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寶寶接受挫折教育

現在的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 爸爸媽媽總是竭盡所能, 為孩子打造一個“無障礙”的環境。 然而, 研究顯示, 越是沒有經歷過挫折的孩子, 長大後, 生活應變能力越低, 對他的成長反倒是有害無益, 可見大家有必要重新認識挫折教育

成長的路上, 不可避免地充滿了各式壓力與挫折, 父母擔心孩子受到傷害, 往往在事件發生之前, 便急於替他們掃除一切障礙, 期盼孩子能在無憂無慮的環境下長大。

但即使爸爸媽媽再怎么保護, 呵護在掌心的孩子, 終有一天會飛出父母張開的羽翼, 展開自己的生活。

Advertisiment
與其讓他事後發現這個世界的不完美, 承受加倍的痛苦, 不如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 對他展開機會教育哦!
提到“挫折”, 大家腦海中一定會浮現憤怒、哀傷、痛苦等負面情緒, 認為他帶來的都是不好的感覺, 其實既然挫折無法避免, 如何從中獲得力量, 便是我們所要深思的。 父母在挫折教育中扮演的角色, 則是培養孩子獨立的意識, 及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

挫折並不可怕, 一味的逃避只會陷入更大的困境, 今日社會, 孩子成長問題頻傳, 和挫折忍受度的降低, 可謂密不可分。 父母們不妨放開緊握的雙手, 讓孩子從不斷跌倒中站起來, 直至茁壯堅強吧!

挫折何處來

俗話說:“三歲定終身”, 幼兒階段是孩子個性的確定期,

Advertisiment
即早展開挫折教育, 將使他們能夠坦然面對困難, 從中學習成長。 孩子的行為模式, 深受經驗所影響, 做了什么事、父母的回應是什么, 都刻劃在他們腦海裡, 成為以後行事的指標。 因此過度的溺愛與漠視, 會讓寶寶形

成錯誤的認知, 到了他長大時, 要改變他的想法就難了!

或許大人們會感到奇怪, 現代的孩子衣食不缺, 真有那么多的挫折嗎?站在成人的角度, 自然會把一切視為理所當然, 但重要的是, 從寶寶的角度來看世界。

原本我們以為很簡單的事物, 孩子可能需要一再的摸索才能瞭解, 而這個過程未必都是愉快的。 適度的引導是挫折教育中的關鍵, 父母在展開機會教育之前, 需得先瞭解孩子受挫的來源。

Why寶貝不開心?

Advertisiment

成長篇1

寶寶從繈褓步入幼兒時期, 想要“自己動手做”的意識越來越強, 不管是爬行、走路、使用餐具、玩耍等, 非得一試再試, 直到滿意為止。 爸爸媽媽一方面擔心年幼的寶寶無法保護自己, 一方面為了節省時間, 常常在孩子動手之前, 便習慣替他做好。

雖然父母的顧慮實屬情有可原, 但在一再被打斷的情況下, 寶寶也變得十分焦躁, 甚至開始哭鬧了起來。 這是因為孩子需從自己完成的動作裡, 獲得滿足感, 而滿足感的累積, 有助於增添他的自信心。 久而久之, 若父母毫無察覺的話, 待寶寶學習的興頭一過, 他便會習慣讓爸爸媽媽安排一切, 遇到挫折只會尋求父母的協助。

同伴篇

兩歲左右的寶寶, 開始對“同伴”感興趣, 家裡有小客人或是出外遊玩的時候,

Advertisiment
一雙滴溜溜的眼睛, 總是繞著對方轉。 父母看見了, 多會鼓勵小朋友一起玩耍, 可是每次過沒幾分鐘, 兩個人就開始上演玩具爭奪戰!

由於大部分家庭都只有l~2個孩子, 寶寶從小的認知中, 便認為所有的東西都是他的, 所有的人都應該滿足自己的需求, 當對方不肯相讓, 孩子就會以哭鬧、搶奪等行為, 表達心 中的不滿。 爸爸媽媽不必急於將兩人拉開, 反倒要抓緊機會, 教導孩子“所有權”的觀念, 或提醒他們用“輪流”的方式, 讓雙方都能玩到新的玩具。

