對於新入園的孩子來說,還沒有建立起與老師之間的依戀感情,送送停停會讓孩子的適應過程事半功倍。

堅持送園,對孩子的適應至關重要。

3、忌孩子哭,我也哭

第一次離開自己的寶貝,又見到自己的寶貝哭鬧的厲害,家長的心疼也在清理之中。可是家長對孩子的情緒感染實在太強了,這種家長陪著孩子哭的情況在幼稚園的新生入園接待中司空見慣,造成孩子們錯認為家長不要他們了,讓他們認為上幼稚園不管對於他們自己,還是父母都是非常痛苦的事,加劇孩子的分離焦距,不利於孩子的適應。

4、忌“我在外面等著你!”“我去給你拿進毛衣來!”

在祖輩送園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這種情況,孩子一張嘴要哭,馬上對孩子說:“我不走,奶奶在外面等著你哈!”“奶奶去給你買奶,這就回來!”這種說法可能暫時有效,可是當孩子發現自己上當後,他會感覺到非常不安,因為他不知道奶奶到底去哪兒了,這讓他們沒有了安全感。

5、忌“別哭,我第一個來接你!”

許多家長會這樣許諾孩子,當孩子哭著對你說:“媽媽第一個來接我!”你忍心拒絕孩子嗎?於是好多家長隨口承諾:“好,媽媽第一個來接你!”如果你真能做到,我們當然並不反對這種方式,可是那麼多家長,您能保證您是第一個嗎?

如果不能,請不要這樣回應孩子,請換一種方式回應孩子:“媽媽會早來接你!”“媽媽四點來接你!”如果輕易的承諾沒有兌現,很容易讓孩子覺得家長說話不算數,那麼家長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就大打折扣了。

而且孩子一旦知道自己的家長欺騙了自己,會推理到其它,那麼家長會不會來接他?孩子便沒有把握了。

6、忌“再哭,再哭了就不接你了!”

這是家長氣頭上的急話,可是我們一線的老師卻常常聽到。家長這話說出來,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停止哭泣,可是孩子往往越哭越厲害。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孩子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孩子理解的就是你不來接他了,這種負面效應會讓孩子覺得恐懼,恐懼幼稚園,恐懼老師,更恐懼分離焦慮。

7、忌“孩子哭了,我多和孩子呆一會就好了!”

許多家長都是抱著這樣的心理來的,他們覺得只要自己和孩子多呆一會,就一定能夠是孩子愉快的跟家長說再見。 然而,往往事與願違。

家長的多呆一會兒,只會讓孩子的適應時間拉長,讓孩子的哭鬧和分離焦慮時間拉長。

因為此時,孩子已經意識到家長可能走,分離焦慮已產生,便開始哭鬧。而家長畢竟是要離開,那是孩子還是要獨自去面對,嘗試著去適應。

8、忌“不許哭!”

誠然,每個家長都不願聽到自己孩子哭泣,哪怕是自己走了,聽不到,心裡能夠接受的了,可是卻真的不能接受孩子在自己的眼前掉眼淚。

其實,面對分離焦慮,孩子選擇以哭的方式來宣洩自己的感情,是孩子正常的表達方式,壓抑孩子哭,以強制手段迫使孩子不哭,是不利於孩子心理成長的。

9、忌喂完飯再走

有的家長怕自己的孩子吃不飽,早上總想喂飽了孩子再走。然而孩子吃飽了後再和家長告別,很容易因為哭而嘔吐,而且,家長長時間逗留在活動室,會讓其它的孩子產生情緒感染,不利於孩子適應。

10、忌窗子外面看一看

家長送下孩子後,難免會不放心,於是有的家長趴在窗外看看孩子是不是能適應,可是如果一旦讓孩子發現,孩子的哭鬧會變本加厲。

11、忌“有小朋友打你嗎?”“老師凶你嗎?”

