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8個妙招讓寶寶成為小社交家

可是現在的家庭裡, 大多數的寶寶都是獨生子女, 家裡沒有兄弟姐妹的陪伴, 又處處受到家長們的呵護, 寶寶很少有自己跟同齡人玩耍的機會, 變得越來越害羞、不善交際了。

寶寶的交際能力可是從小養成的, 這時候爸爸媽媽應該如何做, 才能巧妙地幫助寶寶成為小小社交家呢?小編為大家出8個小妙招, 快來學學吧!

寶寶成為社交家妙招1:多為孩子創造社交環境

寶寶能夠順利成為小社交家, 社交環境是必不可少的, 爸爸媽媽要讓寶寶多接觸周圍的同齡或年齡相仿的孩子, 多給寶寶創造社交環境。

Advertisiment
比如, 傍晚可以帶著寶寶一起在社區裡散步, 週末帶寶寶去郊外或遊樂場玩, 帶上寶寶去家裡有小孩的朋友家串門等等。

如果您家的寶寶長時間呆在家裡不接觸陌生人, 那可要留心了, 這樣的環境會造成寶寶對社交產生畏懼情緒, 出現社交性退縮。

小寶寶的社會交際正處於萌芽階段, 爸爸媽媽要能抓住時機, 給他提供各種各樣的社會生活和人際交往的機會和體驗, 鼓勵寶寶跟同伴交往, 多交朋友、多參加各種競賽, 而且要多表揚他, 這樣更有利於提高他們的自信, 激發他們的社交信心和興趣, 克服“社交敏感”。

寶寶剛認識一位元新朋友的時候, 爸爸媽媽要告訴他新朋友的名字, 是哥哥還是姐姐, 是弟弟還是妹妹,

Advertisiment
讓他們互相認識, 經常把他們帶到一起玩耍。 最好讓寶寶有幾個固定的玩伴, 這樣他就有了固定的社交圈子, 可以在他們的圈子裡學會自己處理跟夥伴的關係。

寶寶成為社交家妙招2:寶寶玩耍時, 大人請走開

在爸爸媽媽眼裡, 寶寶還小不懂事, 所以總是事事陪著孩子做。 家長們都知道, 多讓寶寶跟同齡的小朋友玩耍能夠幫助他養成開朗的性格, 但是跟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的時候, 寶寶總是不愛說話, 也不主動理睬人家, 每次都是爸爸媽媽哄著寶寶:“寶寶, 我們一起跟小朋友玩吧, 把這個玩具給小哥哥玩好嗎?”寶寶才照做, 好像是爸爸媽媽在跟小朋友玩一樣了。

寶寶有這樣的表現不一定是性格內向, 這也跟他們玩耍的環境關係很大。

Advertisiment
小寶寶雖然還不懂事, 但是他們之間會有自己很獨特的交往的方式的哦, 有些寶寶會安靜的一起玩遊戲, 有些會相互依依呀呀地叫……這些其實都是寶寶們在相互交流呢。

所以, 寶寶玩耍的時候, 爸爸媽媽不妨放心地做自己的事情, 給寶寶充分的個人空間, 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方式跟小朋友玩耍。 如果爸爸媽媽在場, 還老是干預他們, 寶寶覺得沒趣了, 自然就不想說話了。

寶寶一起玩耍的時候, 有時候會高興地握手, 有時候也會爭吵、搶玩具等等, 這些行為都是很正常的。 爸爸媽媽不用過分緊張, 先冷靜地在旁邊看著, 給寶寶們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 這樣寶寶們才能在學到更多的社交能力呀。

寶寶成為社交家妙招3:積極暗示孩子與同伴合作

Advertisiment

在生活中, 爸爸媽媽不知不覺中會給寶寶一些暗示, 積極的暗示可以讓寶寶在無形中養成好的習慣。 小孩子很容易受到爸爸媽媽的影響, 如果寶寶自己的行為讓爸爸媽媽高興了, 他就會更樂於去做。 所以, 父母要利用寶寶這一心理特點, 有意識地給孩子積極暗示, 鼓勵他多與同伴合作。