環境篇

孩子再大一點時, 就會進入幼稚園就讀。 雖然短時間內認識那么多的朋友, 讓他感到非常新奇、熱鬧, 但以往陪在身邊的父母, 一下子失去了蹤影,

Advertisiment
加上對團體中的課程、遊戲不熟悉, 挫折感馬上隨之而來。

在同伴的相處中, 孩子慢慢會產生比較的心理, 舉凡小偉為什么長得比我高、玲玲學東西好快這一類的發現, 皆會在無形中增加他的心理壓力。 當孩子在學校表現失常, 父母與老師應該一同努力找出原因, 並依個別情況輔以不同的啟發。

例如有些小朋友在體能遊戲中, 若表現不如預期, 常表現哭鬧、逃避反應, 老師可再以分組競賽的方式, 讓小朋友看到其它挫折忍受度高的孩子, 如何接受競賽結果, 學習所謂的“運動家精神”。 至於在家活潑, 在學校卻一聲不吭的孩子, 則可鼓勵他去帶領另一個小一點的孩子, 慢慢展現自己的才能。

認識孩子的挫折反應

不同的孩子面對挫折時, 反應亦不盡相同。為確保挫折教育發揮作用,認識孩子的各種反應可是很重要的喔,同一套處理模式,不見得適用于每個孩子,“因材施教”才是成功的關鍵,爸爸媽媽想提高寶寶面對困難的忍受度,可要仔細觀察,針對孩子的特性,給予適合的幫忙。

爭強好勝型:

這類型的孩子有較強的競爭意識,這或許和家長從小給他的督促有關,使他對於勝 負特別執著。當結果不盡如人意時,他比一般人更難承認自己的失敗,認為問題不可能出在他身上,而是遊戲規則及大環境不夠完善。

*愛的叮嚀:你會發現,爭強好勝型的孩子在團體中的表現都相當傑出,他對掌聲的渴望,使他樂於嘗試不同事物,但一旦遭遇失敗,他的挫折反應也是極其強烈的,如果不在小時候,適度地給他一些小挫折,他會以為生活就該永遠一帆風順。

建議父母從玩圍棋的遊戲裡,故意輸給孩子,借機告訴他,即使輸了,也能用輕鬆的心情面對,每一個人都有輸贏時候,勝利不是唯一的結果,孩子會漸漸領悟長輩們的用心

害羞膽怯型:

除了先天表現就比較害羞的小朋友,有時一連串的挫折,會使得抗壓性低的孩子,以逃避的方式,來面對生活的挑戰。在還沒有嘗試前,便打心底放棄,認為自己的表現糟得不得了,一定沒有人會喜歡他這個膽小鬼等。

*愛的叮嚀:觀察這類型的孩子,他之所以會養成這樣的性格,多來自于父母的保護過度,每次他要嘗試的時候,父母的關心,總是早一步切斷了探索的管道,稍遇到困難,便封閉自己,誤以為外界環境盡是傷害。

害羞膽怯的孩子,他的挫折並非來自於失敗,而是來自于全然的陌生,為了賦予孩子信山,溫柔的鼓勵是不可或缺的。利用生活中的小事物,增加他成功的經驗,或是讓大家一起做相同的遊戲,瞭解自己與其它人並沒有不同,進而打開心防,快樂地融入團體生活。

悶不吭聲型:

不同于外向反應的孩子,這類型的孩子較傾向自我反省,當孩子悶不坑聲時,周遭的 人的確比較難察覺他的想法,所以可能要多花一些時間觀察,才能適時給予協助,爸爸媽媽 們不必過於擔心。

*愛的叮嚀:大部分比較懂事或年齡稍長的孩子,遇到挫折時,之所以選擇悶不吭聲,是因為他知道吵鬧和逃避同樣無濟於事。他擔心別人覺得他不夠優秀,又怕造成別人的負擔。

對於這種貼心的舉動,最好的回應方式就是“陪伴”。悶不吭聲的孩子並不是裹足不前,他的心理一直在嘗試找出改善的辦法,替他掃除困難無法滿足他的需要,只要在旁給予支援,再適度的加以引導,就能重新建立他的信心。'

爭相推過型:

這類型的孩子和爭強好勝型的孩子有部分相似。鬼靈精怪的他們,學習力特別地強,失敗時,喜歡把過錯推到別人身上,認為借此可以擺脫責任,免于被師長責怪,並且不必努力來尋求解決管道,缺乏正面思考能力。

*愛的叮嚀:爭相推過型的孩子,普遍有好辯的壞習慣,任你口沫橫飛地勸導,他自有另一番解讀。要使他心服口服,光是“言教”是不夠的,父母與老師大可按照他的解釋,扣除他所說的干擾因素,重新演練一次,以證明他的錯誤。

化阻力為助力

近年來,中西方學者極力宣導“挫折教育”的重要性,希望父母與孩子能以正面的態度看待生活的挑戰。但僅僅是讓孩子遭遇挫折還不夠,如何從中增加自己的挫折忍受度、排解挫折感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挫折教育”的終極目標。現在就讓我們一同努力,幫助家中的小寶貝化阻力為助力吧!

