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妥善應對分離焦慮,壞事變好事


Q: 我家兒子不到兩歲, 每當我要出門上班的時候, 他就蹭蹭蹭蹭跑過來, 抱住我的大腿, 哭著喊著不讓我走, 不管大家怎麼跟他講道理, 只要發現我有出門的跡象啊, 他就開始粘著我不放了。 就跟那貓看著老鼠似的, 一看有動靜, 就啪地一爪子拍那兒。 不得已, 我只好讓他奶奶先把他轉移到其他的房間然後我再偷偷地溜走。

可是最近我發現吧, 我兒子把我看得更緊了, 哪怕我就老老實實在家待著, 他經常是玩著玩著, 蹭, 一個猛回頭, 盯著我看我在不在。 他這個習慣是因為我偷偷溜走給他造成的心理陰影嗎?有沒有什麼比較好的方法,

Advertisiment
讓他接受媽媽要上班這件事呢?

A:首先得說啊, 偷偷跑這事兒, 肯定是不能再幹了。

我原來也這麼幹過, 後來就發現吧, 孩子會變得疑神疑鬼的。 就是有的時候睡覺都會醒過來找你。 我就意識到, 這肯定是安全感出了問題了。

所以在這之後, 我只要出門, 就會有一說一, 不藏著不掖著。

當然這個過程對孩子和媽媽都會是一個考驗。 孩子看到媽媽出門會很傷心, 媽媽又會不忍心, 但是那也比讓孩子覺得我的媽媽隨時可能會莫名其妙的消失要強, 因為那種感覺才真的是讓人恐懼和糟糕。

其實對於孩子來說, “媽媽要出門”這是他們長大過程當中一個必然要過的坎兒。 你跟他講道理是沒有用的,

Advertisiment
因為孩子get不到你的點。

尤其是在他很小的時候, 他會本能地覺得媽媽和我就是一個人, 我們就是應該在一起。 那媽媽如果要離開的話, 哇, 天都要塌了。 他害怕恐懼, 當然就會哭。 哭就會特別正常。

那這個時候作為媽媽, 既不能裝作沒看見不知道, 也不能孩子一哭就真的哪兒也不去了, 因為該辦的事情也得辦, 該做的工作還得做不是嗎?

那我們能做什麼呢?

以我個人的體會, 我覺得有三點,

第一就是, 溫和而堅定的告訴孩子, 媽媽現在得出去一趟, 我知道你很傷心, 但是這是媽媽要做的事情。

第二, 要告訴他媽媽很快會回來, (如果能明確約定一個時間是最好的, 比如說, “在你吃完午飯後, 我就回來了”, 或者你睡覺之前, 我肯定會回來)。

Advertisiment
這樣的話, 孩子會有個盼頭。 同時要告訴他, 媽媽不在的這段時間, 誰誰誰會跟你一直待在一起, 這樣他心裡會踏實很多。

第三就是, 在約定的時間, 要準時地出現在他面前, 說話算話。 這一點是我覺得最最最最重要的。

說到這兒, 我又想到了第四點, 就是媽媽如果覺得有必要的話, 到了單位, 或者在外面辦事的時候, 可以抽空給家裡打個電話, 跟孩子聊兩句, 這其實也是在告訴他, 媽媽並沒有消失, 媽媽辦完事情就會回來找他。

如果媽媽能夠一直這樣妥善地應對下去, 慢慢的慢慢的, 就一定能夠看到變化了。

孩子的情緒就會慢慢穩定下來, 因為他真的看到並且會相信, 我的媽媽有事情的時候就是會出門, 傍晚時她就會回來,

Advertisiment
她一定會回來, 那我幹嘛還要擔心呢?

而且, 還有一點更棒的是, 孩子會在這個過程當中學習著接受自己的情緒, 他會知道:我有時候會難過, 難過了想哭, 那就哭好了, 哭又不是什麼丟人的事, 哭是ok的。

而對於媽媽來說呢, 也要放鬆一點。 我們要相信這是孩子必經的一個坎。 如果處理得當, 不會給他們帶來什麼樣的心理傷害的, 反而還能給他帶來一定的心理成長。

在這可以給大家提供一個也許會有幫助的方法哈, 也是我之前看書學到的:捉迷藏。

因為孩子在玩這個遊戲的時候, 他的內心, 其實是有焦慮的, 會害怕媽媽真的躲起來, 不見了怎麼辦。 所以, 他有時候會看的到你, 有時候又看不到你, 他就會一會兒緊張,

Advertisiment
一會放鬆, 緊張放鬆, 緊張放鬆。

在這個過程當中, 他會慢慢地接受“媽媽沒有在”的焦慮感, 同時也會一次又一次地確認“我的媽媽會再出現”的這種安全感。

不過, 當時看書的時候, 提供這個方法的專家有過一個特別提醒, 我也覺得有必要分享給大家, 就是, 這個遊戲究竟玩到什麼程度不會對孩子造成困擾, 這是要媽媽們根據自己孩子的情況來斟酌的。 尤其是對於有一些媽媽經常不在孩子身邊, 孩子安全感缺失得比較嚴重的時候, 這個遊戲的效果可能不會有預期的那麼理想。

總而言之吧, 要加強孩子的安全感, 緩解他們的分離焦慮, 確實說到底還是得靠媽媽多多地“陪伴”。 多撫摸, 多擁抱, 在他們提出需要的時候及時地回應, 也儘量不要離開孩子太長時間,特別是在他們很小的時候。

如果要出門,就正大光明的走,哪怕孩子會哭,也要在他面前消失,然後按照我們說好的,再在他的面前出現。

觀點支持:林文采

馬來西亞薩提亞中心首席導師

也儘量不要離開孩子太長時間,特別是在他們很小的時候。

如果要出門,就正大光明的走,哪怕孩子會哭,也要在他面前消失,然後按照我們說好的,再在他的面前出現。

觀點支持:林文采

馬來西亞薩提亞中心首席導師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