爸爸媽媽們可以通過一些小遊戲來積極暗示寶寶與同伴進行合作, 比如, 寶寶與小朋友一起玩積木之前, 媽媽可以告訴他們:“你們要一起搭出一座漂亮的小房子, 才能得到獎勵哦”, 而不是讓他們相互比賽, 說類似“誰的房子最漂亮我就獎勵誰”的話。

這樣多鼓勵寶寶們相互合作, 最後還能得到媽媽的表揚,

Advertisiment
會讓寶寶覺得他們這樣做是好的表現, 爸爸媽媽會很高興, 以後就會更樂於與小夥伴合作啦。

在公園或者社區玩耍的時候, 爸爸媽媽也可以鼓勵寶寶帶上玩具去找附近的小朋友玩, 比如看到那邊的寶寶大哭大鬧, 媽媽可以對寶寶說:“你看那邊的寶寶哭得多傷心呀, 肯定是沒人跟他玩, 你帶著小玩具去跟他一起玩好不好呀?”這樣讓寶寶慢慢地學會安慰他人, 這也是社交的一個重要部分。

寶寶成為社交家妙招4:家長身體力行, 為寶寶做好榜樣

爸爸媽媽可要記住哦, 您可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喲!寶寶可會模仿爸爸媽媽的言行呢, 所以, 家長們身體力行, 為寶寶做好榜樣對於提高寶寶社交能力是有很大的幫助的!

爸爸媽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特別是在寶寶面前,要表現出禮貌友善的交接態度,讓寶寶有一個好的模仿物件。

比如,家裡有客人來的時候,爸爸媽媽可以帶著寶寶一起迎接他們,告訴他:“對待客人要禮貌要熱情,以後他們才喜歡來我們家做客呀”。帶著寶寶在公園散步的時候,要主動大方地跟認識的鄰居打招呼、相互問候,或者跟寶寶說:“叔叔家就在公園附近,我們順便去看看叔叔阿姨吧”。引導孩子主動地交朋友,下一次散步的時候,寶寶說不定就學著爸爸媽媽,主動提出來:“媽媽媽媽,我們去叔叔家做客吧”。

寶寶成為社交家妙招5:鼓勵孩子參與集體活動

心理學研究表明,寶寶在3歲之後就開始對人際交往有強烈的願望,這個時期的寶寶不再喜歡總是粘著爸爸媽媽了,他更希望與同齡人交朋友呢。

這個時候,爸爸媽媽要讓孩子儘早參與集體生活,而且要儘量創造這種環境。比如可以送寶寶上幼稚園,讓他在集體生活中滿足他們交往的願望,可以使孩子的交際能力獲得良好發展。

寶寶在參加集體活動時,爸爸媽媽也要多引導寶寶,告訴他:“你們都是好朋友,有新玩具要一起玩,不能孤立某個小夥伴,寶寶也不能當“小霸王”,不能欺負其他小朋友,知道嗎?”家長們正確的引導能幫助寶寶們形成融洽、和諧的關係。

當然,有時爭吵也是不可避免的,爸爸媽媽可以先試著讓寶寶自己解決,但是之後也要正面教育他,告訴他這一次爭吵是誰不對,以後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怎樣處理等等,讓寶寶慢慢學會如何更好地處理交際關係。

寶寶成為社交家妙招6:父母多關注孩子

小寶寶的個性千差萬別,有的寶寶天性活潑開朗,所以很容易交到朋友。但也有一些比較內向靦腆,喜歡獨處,這種性格的寶寶不擅長社交,所以需要爸爸媽媽的關注,給他更多的積極引導。

有些寶寶會出現社交性退縮,導致這種症狀的原因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的屬於氣質性社交障礙,這樣的寶寶生性靦腆,膽小,喜歡獨處;有的屬於挫折性社交障礙,寶寶由於某次社交情境中不愉快的經歷,比如被人喝斥而產生自卑心理;有的孩子則是由於家庭教養方法不當造成了封閉性格等等。

這個時期,爸爸媽媽要多關注一下寶寶的性格和行為,多跟老師交流寶寶在幼稚園的表現,如果發現孩子內向靦腆,父母就應該有意識地多帶寶寶外出散步,鼓勵他跟同齡人玩,幫寶寶慢慢地克服不敢與人打交道的性格。