1.打造溫馨的環境:相信沒有人能否定,一個溫馨的家庭對寶寶的影響有多大,在平和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即使遇到挫折,也能很快地收拾心情,繼續往前邁進。反之,則容易出現種種偏差行為。孩子最重要的學習對象正來自于父母,如果平日父母便常互相漫駡,將責任歸咎對方,那要孩子如何朝光明面思考呢?

如同前面所提到的,孩子的行為在大人眼中,或許是可笑的、微不足道的,但若因此而忽略他的感受,他會更加沮喪。試著懷抱著“同理心”和孩子溝通,從他的角度思考問題,你就會知道他要的是什么了。

以鼓勵取代責備,以體諒代替比較,家庭應是幸福的港灣,而不是另一個難以喘息的空間,您說是嗎?

2.如何解決問題: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挫折時,常常會過度保護或一同責怪他人,好象若不如此,無法表現自己有多重視他,結果導致孩子失去學習的機會,並養成依賴的性格、此外,部分父母擔心孩子太過軟弱,便改以故做冷漠,袖手旁觀,輕忽孩子的心力與智慧有限,重複的錯誤練習,只會使挫折感加深罷了。

教導孩子解決問題,著重在引導思考、自我評估。與他一同討論,該怎么改善困境,之前的失敗原因是什么,用另外一個角度又會如何呢?給予孩子適度的引導後,接著再讓他繼續嘗試,超越挫折之後,自信心與挑戰困境就再也不是難事了!

哭泣、逃避是很正常的抒解反應,家長無須嚴厲的糾正,提醒他哭泣不能解決問題,困難不會憑空消失,當孩子冷靜下來後,再提供些許建議就可以了。

3.與老師攜手合作:學校的人、事、物遠比家庭裡複雜,待孩子進入校園生活後,學校便成為他最大的挫折來源。因此家長有必要瞭解學校的環境與老師的教學理念,從旁協助孩子。例如與老師 討論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是否與在家時不同,孩子在學校時,課業與人際關係的處理如何?老師又該如何教導孩子正確的挫折處理方法?結合雙方的力量,即時排遣他的負面情緒,轉變為成長的契機。

反應亦不盡相同。為確保挫折教育發揮作用,認識孩子的各種反應可是很重要的喔,同一套處理模式,不見得適用于每個孩子,“因材施教”才是成功的關鍵,爸爸媽媽想提高寶寶面對困難的忍受度,可要仔細觀察,針對孩子的特性,給予適合的幫忙。

爭強好勝型:

這類型的孩子有較強的競爭意識,這或許和家長從小給他的督促有關,使他對於勝 負特別執著。當結果不盡如人意時,他比一般人更難承認自己的失敗,認為問題不可能出在他身上,而是遊戲規則及大環境不夠完善。

*愛的叮嚀:你會發現,爭強好勝型的孩子在團體中的表現都相當傑出,他對掌聲的渴望,使他樂於嘗試不同事物,但一旦遭遇失敗,他的挫折反應也是極其強烈的,如果不在小時候,適度地給他一些小挫折,他會以為生活就該永遠一帆風順。

建議父母從玩圍棋的遊戲裡,故意輸給孩子,借機告訴他,即使輸了,也能用輕鬆的心情面對,每一個人都有輸贏時候,勝利不是唯一的結果,孩子會漸漸領悟長輩們的用心

害羞膽怯型:

除了先天表現就比較害羞的小朋友,有時一連串的挫折,會使得抗壓性低的孩子,以逃避的方式,來面對生活的挑戰。在還沒有嘗試前,便打心底放棄,認為自己的表現糟得不得了,一定沒有人會喜歡他這個膽小鬼等。

*愛的叮嚀:觀察這類型的孩子,他之所以會養成這樣的性格,多來自于父母的保護過度,每次他要嘗試的時候,父母的關心,總是早一步切斷了探索的管道,稍遇到困難,便封閉自己,誤以為外界環境盡是傷害。

