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兒童營養不良要如何治療

營養不良是一種慢性營養缺乏症。 由於攝入不足或由於食物不能充分吸收利用, 以致不能維持正常代謝, 迫使機體消耗自身的組織。 臨床表現為體重不增或減輕, 生長發育停滯, 脂肪逐漸消失, 肌肉萎縮, 同時也可造成全身各系統功能紊亂。 本病在貧困地區較多見, 隨著人民生活條件改善, 本病的發病減少, 目前主要由於餵養不當引起。

相似于中醫的“疳證”, 是古代兒科四大要證之一。

辨證論治

1.疳氣證

[證候] 形體略見消瘦, 面色稍萎黃, 食欲缺乏, 或食多便多, 大便於稀不調, 精神不振, 好發脾氣。 舌苔膩,

Advertisiment
脈細滑, 多見於本病之初期。

[治法] 調和脾胃, 益氣助運。

[方藥] 資生健脾丸。 主要藥物:人參、白術、茯苓、薏苡仁、山楂、神曲、麥芽、山藥、枳實、黃連、豆蔻仁、桔梗、扁豆、蓮子、藿香、枳殼、澤瀉、炙甘草。

加黃芪、防風益氣固表;大便幹者, 加決明子、全瓜蔞潤腸通便。

2.疳積證

[證候] 形體消瘦明顯, 脘腹脹大, 甚則青筋暴露, 面色萎黃, 毛髮稀疏易落, 煩躁, 或見揉眉挖鼻, 吮指磨牙, 食欲減退。 或善食易饑, 大便下蟲。 或嗜食生米, 泥土等異物。 舌質偏淡, 苔淡黃而膩, 脈濡細而滑。 多見於本病之中期。

[治法] 清疳理脾, 行氣和胃。

[方藥] 消疳理脾湯, 肥兒丸。 消疳理脾湯主要藥物:神曲、麥芽、檳榔、青皮、三棱、莪術、黃連、胡黃連、蘆薈、蕪荑、使君子、甘草。 肥兒丸組成為:人參、茯苓、白術、黃連、胡黃連、使君子、神曲、麥芽、山楂、蘆薈、甘草。

Advertisiment

若患兒一般情況尚好, 實多虛少者, 採用先攻後補, 用消疳理脾湯以行氣消積, 導滯殺蟲;若患兒體質虛弱、虛多實少者, 宜先補後攻, 用肥兒丸以益氣健脾, 消食化積。

伴脘腹脹滿者, 加厚樸、大腹皮寬中理氣;大便稀溏者, 去蘆薈之慢下, 加扁豆以實脾。

3.幹疳證

[證候] 極度消瘦, 皮包骨頭, 呈老人貌, 皮膚乾枯有皺紋, 精神委靡, 啼哭無力, 無淚。 或可見肢體浮腫, 或見紫癜、鼻衄、齒衄等。 舌淡或光紅少津, 脈弱。 多見於本病之晚期。

