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壓力不應通過“冷遇”來體現

在人們的一生中, 冷遇是免不了的。 誰能保證他一生輝煌呢?“好人一生平安”, 只是平安而已。 而且, 你也無法保證自己會以一成不變的、永恆的熱情去對待別人。

如此說來, 人們對“冷遇”還是有一定的承受能力的c但是, 人們卻會因為受到親人的“冷遇”, 而傷心悲痛。 在他想來, 恰恰是只有親人, 才應該完全地連錯誤與失敗一起收受。 因為你是親人。

這樣, 你也就能夠理解, 受到自己父母冷淡、“遭白眼”後的心境。

當這位有著圓圓臉的大姑娘, 坐在我的面前, 不斷地用餐巾紙擦著溢出來的眼淚時, 我的心裡也不好受。

Advertisiment
很希望在那一刻能夠與她母親談談, 但那是毫無可能的。 於是就想把它寫出來, 告之有同樣行為的父母親, 別讓你的兒女受難。

她只有19歲, 圓圓的娃娃臉上卻已經愁雲籠罩。 初中畢業後, 她以優異成績直升高中, 是班級裡的佼佼者, 也是學校聞名的筆桿子。 家中父母把她奉為“上賓”, 生活上給予很多優惠, 把她寶貝得什麼似的, 女兒的成就, 自然是母親的驕傲。

然而, 畢竟總會有許多出人意料的事, 讓你一時轉不過彎。 “天之驕子”在高考中無情地落榜了。

名落孫山的她, 好幾天抬不起垂著的頭, 也好幾夜沒有睡過安穩覺, 對她來說, 落榜是她人生起步的第一個挫折。 也許, 今後的人生道路將迥然不同, 而她, 是多麼渴望去大學念書。

Advertisiment
她幾乎已經聞到了大學校園的花香, 已經看見了那草坪的春綠, 但卻被從校門口拖走了。

心情沮喪之至, 她的母親卻還雪上加霜, 對著她的弟弟教示:好好讀書, 爭點氣, 別像人家那樣, 平日裡像個公主似的, 真到時候, 該她使勁時, 卻沒用了。

在生活上, 她的優惠條件被取消是自然的, 大部分的家務也被扔到她的身上。

姑娘啜泣著說, 並不是她不願做家務, 而是覺得母親不應該以如此的態度來對待她的落榜。

她的兄弟總算是給她一些安慰。 除了主動地幫她做一些家務, 還用言語勸慰她。 也許他是“未雨綢繆”, 如果將來名落孫山, 是否也會如此境遇呢?

母親的言語刺激令她心情消沉, 也令她傷心異常。 常常是深夜很晚了,

Advertisiment
她還翻來覆去無法入睡。

我問她:“恨你母親嗎?”

她回答:“不, 只是可憐她。 ”

母親是一位工廠的女工, 由於在文革時期錯過了讀書的好時機, 所以對子女的學業特別在乎, 期待殷切。 她多希望兒女都能考進大學, 她好風光, 好體面, 好自豪。 畢竟, 這是她未了的心願。 一旦讓兒女來完成, 她怎麼不欣喜若狂!

而一旦這願望失落了, 母親, 你就可以這樣冷酷地對待你的女兒, 讓她悲傷加劇, 加深自卑?

你沒有這種權利。 不要說她曾是個好學生, 就是她從不是個優秀生, 你也不能拒絕她。

古語說:“子不嫌母醜”。

難道為人父母就不該“母不嫌子笨”嗎?

何況她是盡了努力的。

母親們, 你們是愛子女呢, 還是更愛你自己的虛榮心。

但是, 女兒卻說, 對母親來講,

Advertisiment
這麼高的要求, 太難為她了, 她只能那樣。 而我也不會因此而沉淪。

我仍然會努力的, 除了母親的期盼, 我更想實現自己的理想。

姑娘是通情達理的, 母親卻很過分。 如果說這種壓力有一絲積極的意義, 那麼這壓力來得實在不是時候, 它應當在人們鬆懈的時候來臨, 而不是在危機之中。

有一個男孩也給我打過電話。 起先, 他並未說起與家中父母有失和之處。 只是悠悠地敘說他高考落第, 經父母托關係, 進了一個中外合資的大公司當英語翻譯。

他說, 家中物質條件很不錯, 幾大間居室, 父母都是教授, 有一定的社會地位。 但是, 他卻很不愉快。 究竟是什麼事情讓他不快活, 他也說不上來, 朦朦朧朧地感覺自己脫離社會生活太遠。

Advertisiment
整日地坐在偌大的辦公室裡翻那些枯燥的資料, 心情怎麼會好?