害羞膽怯的孩子,他的挫折並非來自於失敗,而是來自于全然的陌生,為了賦予孩子信山,溫柔的鼓勵是不可或缺的。利用生活中的小事物,增加他成功的經驗,或是讓大家一起做相同的遊戲,瞭解自己與其它人並沒有不同,進而打開心防,快樂地融入團體生活。

悶不吭聲型:

不同于外向反應的孩子,這類型的孩子較傾向自我反省,當孩子悶不坑聲時,周遭的 人的確比較難察覺他的想法,所以可能要多花一些時間觀察,才能適時給予協助,爸爸媽媽 們不必過於擔心。

*愛的叮嚀:大部分比較懂事或年齡稍長的孩子,遇到挫折時,之所以選擇悶不吭聲,是因為他知道吵鬧和逃避同樣無濟於事。他擔心別人覺得他不夠優秀,又怕造成別人的負擔。

對於這種貼心的舉動,最好的回應方式就是“陪伴”。悶不吭聲的孩子並不是裹足不前,他的心理一直在嘗試找出改善的辦法,替他掃除困難無法滿足他的需要,只要在旁給予支援,再適度的加以引導,就能重新建立他的信心。'

爭相推過型:

這類型的孩子和爭強好勝型的孩子有部分相似。鬼靈精怪的他們,學習力特別地強,失敗時,喜歡把過錯推到別人身上,認為借此可以擺脫責任,免于被師長責怪,並且不必努力來尋求解決管道,缺乏正面思考能力。

*愛的叮嚀:爭相推過型的孩子,普遍有好辯的壞習慣,任你口沫橫飛地勸導,他自有另一番解讀。要使他心服口服,光是“言教”是不夠的,父母與老師大可按照他的解釋,扣除他所說的干擾因素,重新演練一次,以證明他的錯誤。

化阻力為助力

近年來,中西方學者極力宣導“挫折教育”的重要性,希望父母與孩子能以正面的態度看待生活的挑戰。但僅僅是讓孩子遭遇挫折還不夠,如何從中增加自己的挫折忍受度、排解挫折感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挫折教育”的終極目標。現在就讓我們一同努力,幫助家中的小寶貝化阻力為助力吧!

1.打造溫馨的環境:相信沒有人能否定,一個溫馨的家庭對寶寶的影響有多大,在平和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即使遇到挫折,也能很快地收拾心情,繼續往前邁進。反之,則容易出現種種偏差行為。孩子最重要的學習對象正來自于父母,如果平日父母便常互相漫駡,將責任歸咎對方,那要孩子如何朝光明面思考呢?

如同前面所提到的,孩子的行為在大人眼中,或許是可笑的、微不足道的,但若因此而忽略他的感受,他會更加沮喪。試著懷抱著“同理心”和孩子溝通,從他的角度思考問題,你就會知道他要的是什么了。

以鼓勵取代責備,以體諒代替比較,家庭應是幸福的港灣,而不是另一個難以喘息的空間,您說是嗎?

2.如何解決問題: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挫折時,常常會過度保護或一同責怪他人,好象若不如此,無法表現自己有多重視他,結果導致孩子失去學習的機會,並養成依賴的性格、此外,部分父母擔心孩子太過軟弱,便改以故做冷漠,袖手旁觀,輕忽孩子的心力與智慧有限,重複的錯誤練習,只會使挫折感加深罷了。

教導孩子解決問題,著重在引導思考、自我評估。與他一同討論,該怎么改善困境,之前的失敗原因是什么,用另外一個角度又會如何呢?給予孩子適度的引導後,接著再讓他繼續嘗試,超越挫折之後,自信心與挑戰困境就再也不是難事了!

哭泣、逃避是很正常的抒解反應,家長無須嚴厲的糾正,提醒他哭泣不能解決問題,困難不會憑空消失,當孩子冷靜下來後,再提供些許建議就可以了。

3.與老師攜手合作:學校的人、事、物遠比家庭裡複雜,待孩子進入校園生活後,學校便成為他最大的挫折來源。因此家長有必要瞭解學校的環境與老師的教學理念,從旁協助孩子。例如與老師 討論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是否與在家時不同,孩子在學校時,課業與人際關係的處理如何?老師又該如何教導孩子正確的挫折處理方法?結合雙方的力量,即時排遣他的負面情緒,轉變為成長的契機。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