家長對孩子的關切溢於言表,可是我們要知道,這樣的負暗示只會讓孩子更加恐懼幼稚園的生活,不自覺的建立起幼稚園不好,小朋友打我,老師凶我之類的聯想。

這當然不利於孩子的健康發展,我們可以這樣問孩子:“今天你認識哪個小朋友了?”

“老師表揚你了嗎?”幫助幼兒回憶幼稚園一天的美好時光,建立對幼稚園的美好情感。

12、忌在家一定要好好補

孩子入園得頭幾天,吃飯一般都不如在家的時候吃的多,所以有些家長會刻意給孩子帶奶晚上吃飯的時候也想多做些魚蝦肉蛋給孩子補充營養。

其實,孩子剛入園容易上火,在吃飯上應當注意多飲水,多吃清淡食品,而對於魚肉之類容易生痰上火的東西,應當儘量少吃,多吃蔬菜,有利於孩子免疫力的提高。

13、忌休息的時候無節制

好不容易盼到星期六,星期天,好好陪孩子玩玩,放鬆一下吧!

於是我們看到,許多孩子星期一的時候特別不容易適應,這一方面是由於休息了兩天,對環境陌生了,另一方面是由於孩子的作息規律和幼稚園不一致,從而導致了作息秩序紊亂。

休息日時,家長應當儘量配合幼稚園的作息時間,幫助孩子形成規律的作息時間。 3至5歲,是孩子秩序感養成的關鍵時期,養成有規律的作息習慣會使孩子受益一生。

更有利於陪寶寶走度過最初這段適應期。

寶寶初入園,爸媽的大忌

1、忌一味妥協,今天送不下,明天送

這是目前幼稚園新生入園最普遍存在的問題。 家長因為心疼孩子哭,而一味推遲上幼稚園的時間。 孩子哭了,家長很心疼。

卻還存在僥倖的心理:也許明天,他能高高興興上幼稚園呢!

這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只要堅持,就有可能不用去幼稚園,那麼當你再次送園的時候,孩子的哭鬧會更加變本加厲。

2、忌送兩天,歇一天

有的孩子剛入園時,哭鬧比較嚴重,吃飯也不如在家多,容易上火。家長感到很心疼,便想送上幾天,在家裡休息上一天,給孩子調理調理。

其實這樣的想法是存在誤區的,當孩子在‘家裡休息一天后,再來幼稚園會感到更加陌生,特別是對於新入園的孩子來說,還沒有建立起與老師之間的依戀感情,送送停停會讓孩子的適應過程事半功倍。

堅持送園,對孩子的適應至關重要。

3、忌孩子哭,我也哭

第一次離開自己的寶貝,又見到自己的寶貝哭鬧的厲害,家長的心疼也在清理之中。可是家長對孩子的情緒感染實在太強了,這種家長陪著孩子哭的情況在幼稚園的新生入園接待中司空見慣,造成孩子們錯認為家長不要他們了,讓他們認為上幼稚園不管對於他們自己,還是父母都是非常痛苦的事,加劇孩子的分離焦距,不利於孩子的適應。

4、忌“我在外面等著你!”“我去給你拿進毛衣來!”

在祖輩送園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這種情況,孩子一張嘴要哭,馬上對孩子說:“我不走,奶奶在外面等著你哈!”“奶奶去給你買奶,這就回來!”這種說法可能暫時有效,可是當孩子發現自己上當後,他會感覺到非常不安,因為他不知道奶奶到底去哪兒了,這讓他們沒有了安全感。

5、忌“別哭,我第一個來接你!”

許多家長會這樣許諾孩子,當孩子哭著對你說:“媽媽第一個來接我!”你忍心拒絕孩子嗎?於是好多家長隨口承諾:“好,媽媽第一個來接你!”如果你真能做到,我們當然並不反對這種方式,可是那麼多家長,您能保證您是第一個嗎?

