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1歲寶寶有分離焦慮很正常

嬌嬌出生3個月, 媽媽就去工作了。 嬌嬌由奶奶帶, 奶奶把她養得白白胖胖。 嬌嬌很懂事, 從不耍脾氣, 更不哭著喊著找媽媽。 一家人甭提多開心了!

最近, 嬌嬌變了, 一見到媽媽, 就往媽媽身上爬, 雙手摟著媽媽的脖子, 小臉往媽媽臉上貼, 生怕媽媽把她放下來, 害得媽媽什麼家務都做不了。 最折磨人的是每天早晨上班前, 都得奶奶使勁兒把她從媽媽懷裡搶過來, 媽媽才走得了!

有一次, 嬌嬌撕心裂肺地哭得跟小淚人似的!媽媽的眼裡湧滿了淚水, 使勁把女兒摟在懷裡, 娘倆一起哭。 一家人都看不下去了,

Advertisiment
個個抹眼淚!覺得虧待了這麼小的孩子!

嬌嬌懼怕分離的這種情況叫做分離焦慮, 寶寶從1歲左右起, 和媽媽分離時, 會出現分離焦慮。 之所以產生分離焦慮, 是因為寶寶在逐漸長大, 清楚地意識到自我的存在, 但是還停留在“母嬰共生”階段, 覺得自己和媽媽是一體的, 分開了就見不到媽媽了, 所以會撕心裂肺地哭鬧。

寶寶有分離焦慮很正常

寶寶有分離焦慮一般出現在1歲之前, 但在1歲以後3歲以前這段時間達到頂峰。 大約8個月大時, 寶寶會意識到他和別人是相互獨立的。 問他媽媽在哪裡、爸爸在哪裡, 他會用手指出來!從生長發育上來講, 這是認知過程裡一個令人興奮的里程碑, 但是, 對寶寶自身來說, 這種新認識會使他感到焦慮。

Advertisiment

我們常常見到, 媽媽在的時候, 寶寶可以讓別人抱, 而且在別人懷裡會玩得很好, 可是媽媽一離開, 寶寶就有反應了, 雙手連同身體都會夠向媽媽的方向。 這是因為, 寶寶知道你會離開他, 但還不明白你總會回來, 擔心你拋棄了他, 所以大哭大喊。

筆者曾經見到這樣一個場面, 一家人各自忙各自的事情, 1周歲零幾個月的寶寶也躺在小車裡玩得不亦樂乎。 晚飯時間到了, 家人去餐廳吃飯, 忘記了帶上寶寶。 寶寶不吃虧, 躺在小車裡大聲尖叫!媽媽跑過來, 把寶寶推出去, 讓寶寶面向餐桌躺著, 寶寶看著大家吃飯, 又開心了。

有了自我意識的寶寶, 非常害怕被丟棄, 他們需要時刻感覺到父母愛他、跟他在一起, 這樣, 他才會感到安全,

Advertisiment
才會快樂地玩耍。 否則, 就會哭鬧, 爭取父母的愛。

又如, 有一位媽媽, 她經營著一家小飾品店, 寶寶出生幾個月後, 迫于生意的壓力, 她就投入了工作, 經常去外地進貨、調研, 寶寶被寄養在奶奶家。 媽媽一有時間就去看寶寶, 陪寶寶玩, 但是, 媽媽一離開, 寶寶就大哭。 為了不讓寶寶哭, 媽媽每次都是趁著寶寶不注意偷偷地溜走, 有時媽媽乾脆就不去看寶寶。 然而到寶寶2歲以後, 問題出現了。 媽媽發現寶寶跟奶奶非常親, 奶奶不在身邊, 她就會不安, 媽媽在寶寶眼裡則成了來去自如的陌生人。 媽媽很傷心, 說自己掙錢還不是為了寶寶有個好生活?誰想到, 卻把寶寶推遠了!