第二個電話, 他就告訴我, 現在的日子好過一點了。 因為辦公大樓的電梯裡來了一個師專的小姑娘, 她暑假打工就開電梯。 小姑娘像瓷娃娃一樣嬌小玲瓏, 長髮披肩, “回眸一笑, 六宮粉黛無顏色”。

他好喜歡她!

但是, 不知道怎樣與她開口說第一句話, 也不知道第一句話該說些什麼。

那你就請她去看電影!

如果她拒絕呢?

那你就一個人去看。 被拒絕過了, 你就有了“被人拒絕”的體驗, 有了行動的舒暢。 如果你不說, 卻永遠一個人可憐兮兮地胡思亂想。

何況, 現代女性未必會拒絕。

他忽然地壯了膽, 說“是也”。

再一個電話打來的時候, 他已經去了經營部。 他說, 這是他的選擇。 那麼年輕,何必一定要坐在書案裡擺弄資料呢?長期以來,他其實一直想到外地去闖蕩,卻因為阻力實在太多而放棄。退而不成求其次,在本單位經商也是一種機會。

那天,他的情緒很好。在話筒裡對我說:“老師,我站在這裡觀望外面,景色很美,那是橘紅色的夕陽與金色的晚霞。我忽然感覺到了身體裡充溢的是力量,心頭蘊蓄著的是喜悅。在工作中,我的到了愉快,覺得充實。可惜啦,你那裡看不見,我只能轉述給你了。”

他是一位很有思想、情趣與藝術感覺的小夥子。他有著1.78米的高個,穿T恤,洗得發白的牛仔褲、耐克鞋,還有一副悅耳的好嗓子。這都是我猜出來的,有時候,我能通過聲音及談話的內容,間接地揣摩出他的樣子與習性。吉卜賽人看相大約也緣於這種直覺吧!

而他卻猜不出我是什麼人,什麼身份,什麼年齡。有時候,我像個善變的“巫婆”。

後來,他總是很愉快地打電話來問候我,笑得很開心。在工作之餘,他買了蕭山市一家企業的“光控蠟燭”的專利,在市郊開了個小作坊。生產耶誕節的禮品:點燃後會發聲問候的蠟燭。

他這才說了真話:很早就從家中搬出來一個人獨住,租了農民的房子當作坊,也租了農民的房子當居室,而這作坊的投資、租房的錢全是他和朋友一起籌集,而沒有要父母一文錢的資助。搬出來的理由是,父母把他當成“低能兒”。

他與弟弟都在讀書。弟弟才高學飽,是學校的頂兒尖兒,而他卻學習成績平平。因此一直在家中受到“二等公民”的待遇,“一等公民”自然是他的弟弟。

在父母都是高級知識份子的家中,他的兄弟的情況是自然正常的,而他就被當成了“低能兒”。

家中從無他撒嬌的時刻,他也就這麼過來。在高考前夕,他拒絕溫課,因為他不想讀大學。難道只有讀書一條獨木橋嗎?

但是他還是參加了考試。落榜是意料之中的,他卻因此而“幸災樂禍”。不,確切地說,有一種“鬆綁”的感覺。

他一參加工作後就獨立了。他與家人幾乎不相往來,在精神上、物質上和形式上,他都獨立了。雖然開始時,他仍然惆悵與失落。

但是幾經波折與實踐,他還是找到了自己的感覺,也找到了適合他的生活方式。

他於是很欣慰。

我理解他,他信任我。他說,從未與別人說過那麼多的心裡話。他是一個不願多言的男士。

他告訴我,如果我喜歡,他將寄給我第一批產出的“光控蠟燭”。

每回,當他在與我通話時,他便放大收音機的音量,讓我一起欣賞“世界名曲”。悠揚的提琴、鋼琴聲伴著他的娓娓心聲,我仿佛看見一位先生透明的心。他是那麼純潔。

當他說,真累啊,真想躺下不再起來,再也不想管那些“蠟燭人”。但是,他又說:“我還是撐過來了,我戰勝了自己的惰性。我好開心”。

我也好高興。幸虧他的父母把他給逼了一下,雖說受了挫傷,但是痊癒了,還長得更健康,這就是壓力的積極作用。

但壓力要適當。

有一次,當他愉快地對我說:“老師,我給你聽一首歌好嗎?”