[治法] 補益氣血, 調和脾胃

[方藥] 八珍湯。 主要藥物:人參、白術、茯苓、熟地黃、當歸、川芎、白芍、炙甘草。

若見面白舌淡, 大便稀溏者, 屬脾陽偏虛, 去白芍, 加炮薑、制附片溫陽助運;若舌幹苔紅者,

Advertisiment
系胃陰不足, 加烏梅、石斛合甘草酸甘化陰。

4.兼證

(1)眼疳證

[證候] 二目乾澀, 畏光羞明, 甚則眼珠混濁, 白膜遮睛, 夜晚視物不清。

[治法] 養肝明目。

[方藥] 石斛夜光丸、羊肝丸。

陰血虧虛者用羊肝丸養肝明目, 肝火偏旺者用石斛夜光丸滋陰平肝明目。

(2)心疳證

[證候] 身有發熱, 面赤唇紅, 口舌生瘡, 甚則糜腐堆積, 穢臭難聞, 五心煩熱, 小便黃赤。

[治法] 清心瀉火, 佐以養陰。

[方藥] 瀉心導赤湯。 主要藥物:黃連、生地黃、木通、燈心草、甘草。

常加用黨參、知母、麥冬清熱養陰。

(3)疳腫脹證

[證候] 小便短少, 全身或四肢目胞浮腫, 面色無華, 舌質淡嫩, 苔薄白。

[治法] 溫陽利水。

[方藥] 實脾飲。 主要藥物:附子、乾薑、白術、茯苓、大腹皮、木瓜、厚朴、木香、草豆蔻、生薑、大棗、甘草。

Advertisiment

若水腫明顯者, 加澤瀉、豬苓、桂枝以利水滲濕。

經驗方

1.驗方一

[藥物組成] 胡黃連粉、雞內金粉, 按1:3混合均勻。

[功效] 消積化疳。

[適應證] 適用於疳證納差, 性情急躁等胃強脾弱證。

[用法用量] 每次1~2克, 每日3次。

2.驗方二

[藥物組成] 雞肝一具(或豬肝30克), 蒼術6克, 煮湯, 食肝喝湯。

[功效] 消積化疳。

[適應證] 適用於眼疳證。

[用法用量] 每日一劑, 連服兩周。

3.驗方三

[藥物組成] 綠礬12克, 雞內金(焙乾)6克, 大棗(焙乾去核)10枚, 研細末, 加入白糖100克。

[功效] 消積化疳。

[適應證] 適用於疳證伴有貧血黃腫者。

[用法用量] 每次1.5~3克, 每日3次。

4.疳積餅

[藥物組成] 焦雞內金15.6克, 焦黑芝麻 15.6克。

[功效] 消積化疳。

[適應證] 適用於慢性消化不良及營養不良。

[用法用量] 共為細末, 製成餅狀。 嬰幼兒每次服3克,

Advertisiment
溫開水送服。

5.小兒健脾散

[藥物組成] 黨參60克, 神曲30克, 胡黃連30克, 炒雞內金90克, 三棱60克, 莪術30克, 青皮30克, 使君子60克, 牽牛子60克, 枳殼60克, 川厚樸30克, 青蒿60克, 蒼術60克, 檳榔60克, 炒麥芽90克, 大黃90克, 草果60克, 五靈脂60克。

[功效] 消積殺蟲, 健脾益胃。

[適應證] 適用於幹疳證。

[用法用量] 以上19味共軋細面, 每 300克兌冰片1.5克, 每包重0.6克。 一周內小兒可每次服半包, 每日兩次;3周內小兒每服一包, 每日兩次;5歲以上之小兒可每服兩包, 每日兩次。

6.江育仁經驗方——和脾片

[藥物組成] 蒼術10克, 薏苡仁10克, 茯苓10克, 淮山藥10克, 廣陳皮3克, 神曲10克, 麥芽10克, 胡黃連3克, 車前子10克。

[功效] 消積殺蟲, 健脾益胃。

[適應證] 適用於疳氣證。

[用法用量] 片劑主要用於疳氣症, 湯劑可隨證候加減。

[臨床應用] 脾虛重者加黨參、白術;夜臥不安者加蓮子、石決明;煩躁不甯者加胡黃連、燈心草;脘腹脹滿者加枳殼、萊菔子;兼有蟲積者加使君子、榧子。

適宜技術

1.針灸法

(1)體針:主穴:太白、足三裡、氣海。配穴:中脘、脾俞、胃俞。每次取4~5穴,中等刺激,不留針。每日一次。適用於疳氣證。

(2)點刺:取穴四縫,常規消毒後,用三棱針在穴位上快速點刺,擠壓出黃色黏液或血數滴,隔日一次。用於疳積證。

2.推拿法

方法一:補脾土10分鐘,揉中脘7分鐘,按揉足三裡、推六腑、揉魚際各3分鐘,逆運八卦、推三關各兩分鐘,掐足三裡一分鐘,補腎水、揉臍各5分鐘。飲食傷脾加清補脾胃,清大腸,揉板門,分推腹陰陽,揉中脘。體虛脾弱加補脾胃,揉中脘、脾俞、胃俞。對各種兼症,加重提捏按壓相應節段、俞穴。每日一次,一周為一療程。可連續2~3個療程。