寶寶成為社交家妙招7:經常性的訓練

寶寶的很多社會交往技能都是需要父母教給他的,比如教他怎樣參與到小朋友們的遊戲活動中去,怎樣對同伴的友善行為作出回報,怎樣與同伴分享食物、玩具,怎樣給予同伴關心、幫助和同情,在這些時候應該說什麼話,做出什麼樣的表情和動作等等。

很多關於家庭教育方式的研究發現,如果家長用熱情的態度鮮明地要求孩子遵守社會禮節所要求的各種規則,就更容易教育出懂規矩、善於和別人交往的孩子;相反,那些不大向孩子提要求、縱容孩子的家長,培養出的孩子往往是攻擊性強、不受同伴歡迎的孩子,他們對別人提出的要求常採取對抗的態度。

所以,爸爸媽媽對寶寶經常性的訓練是非常必要的。爸爸媽媽可以多帶寶寶到公園玩耍,給他創造更多認識朋友的好機會,見到陌生人的時候教導寶寶,告訴他:“要主動跟叔叔阿姨打招呼才是好孩子哦!”看到小朋友在玩耍,也可以鼓勵寶寶帶上自己的玩具去找小朋友玩,告訴他應該怎樣做才能讓小朋友喜歡寶寶等等。

寶寶成為社交家妙招8:讓孩子自己解決困難

孩子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總會遇到一些挫折,比如跟夥伴搶玩具,要好的朋友跟其他小朋友玩了,被新來的朋友欺負等等。遇到這些困難的時候,寶寶總是會變得悶悶不樂,但又因為沒有經驗不知道怎麼解決困難。

這個時候,孩子很可能產生難受的情緒或者逃避,爸爸媽媽不要責怪孩子,也不要急著替孩子處理問題,可以試著引導孩子,或者告訴他方法,讓孩子自己去解決。比如寶寶因為好朋友認識新朋友而悶悶不樂,媽媽可以慢慢地安慰他,告訴他:“朋友越多才越好玩呀,寶寶可以主動找新朋友一起,玩玩具吃零食呀!”……

這樣讓孩子在父母的引導中慢慢學習到經驗,以後面對“難題”就再也不會束手無策了。時間久了,孩子就能在人際交往中越來越熟練,長大之後也更容易交到好朋友哦!

寶寶正處於開始接觸外界、學習社交的時候,但由於時代環境的不同和孩子自身發育的特點,寶寶很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所以爸爸媽媽可要細心地教導他們,積極為寶寶們創造一個交際的獨立小空間,鼓勵他們主動找小夥伴玩,寶寶有了這麼多的交際經驗,肯定能成為很棒的小社交家呢!

爸爸媽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特別是在寶寶面前,要表現出禮貌友善的交接態度,讓寶寶有一個好的模仿物件。

比如,家裡有客人來的時候,爸爸媽媽可以帶著寶寶一起迎接他們,告訴他:“對待客人要禮貌要熱情,以後他們才喜歡來我們家做客呀”。帶著寶寶在公園散步的時候,要主動大方地跟認識的鄰居打招呼、相互問候,或者跟寶寶說:“叔叔家就在公園附近,我們順便去看看叔叔阿姨吧”。引導孩子主動地交朋友,下一次散步的時候,寶寶說不定就學著爸爸媽媽,主動提出來:“媽媽媽媽,我們去叔叔家做客吧”。

寶寶成為社交家妙招5:鼓勵孩子參與集體活動

心理學研究表明,寶寶在3歲之後就開始對人際交往有強烈的願望,這個時期的寶寶不再喜歡總是粘著爸爸媽媽了,他更希望與同齡人交朋友呢。

這個時候,爸爸媽媽要讓孩子儘早參與集體生活,而且要儘量創造這種環境。比如可以送寶寶上幼稚園,讓他在集體生活中滿足他們交往的願望,可以使孩子的交際能力獲得良好發展。

