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邊遊戲邊教育 成為一歲半寶寶的玩伴

遊戲是寶寶與認識事物熟悉周圍的方式, 在遊戲當中完成寶寶對這新鮮事物的 探索 和對世界進行最初的感知。 一歲半的寶寶在玩樂過程中, 慢慢地知曉和建立起他和身邊的人、物的關係, 寶寶的身體、情感、溝通能力、智商、認知及 創造力 等方面在迅速發展成長。


爸爸在嗎?

在遊戲中, 當你看到寶寶在專心地遊戲, 嘴角就會不自覺地彎上眉梢而且會感到小傢伙的活動力是多麼的無窮, 多麼地令人驚訝。

小遊戲一、爸爸在嗎?

這個遊戲的目的是教會寶寶家裡人的名字。 告訴寶寶家裡每個人的名字,

Advertisiment
然後在遊戲中複習。 比如打電話或有人敲門來訪, 媽媽先問爸爸的名字:“×××在嗎?”寶寶會說在, 然後去叫爸爸;如果問爺爺奶奶的名字, 寶寶會說不在, 他們要星期天才在。 之後媽媽與寶寶互換, 寶寶問, 媽媽答, 看寶寶是否能順利念出家裡人的名字。 熟悉這個遊戲後, 還可以把家裡的電話、位址及爺爺奶奶等常有聯繫的親人的電話讓寶寶背誦出來。 用遊戲促使寶寶說話, 同時記住家人的姓名、位址, 促進語言及記憶力的發展, 促進交往能力。

小遊戲二、幫水搬家

這個遊戲可以鍛煉寶寶手眼協調能力。 找兩個優酪乳瓶, 讓寶寶把其中一個裝滿水然後倒入另一個瓶內, 儘量不讓水漏出。 熟練之後, 再讓寶寶將小碗中的水倒入瓶內而不潑灑。

Advertisiment
通過這個遊戲, 可鍛煉寶寶的手眼協調能力, 做精細的操作。

小遊戲三、變高和變矮

這個遊戲可以讓寶寶活動筋骨, 鍛煉腿部關節和韌帶。 爸爸說“變高”, 同寶寶一起踮起腳尖, 伸直身體, 舉起雙手, 人變高了許多。 爸爸再喊“變矮”, 蹲下雙腳, 彎腰低頭, 雙手抱住膝蓋, 身體變成一個球狀。 由快到慢, 或由寶寶喊口令, 爸爸和寶寶一起表演, 或由寶寶單獨表演。 練習伸展和屈曲身體, 使關節和韌帶得到鍛煉, 全身肌肉活動協調。 這種身體活動的遊戲最好穿插在一些靜態的遊戲中間, 使寶寶動靜結合, 有利於健康。


比誰跳得遠

小遊戲四、比誰跳的遠

這個遊戲可以鍛煉寶寶足部活動能力。 雙手放在頭的兩側, 伸出中指和食指裝扮成耳朵,

Advertisiment
雙足離地向前跳, 比比誰跳得遠。 可以一邊跳, 一邊念童謠:“小白兔, 白又白, 兩隻耳朵豎起來!”以增加遊戲的趣味。

小遊戲五、認識新朋友

這個遊戲可以讓寶寶認識眼睛、鼻子、嘴巴等“新朋友”。 寶寶已經認識了很多的身體部位, 現在要讓寶寶知道每個部位的作用了。 媽媽和寶寶坐在一起, 一邊對寶寶說話:“我用眼睛來看東西, 用耳朵來聽聲音, 用嘴巴說話和吃飯, 用鼻子聞香味和臭味, 用手做事, 用腳走路……”一邊用手指著自己的相關部位, 然後讓寶寶來重複, 眼睛是幹什麼的?耳朵是幹什麼的?寶寶會不斷地提問, 媽媽要耐心地回答, 增長寶寶的見識。

小遊戲六、吃飯睡覺抓豆豆

這個遊戲可以鍛煉寶寶的手部肌肉。

Advertisiment
碗裡放些黃豆或綠(紅)豆, 教寶寶能一把抓起豆豆, 然後把手鬆開, 讓豆豆從指縫裡漏出掉到碗裡。 可以邊抓邊說:"黃豆綠豆, 吃了長肉。 "玩時要注意不能讓寶寶將豆子放進嘴裡, 以防嗆進氣管。 可訓練寶寶手的肌肉運動。

小遊戲七、爸爸在哪兒?

這個遊戲可以讓寶寶分辨不同的聲音。 全家人在一起時, 媽媽把寶寶帶到另一個空間, 確保能聽見隔壁家人的聲音。 然後讓寶寶辨認是誰在說話。 寶寶能很輕易地辨認出爸爸、爺爺和奶奶的聲音, 如果寶寶全部猜對, 媽媽應該及時表揚鼓勵, 增加寶寶對遊戲的興趣, 寶寶會樂於仔細傾聽別人的聲音。 家裡來了客人, 可以和寶寶再次玩這個遊戲:先把寶寶介紹給客人們, 然後把客人介紹給寶寶,

Advertisiment
再和寶寶一起躲起來, 聽客人們講話, 辨認是誰在說話。 猜完後讓寶寶出來, 告訴孩子剛才哪些人猜對了, 哪些人猜錯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