接著,我就聽見·一陣富有感染力的女高音的聲音,那是一曲英語歌曲。其中有一句:lloveyou。

我說,好美,想像著唱那首歌的人,是一位有著健美身材的黑女人。

他調皮地說:你知道嗎?那是我把耳機貼在話筒上傳過來的。

我沒把他當成病人,把他當成了朋友。我不是一位訓練有素的、嚴謹的心理醫生。我是一位溫和的、有著好脾氣的大姐。

說他的事,也是為了說明來自父母的壓力、冷遇是令人難堪的。因為父母是孩子真正的依靠,是他受挫後避風的港灣。父母是可以給孩子一些壓力的。但是這壓力是一種策略,而不是你宣洩失望的結果。

孩子們要能承受壓力

父母們要保護他們的心靈與情感不受傷害。

這樣,我就會因此而少一些來訪者了。

那麼年輕,何必一定要坐在書案裡擺弄資料呢?長期以來,他其實一直想到外地去闖蕩,卻因為阻力實在太多而放棄。退而不成求其次,在本單位經商也是一種機會。

那天,他的情緒很好。在話筒裡對我說:“老師,我站在這裡觀望外面,景色很美,那是橘紅色的夕陽與金色的晚霞。我忽然感覺到了身體裡充溢的是力量,心頭蘊蓄著的是喜悅。在工作中,我的到了愉快,覺得充實。可惜啦,你那裡看不見,我只能轉述給你了。”

他是一位很有思想、情趣與藝術感覺的小夥子。他有著1.78米的高個,穿T恤,洗得發白的牛仔褲、耐克鞋,還有一副悅耳的好嗓子。這都是我猜出來的,有時候,我能通過聲音及談話的內容,間接地揣摩出他的樣子與習性。吉卜賽人看相大約也緣於這種直覺吧!

而他卻猜不出我是什麼人,什麼身份,什麼年齡。有時候,我像個善變的“巫婆”。

後來,他總是很愉快地打電話來問候我,笑得很開心。在工作之餘,他買了蕭山市一家企業的“光控蠟燭”的專利,在市郊開了個小作坊。生產耶誕節的禮品:點燃後會發聲問候的蠟燭。

他這才說了真話:很早就從家中搬出來一個人獨住,租了農民的房子當作坊,也租了農民的房子當居室,而這作坊的投資、租房的錢全是他和朋友一起籌集,而沒有要父母一文錢的資助。搬出來的理由是,父母把他當成“低能兒”。

他與弟弟都在讀書。弟弟才高學飽,是學校的頂兒尖兒,而他卻學習成績平平。因此一直在家中受到“二等公民”的待遇,“一等公民”自然是他的弟弟。

在父母都是高級知識份子的家中,他的兄弟的情況是自然正常的,而他就被當成了“低能兒”。

家中從無他撒嬌的時刻,他也就這麼過來。在高考前夕,他拒絕溫課,因為他不想讀大學。難道只有讀書一條獨木橋嗎?

但是他還是參加了考試。落榜是意料之中的,他卻因此而“幸災樂禍”。不,確切地說,有一種“鬆綁”的感覺。

他一參加工作後就獨立了。他與家人幾乎不相往來,在精神上、物質上和形式上,他都獨立了。雖然開始時,他仍然惆悵與失落。

但是幾經波折與實踐,他還是找到了自己的感覺,也找到了適合他的生活方式。

他於是很欣慰。

我理解他,他信任我。他說,從未與別人說過那麼多的心裡話。他是一個不願多言的男士。

他告訴我,如果我喜歡,他將寄給我第一批產出的“光控蠟燭”。

每回,當他在與我通話時,他便放大收音機的音量,讓我一起欣賞“世界名曲”。悠揚的提琴、鋼琴聲伴著他的娓娓心聲,我仿佛看見一位先生透明的心。他是那麼純潔。

當他說,真累啊,真想躺下不再起來,再也不想管那些“蠟燭人”。但是,他又說:“我還是撐過來了,我戰勝了自己的惰性。我好開心”。

我也好高興。幸虧他的父母把他給逼了一下,雖說受了挫傷,但是痊癒了,還長得更健康,這就是壓力的積極作用。

但壓力要適當。

有一次,當他愉快地對我說:“老師,我給你聽一首歌好嗎?”

接著,我就聽見·一陣富有感染力的女高音的聲音,那是一曲英語歌曲。其中有一句:lloveyou。

我說,好美,想像著唱那首歌的人,是一位有著健美身材的黑女人。

他調皮地說:你知道嗎?那是我把耳機貼在話筒上傳過來的。

我沒把他當成病人,把他當成了朋友。我不是一位訓練有素的、嚴謹的心理醫生。我是一位溫和的、有著好脾氣的大姐。

說他的事,也是為了說明來自父母的壓力、冷遇是令人難堪的。因為父母是孩子真正的依靠,是他受挫後避風的港灣。父母是可以給孩子一些壓力的。但是這壓力是一種策略,而不是你宣洩失望的結果。

孩子們要能承受壓力。

父母們要保護他們的心靈與情感不受傷害。

這樣,我就會因此而少一些來訪者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