寶寶在參加集體活動時,爸爸媽媽也要多引導寶寶,告訴他:“你們都是好朋友,有新玩具要一起玩,不能孤立某個小夥伴,寶寶也不能當“小霸王”,不能欺負其他小朋友,知道嗎?”家長們正確的引導能幫助寶寶們形成融洽、和諧的關係。

當然,有時爭吵也是不可避免的,爸爸媽媽可以先試著讓寶寶自己解決,但是之後也要正面教育他,告訴他這一次爭吵是誰不對,以後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怎樣處理等等,讓寶寶慢慢學會如何更好地處理交際關係。

寶寶成為社交家妙招6:父母多關注孩子

小寶寶的個性千差萬別,有的寶寶天性活潑開朗,所以很容易交到朋友。但也有一些比較內向靦腆,喜歡獨處,這種性格的寶寶不擅長社交,所以需要爸爸媽媽的關注,給他更多的積極引導。

有些寶寶會出現社交性退縮,導致這種症狀的原因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的屬於氣質性社交障礙,這樣的寶寶生性靦腆,膽小,喜歡獨處;有的屬於挫折性社交障礙,寶寶由於某次社交情境中不愉快的經歷,比如被人喝斥而產生自卑心理;有的孩子則是由於家庭教養方法不當造成了封閉性格等等。

這個時期,爸爸媽媽要多關注一下寶寶的性格和行為,多跟老師交流寶寶在幼稚園的表現,如果發現孩子內向靦腆,父母就應該有意識地多帶寶寶外出散步,鼓勵他跟同齡人玩,幫寶寶慢慢地克服不敢與人打交道的性格。

寶寶成為社交家妙招7:經常性的訓練

寶寶的很多社會交往技能都是需要父母教給他的,比如教他怎樣參與到小朋友們的遊戲活動中去,怎樣對同伴的友善行為作出回報,怎樣與同伴分享食物、玩具,怎樣給予同伴關心、幫助和同情,在這些時候應該說什麼話,做出什麼樣的表情和動作等等。

很多關於家庭教育方式的研究發現,如果家長用熱情的態度鮮明地要求孩子遵守社會禮節所要求的各種規則,就更容易教育出懂規矩、善於和別人交往的孩子;相反,那些不大向孩子提要求、縱容孩子的家長,培養出的孩子往往是攻擊性強、不受同伴歡迎的孩子,他們對別人提出的要求常採取對抗的態度。

所以,爸爸媽媽對寶寶經常性的訓練是非常必要的。爸爸媽媽可以多帶寶寶到公園玩耍,給他創造更多認識朋友的好機會,見到陌生人的時候教導寶寶,告訴他:“要主動跟叔叔阿姨打招呼才是好孩子哦!”看到小朋友在玩耍,也可以鼓勵寶寶帶上自己的玩具去找小朋友玩,告訴他應該怎樣做才能讓小朋友喜歡寶寶等等。

寶寶成為社交家妙招8:讓孩子自己解決困難

孩子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總會遇到一些挫折,比如跟夥伴搶玩具,要好的朋友跟其他小朋友玩了,被新來的朋友欺負等等。遇到這些困難的時候,寶寶總是會變得悶悶不樂,但又因為沒有經驗不知道怎麼解決困難。

這個時候,孩子很可能產生難受的情緒或者逃避,爸爸媽媽不要責怪孩子,也不要急著替孩子處理問題,可以試著引導孩子,或者告訴他方法,讓孩子自己去解決。比如寶寶因為好朋友認識新朋友而悶悶不樂,媽媽可以慢慢地安慰他,告訴他:“朋友越多才越好玩呀,寶寶可以主動找新朋友一起,玩玩具吃零食呀!”……

這樣讓孩子在父母的引導中慢慢學習到經驗,以後面對“難題”就再也不會束手無策了。時間久了,孩子就能在人際交往中越來越熟練,長大之後也更容易交到好朋友哦!

寶寶正處於開始接觸外界、學習社交的時候,但由於時代環境的不同和孩子自身發育的特點,寶寶很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所以爸爸媽媽可要細心地教導他們,積極為寶寶們創造一個交際的獨立小空間,鼓勵他們主動找小夥伴玩,寶寶有了這麼多的交際經驗,肯定能成為很棒的小社交家呢!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