方法二:推三關,退六腑,分陰陽,推脾土,有健運脾胃的動能;運土入水,揉陰陵泉、足三裡、胃俞、脾俞,推板門,揉腹摩臍,為消補兼施。

3.割治法

割治部位常取兩手大魚際中部。先局部消毒,持0.4釐米寬的平口手術刀切開割治部位長約0.5釐米、深約0.3釐米(順著肌纖維方向),擠出赤豆大黃白色脂狀物,迅速剪去,用消毒紗布蓋上並包紮,5天后揭去紗布。該法有調和氣血、促進脾胃運化等作用。

4.敷貼法

木香12克,陳皮12克,萊菔子12克,三棱10克,莪術10克,檳榔10克,薑黃3克,將上述藥物共研細末,調拌麻油或凡士林,外敷貼中脘穴。

5.捏脊法

常規捏脊,重提大椎、脾俞、胃俞。煩躁不安、眼眵增多者,重提肝俞、風府;口舌生瘡,重提心俞;咳嗽氣喘者,重提肺俞;五遲五軟者,重提腎俞;背脊部有皮膚感染或出血者勿用此法。

6.中成藥

疳積散:每次0.9克,每日兩次,3歲以內小兒酌減。

適宜技術

1.針灸法

(1)體針:主穴:太白、足三裡、氣海。配穴:中脘、脾俞、胃俞。每次取4~5穴,中等刺激,不留針。每日一次。適用於疳氣證。

(2)點刺:取穴四縫,常規消毒後,用三棱針在穴位上快速點刺,擠壓出黃色黏液或血數滴,隔日一次。用於疳積證。

2.推拿法

方法一:補脾土10分鐘,揉中脘7分鐘,按揉足三裡、推六腑、揉魚際各3分鐘,逆運八卦、推三關各兩分鐘,掐足三裡一分鐘,補腎水、揉臍各5分鐘。飲食傷脾加清補脾胃,清大腸,揉板門,分推腹陰陽,揉中脘。體虛脾弱加補脾胃,揉中脘、脾俞、胃俞。對各種兼症,加重提捏按壓相應節段、俞穴。每日一次,一周為一療程。可連續2~3個療程。

方法二:推三關,退六腑,分陰陽,推脾土,有健運脾胃的動能;運土入水,揉陰陵泉、足三裡、胃俞、脾俞,推板門,揉腹摩臍,為消補兼施。

3.割治法

割治部位常取兩手大魚際中部。先局部消毒,持0.4釐米寬的平口手術刀切開割治部位長約0.5釐米、深約0.3釐米(順著肌纖維方向),擠出赤豆大黃白色脂狀物,迅速剪去,用消毒紗布蓋上並包紮,5天后揭去紗布。該法有調和氣血、促進脾胃運化等作用。

4.敷貼法

木香12克,陳皮12克,萊菔子12克,三棱10克,莪術10克,檳榔10克,薑黃3克,將上述藥物共研細末,調拌麻油或凡士林,外敷貼中脘穴。

5.捏脊法

常規捏脊,重提大椎、脾俞、胃俞。煩躁不安、眼眵增多者,重提肝俞、風府;口舌生瘡,重提心俞;咳嗽氣喘者,重提肺俞;五遲五軟者,重提腎俞;背脊部有皮膚感染或出血者勿用此法。

6.中成藥

疳積散:每次0.9克,每日兩次,3歲以內小兒酌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