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高期待媽咪的親子教育注意事項

我母親本身的學歷並不好, 但從小在課業上就很愛拿我跟鄰居、堂兄弟姊妹比較, 她的教育觀就是花了錢, 讓我們全心念書就應該要有好表現, 我的心情很矛盾, 有時候想想正因母親對我的要求, 讓我在求學的路上也學會了自我要求, 也很感謝媽媽辛苦工作賺錢的支持, 讓我很順利地一路攻讀完自己有興趣的碩士學位, 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 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跟我一樣喜愛閱讀跟熱愛新知。

但另一方面我覺得一直在競爭的壓力下長大, 很不開心, 所以不想要拿孩子跟其他人比較,

Advertisiment
但是, 很擔心自己如果反向地完全不要求孩子, 會不會變成過度放縱, 讓他沒有求進步與自我要求的態度, 無法發揮真正的能力呢?

教養大迷思:全有或全無的二分法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認為, 教養的方式並不是非黑即白的二選一, 因此, 媽媽其實不應該把重點放在「比較」或是「不比較」, 一定要二選一來教育孩子, 而是要視情況保有彈性的調整方法, 舉例來說, 一般家長想到「比較」, 就會想到比成績、比才藝, 可是, 家長有沒有想過, 其實比這一周誰主動能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比較多?也是一種比較。

把外婆的期待換成妳的, 就合理了?

事實上, 外婆對於媽媽有期待, 媽媽對於孩子也會有自己的期待, 這一個部分最重要的是媽媽有沒有去傾聽孩子自己對自己的期待是什麼呢?如果只是將焦點放在把自己當初所不接受的期待剔除掉,

Advertisiment
並不表示加諸在孩子上的另一個期待就是合理的。

聽聽孩子怎麼說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與我們分享自己的經驗, 他曾經與孩子們討論長大後要做什麼, 孩子可能說他長大要開火車、做糖果、開麵包店等等, 隨著年紀成長、接觸到新的人、事、物也可能一直在改變。

有的孩子喜歡社交、有的孩子喜歡煮東西、有的孩子可能喜歡解決問題, 重點是透過與孩子討論、互動這個過程本身就可以協助孩子發現自己的興趣在哪?專長是什麼?自己在做哪些事情的時候是可以很投入的, 有些家長從來不花時間靜下來心來聽聽孩子的想法是什麼,

Advertisiment
只是一直執著於不要將自己過去受到不合理的期待加諸在孩子身上, 忽略了孩子跟妳其實也是不一樣的個體。

比較, 真的不好嗎?

「比較」也有它正面的意義, 可以讓孩子看到事物的各種可能性, 也讓孩子有機會思考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麼, 學習做選擇, 例如,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拿兩個不同口味的蛋糕讓孩子做選擇, 這個過程中, 孩子也是在做比較, 他有機會知道原來檸檬口味的蛋糕吃起來是這樣, 巧克力口味的蛋糕是那樣, 同時也瞭解不是哪一個「比較好」, 或是「比較不好」, 而是知道兩者是「不同」的東西。

換個角度想, 如果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沒有機會瞭解自己的需求與喜好是什麼, 可能長大後他看到別人學游泳,

Advertisiment
就會說他也要學, 看到別人學打鼓, 又說要跟著學, 可能過沒多久, 看到別人畫畫畫得很好很羡慕也要學, 反而變成一個沒有主見的人。

朱靜怡臨床心理師表示, 在這個情境中其實媽媽本身已經察覺到利與弊, 因此可以修正自己的教養方式, 把重點放在鼓勵孩子跟過去的自己比較, 是不是更有進步了, 此外, 多給予孩子具體的稱讚:「媽媽覺得你在什麼地方的表現很好耶, 很厲害, 要繼續加油!」, 不要一直去強調孩子的短處, 這些都是可以讓孩子保持進步的方法。

事實上, 「比較」這件事情本身是很難避免的, 也不一定要用完全負面的態度去看待, 因為就算爸爸媽媽本身可以儘量做到不比較, 但是,

Advertisiment
當小孩子進到學校, 同儕之間也可能自然會出現比較的情形, 所以, 重點應該是放在讓孩子學習當他處在一個競爭的情境中, 或別人拿他來比較的時候, 他能夠以什麼樣的態度或心境去面對, 是不是能夠清楚自己的優點與缺點在哪裡, 思考如何讓自己更進步, 而不是只要「比較」一出現, 就對自己產生懷疑或對他人產生敵意。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