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分離焦慮症

媽媽不在的時候 如果媽媽需要離開家幾個星期, 例如, 去照顧她生病的母親, 那麼, 她的6—8個月的寶寶就很可能變得悶悶不樂。 如果到目前為止媽媽一直是唯一照料他的人, 孩子的這種表現就更為明顯。 寶寶會顯得很沮喪, 沒有食欲, 對生人和熟人都不理睬, 多數時間都仰臥在床上, 時而把頭轉到左邊, 時而把頭轉向右邊, 也不再試著站起來去探索周圍的環境了。
孩子到了2歲至2歲半的時候, 與母親分離的時候就不再那麼沮喪了。 取而代之的是突然產生嚴重的焦慮。 如果爸爸或者媽媽因急事出了城,

Advertisiment
或者決定接受一份專職工作而把他轉交給保姆照看, 或者送他到日托托兒站的時候沒有讓他做好思想準備, 那麼在父母走的時候, 孩子還表現不出明顯的沮喪, 他可能像很喜歡保姆似的。 與以前相比, 他的表現好得簡直有點兒不正常。 但是一旦父母回到家, 所有的壓抑的焦慮就會全部爆發出來。 孩子會沖上去纏著他們不放。 而且只要媽媽一走進另一個房間, 他就會驚恐地大哭起來。 他不再讓保姆為他做任何事情;不讓保姆靠近, 甚至還會粗魯地排斥她。 睡覺的時候他將緊緊地挨著媽媽或者爸爸, 生怕被放進他的小床裡。 如果父母最終把他放進小床後離開他, 他就會毫不猶豫地從小床側面爬下來(儘管他以前從不敢這樣做),
Advertisiment
在爸爸或者媽媽後面追。 這真是一個令人揪心的驚恐場面。 如果父母成功地讓孩子呆在小床裡, 他也會整夜不睡。
有的時候, 媽媽迫不得已要離開家一些日子, 或者孩子要住幾天醫院。 當他們再次團聚的時候, 孩子就可能會採取不認媽媽的方式來“懲罰”媽媽。 當他決定再次承認媽媽的時候, 他可能會生氣地看著她號哭.或者用手打她。

孩子3歲的時候 孩子到了3歲的時候, 這種恐慌的情況就少多了。 你可以把情況向解釋, 而且孩子很有可能理解你的話, 因此而覺得放心。 但是, 你也很難說准他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有的孩子局促不安, 有的孩子過於敏感, 也有的孩子只認識父母。 當父母把這樣的孩子留在全托中心或者留給一個他不熟悉的保姆照看的時候,

Advertisiment
他們可能會繼續抵抗。
孩子5、6歲的時候 即使是5、6歲的孩子也會拒絕被留在幼稚園裡, 或者在剛上學的時候拒絕被留在學校裡。 但是, 如果家裡還有大孩子, 這種情況就不多見了, 因為最小的孩子可能已經盼望幾個月了, 渴望自己也能像哥哥、姐姐那樣去上學。
如果一個3至6歲的孩子不想上學, 你應該給他施加多大的壓力呢?我認為兩位家長中應該有一個留在教室裡(在隱蔽的地方)幾天。 等到孩子逐漸地熟悉了老師、其他的孩子以及有趣的活動以後, 再把他一個人留在幼稚園或學校。 但是, 這種熟悉過程應該不超過一星期(如果孩子願意, 時間還可以縮短)。 有經驗的老師都知道,
Advertisiment
如果孩子很執拗, 而家長的心又非常軟, 上述情形就會發生變化, 因為在這種情況下, 它已經不再是一個孩子害怕離開家長的問題, 而是父母與孩子之一場毅力較量。 在這場較量中, 孩子總是能以他恐慌的表現獲勝。
父親陪著不願意上學的孩子去上學有時候好像管用。 但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不應該欺騙孩子。 所以屆時應該告訴他, “你已經和老師和其他的孩子成為朋友了, 所以媽媽明天就不呆在學校裡了。 ”送孩子上學的家長應該對孩子愉快地說聲再見, 然後就離開。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