像上述這種情況, 只要媽媽多愛寶寶、多陪寶寶, 還是能夠補救過來的,

Advertisiment
畢竟母女同心。 如果不及時補救, 等孩子心中種下的“媽媽不愛我”的種子生根、發芽, 等她懂事了, 就會專門跟父母對著幹。

媽媽智慧點、狠心點

雖然寶寶有分離焦慮是一種成長現象, 但是, 情緒波動太大, 對寶寶的成長不利, 也影響大人的心情。 如果媽媽智慧一點、狠心一點, 就能減少或者緩解寶寶的分離焦慮。

1.做好分離緩衝

強強是一位1歲半的男孩, 媽媽每次出門, 都會跟他先商量一會兒:“媽媽出去辦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你跟奶奶玩上幾個小時, 媽媽就回來了!”“媽媽去上班, 去掙錢, 寶寶不讓媽媽去, 媽媽就沒有錢了, 就不能買寶寶吃的奶粉、玩的玩具!”“待會, 奶奶會帶著寶寶去樓下花園裡捉小蟲蟲, 那種會叫的小蟲蟲,

Advertisiment
寶寶最喜歡了!”

媽媽這樣說著的時候, 奶奶就會看準時機, 把強強接過去, 帶走。 奶奶會把強強帶到哪裡呢?有的時候, 奶奶會帶他去他喜歡的地方玩, 有的時候奶奶會抱著他, 拍著他的背說:“寶寶想媽媽了, 奶奶知道!媽媽很愛寶寶, 下班後會第一個回來的!”這樣, 強強逐漸就明白了, 和媽媽的分別只是暫時情況, 媽媽會按時回到他身邊的。

這位媽媽對寶寶說出了離開的時間、理由, 寶寶心裡有譜, 就不覺得分離時間很長。 媽媽告訴寶寶, 媽媽離開後, 寶寶會有奶奶照顧, 奶奶也很愛他, 照顧他的方式也是寶寶喜歡的, 寶寶就更容易接受了。 而且, 奶奶配合得也很好, 寶寶就更加相信媽媽了。 有了這個過程來緩衝寶寶的情感波動, 就減輕了寶寶的心理震盪。

媽媽和寶寶分離的時候,千萬不要流露出留戀、依依不捨的神態,更不要連連回頭看寶寶,否則,寶寶覺察到媽媽的內心需求,體會到媽媽對自己的依戀,仿佛受到了“鼓勵”一樣,情緒就更大了。

2.繼續鞏固寶寶內心的安全感

我們經常看到,媽媽離開時,有的寶寶只是稍微鬧一會兒,媽媽一解釋就好了。媽媽走後,也能很好地玩耍。平時,也不是經常黏在媽媽身上,能夠跟媽媽以外的人玩耍。媽媽不在的時候,也不哭著喊著找媽媽。

這樣的寶寶,一般安全感建立得都比較好。發展心理學認為,0~2歲的寶寶,需要有規律的滿足和舒適的照料,能做到這一點,寶寶就會對周圍世界產生信任感,否則,就會對周圍世界產生懷疑,形成消極品質。因此,這個階段的發展任務是更好地建立、鞏固寶寶的安全感。

為了讓孩子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環境,孩子出生後,父母要給予完美的照顧,除了及時滿足寶寶的生理需要,還要多和寶寶玩耍、做遊戲,多鼓勵、誇獎寶寶,這樣寶寶就比較樂觀,信任媽媽、信任周圍的人,對幸福較有把握,有足夠的能力去面對分離。

就減輕了寶寶的心理震盪。

媽媽和寶寶分離的時候,千萬不要流露出留戀、依依不捨的神態,更不要連連回頭看寶寶,否則,寶寶覺察到媽媽的內心需求,體會到媽媽對自己的依戀,仿佛受到了“鼓勵”一樣,情緒就更大了。

2.繼續鞏固寶寶內心的安全感

我們經常看到,媽媽離開時,有的寶寶只是稍微鬧一會兒,媽媽一解釋就好了。媽媽走後,也能很好地玩耍。平時,也不是經常黏在媽媽身上,能夠跟媽媽以外的人玩耍。媽媽不在的時候,也不哭著喊著找媽媽。

這樣的寶寶,一般安全感建立得都比較好。發展心理學認為,0~2歲的寶寶,需要有規律的滿足和舒適的照料,能做到這一點,寶寶就會對周圍世界產生信任感,否則,就會對周圍世界產生懷疑,形成消極品質。因此,這個階段的發展任務是更好地建立、鞏固寶寶的安全感。

為了讓孩子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環境,孩子出生後,父母要給予完美的照顧,除了及時滿足寶寶的生理需要,還要多和寶寶玩耍、做遊戲,多鼓勵、誇獎寶寶,這樣寶寶就比較樂觀,信任媽媽、信任周圍的人,對幸福較有把握,有足夠的能力去面對分離。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