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學校恐懼症

學校恐懼症是通過明顯的焦慮和軀體症狀的結合而體現出來的對上學的非理性的緊張和恐懼。 從專業角度來看, 學校恐懼症並非真正的恐懼。 因此, 也可稱為學校拒斥, 其病理根源, 實際上往往深深地植根於病態的母子關係。 往往由於母親需要保持對孩子持續的依戀, 而使孩子正常的獨立性發展中斷。

一、病因
1.內因。 這類孩子均有以下的性格特點:膽小、仔細、敏感、多疑、特別愛面子、經不起批評(懲罰)。
2.外因。 這類孩子的家長、老師及本人常期望過高, 作業多, 往往超過患者心理所能承受的程度, 導致孩子心理失衡,
Advertisiment
逐漸形成焦慮感。
“上學恐懼症”是一種情緒障礙, 主要特點是對學校產生恐懼。 它不是一個專用的醫學術語, 只是由於近幾年此類學生較多, 才形成了這樣一個俗語。 它的主要症狀是情緒低落、心慌意亂、無緣無故發脾氣、渾身疲勞、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失眠等, 有的還有頭痛、胃痛等軀體不適症狀。 主要的誘因是“上學”這個特殊的事件, 導致自己對學校生活的適應產生焦慮和恐懼或對分離性焦慮、學習適應不良、人際交往困難等不良情緒和行為的喚醒。 前者是由於自己的人格缺陷或對學校和學習過於緊張所致;後者往往在學校學習或在其他活動上有挫折和遭受委屈、羞辱的經歷。
升學壓力、人際交往不適應等方面是導致“上學恐懼症”的重要原因。
Advertisiment
特別是心理素質和適應能力較差的學生、在學校經常受到老師批評的學生、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對新環境不能很快適應的學生、部分過於追求完美的優秀生等五類學生是“上學恐懼症”的易發學生群。
二、危害

1.恐懼症是由強迫症中的強迫性恐懼情緒演化而來的, 後來分化獨立成為恐懼症的診斷, 故恐懼症患者許多有強迫性格特徵或一些強迫症狀, 應根據主要症狀建立診斷。
2.恐懼症也伴有嚴重的焦慮, 但是境遇性的、發作性的。 而焦慮症並無具體對象, 持續存在, 幫又稱“浮動性焦慮”或“廣泛性焦慮症”。
3.恐懼症的疑病症狀, 是指患者對自身的健康狀況或身體某一部位的功能過分關注,
Advertisiment
懷疑患了某種疾病, 與其實際健康狀況不符, 醫生的解釋和客觀檢查結果, 常不足以動搖其固有成見。
學校恐懼症的危害不容小覷, 作為家人, 應逐漸減少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 而讓孩子多與同齡人相處、玩耍。
三、如何克服“上學恐懼症”
首先, 學生本身應該從暑假那種輕鬆、自由的狀態中走出來, 適度緊張起來。 新學期上學前學生應確立新目標, 目標要切實可行, 切實可行的目標, 才能對自己起到激勵的作用, 精神飽滿地邁進新學期。

其次, 父母應該幫助學生在上學前做好以下五準備:
一準備:心理父母應抱樂觀的態度跟孩子談談學校和新學期, 從正面的角度去迎接新的學期, 給孩子以信心,
Advertisiment
說一些欣賞和鼓勵的話語。 上學前, 父母不要把老師描繪成嚴厲兇狠的人, 也不要把學校描繪成痛苦難受的地方, 應給學生以幸福感。
二準備:時間放假時, 許多孩子的生活秩序打亂了, 常常是看電視或上網到很晚, 而早上又貪睡不能按時起床。 這種狀況如果不改變, 孩子的心理就還在“放假”, 上學後很難適應正常的學習生活。 父母應及時地糾正孩子的生活習慣, 為了幫助孩子適應學校的學習和生活, 最好在上學前幾天制訂一個和學校生活接近的作息時間表。 臨近上學, 父母要督促孩子按時起床、飲食。 保證孩子上學後有旺盛的精力投入到新學期的學習中。
三準備:對於有“學校恐懼症”的孩子, 上學前可以與孩子一起回學校逛逛,
Advertisiment
可能的話, 參觀一下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地方。
四準備:內容跟孩子多談談學校生活, 父母可以有意識地從日常娛樂、遊玩等話題轉向有關學習的話題如假期作業、同學關係等。
五準備:用品在假期, 父母應與孩子一起準備文具和其它有關的學習用品, 在上學前不宜繼續購買玩具等作為禮品送給孩子。

四、預防
1.注意對孩子的性格培養。 家長和老師對膽小、細心、憂鬱的孩子, 不宜要求過於嚴格。 相反, 宜勸導這些孩子處事不要過分認真, 要讓他們瞭解生活必然有成功, 也有失敗的道理。
2.對孩子期望不應太高。 家長切勿對這類孩子期望太高, 由於這類孩子的性格特點, 決定了他們經受失敗和挫折能力較差, 因此,期望太高易使這些孩子在不良的性格基礎上增加心理壓力,促發學校恐怖症。
3.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一旦發現孩子有學校恐怖症的跡象,即應立即去心理門診,請兒童心理醫師進行心理治療及必要的藥物治療。家長們更應注意防範這些孩子可能發生的離家出走等不良行為。
因此,期望太高易使這些孩子在不良的性格基礎上增加心理壓力,促發學校恐怖症。
3.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一旦發現孩子有學校恐怖症的跡象,即應立即去心理門診,請兒童心理醫師進行心理治療及必要的藥物治療。家長們更應注意防範這些孩子可能發生的離家出走等不良行為。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