如果不能,請不要這樣回應孩子,請換一種方式回應孩子:“媽媽會早來接你!”“媽媽四點來接你!”如果輕易的承諾沒有兌現,很容易讓孩子覺得家長說話不算數,那麼家長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就大打折扣了。

而且孩子一旦知道自己的家長欺騙了自己,會推理到其它,那麼家長會不會來接他?孩子便沒有把握了。

6、忌“再哭,再哭了就不接你了!”

這是家長氣頭上的急話,可是我們一線的老師卻常常聽到。家長這話說出來,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停止哭泣,可是孩子往往越哭越厲害。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孩子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孩子理解的就是你不來接他了,這種負面效應會讓孩子覺得恐懼,恐懼幼稚園,恐懼老師,更恐懼分離焦慮。

7、忌“孩子哭了,我多和孩子呆一會就好了!”

許多家長都是抱著這樣的心理來的,他們覺得只要自己和孩子多呆一會,就一定能夠是孩子愉快的跟家長說再見。 然而,往往事與願違。

家長的多呆一會兒,只會讓孩子的適應時間拉長,讓孩子的哭鬧和分離焦慮時間拉長。

因為此時,孩子已經意識到家長可能走,分離焦慮已產生,便開始哭鬧。而家長畢竟是要離開,那是孩子還是要獨自去面對,嘗試著去適應。

8、忌“不許哭!”

誠然,每個家長都不願聽到自己孩子哭泣,哪怕是自己走了,聽不到,心裡能夠接受的了,可是卻真的不能接受孩子在自己的眼前掉眼淚。

其實,面對分離焦慮,孩子選擇以哭的方式來宣洩自己的感情,是孩子正常的表達方式,壓抑孩子哭,以強制手段迫使孩子不哭,是不利於孩子心理成長的。

9、忌喂完飯再走

有的家長怕自己的孩子吃不飽,早上總想喂飽了孩子再走。然而孩子吃飽了後再和家長告別,很容易因為哭而嘔吐,而且,家長長時間逗留在活動室,會讓其它的孩子產生情緒感染,不利於孩子適應。

10、忌窗子外面看一看

家長送下孩子後,難免會不放心,於是有的家長趴在窗外看看孩子是不是能適應,可是如果一旦讓孩子發現,孩子的哭鬧會變本加厲。

11、忌“有小朋友打你嗎?”“老師凶你嗎?”

家長對孩子的關切溢於言表,可是我們要知道,這樣的負暗示只會讓孩子更加恐懼幼稚園的生活,不自覺的建立起幼稚園不好,小朋友打我,老師凶我之類的聯想。

這當然不利於孩子的健康發展,我們可以這樣問孩子:“今天你認識哪個小朋友了?”

“老師表揚你了嗎?”幫助幼兒回憶幼稚園一天的美好時光,建立對幼稚園的美好情感。

12、忌在家一定要好好補

孩子入園得頭幾天,吃飯一般都不如在家的時候吃的多,所以有些家長會刻意給孩子帶奶晚上吃飯的時候也想多做些魚蝦肉蛋給孩子補充營養。

其實,孩子剛入園容易上火,在吃飯上應當注意多飲水,多吃清淡食品,而對於魚肉之類容易生痰上火的東西,應當儘量少吃,多吃蔬菜,有利於孩子免疫力的提高。

13、忌休息的時候無節制

好不容易盼到星期六,星期天,好好陪孩子玩玩,放鬆一下吧!

於是我們看到,許多孩子星期一的時候特別不容易適應,這一方面是由於休息了兩天,對環境陌生了,另一方面是由於孩子的作息規律和幼稚園不一致,從而導致了作息秩序紊亂。

休息日時,家長應當儘量配合幼稚園的作息時間,幫助孩子形成規律的作息時間。 3至5歲,是孩子秩序感養成的關鍵時期,養成有規律的作息習慣會使孩子受益一生。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