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孩子的童年遠離商業化

在我家附近的嬰幼兒用品連鎖店裡, 各種各樣的“嬰幼兒安全用品”擺滿了整個房間。 其中有櫃櫥鎖、插座絕緣護蓋這樣常見的產品, 也有“嬰幼兒專用防滑香皂”這樣不知有何目的的設計。 除此之外, 還有好幾種款式的車用反光鏡, 目的是讓父母在開車時能觀察到後座上的孩子。 “你為什麼需要這樣的反光鏡?”我問一位伸手去拿樣品的父親。

“為了觀察孩子是否有什麼問題。 ”他回答道。

他的答案或許並沒有讓我吃驚。 然而, 仔細想想, 這意味著他在開車的時候還要分心去觀察孩子的情況, 儘管孩子已經被固定在符合聯邦政府規定的專用座椅上了。

Advertisiment
之所以這樣的座椅帶有五點固定式的安全帶設計, 就是為了避免孩子出現任何問題。 很難想像,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究竟能出什麼樣的問題, 再說就算真有問題, 他也能聽到孩子的哭聲。 然後, 在遇到紅燈停車的時候, 他就可以扭頭察看孩子的情況了。

然而現在, 市場上的“嬰幼兒車用反光鏡”多達10餘款, 這就給人們造成了一種印象:合格的父母的確應該在開車時通過反光鏡觀察孩子的情況。 這就意味著他們必須要把視線從前方的路面上移開。 真是太糟糕了, 因為在美國, 車禍在導致孩子死亡的可避免因素中高居榜首。 當然, 我們無法瞭解在所有跟孩子有關的車禍中,

Advertisiment
究竟有多少是駕車的父母通過反光鏡察看孩子的情況時注意力分散而導致的。 不過, 正如父母們所說的, 安全總比後悔要好。

把反光鏡留在店裡, 很可能可以提高全家人的安全係數, 並且省下來的錢還可以吃一頓冰淇淋。 (冰淇淋是沒有任何危險的, 真的。 )

下面再舉最後一個例子, 來證明有些“安全用品”不僅沒有任何實際作用, 還會嚴重打擊我們的自信心―熱敏浴墊。

這種浴墊的工作原理是這樣的:當浴缸裡的水溫過高時, 浴墊就會自動顯示出“太熱了”的字樣, 提醒你浴缸裡的水對嬰兒來說確實太熱了。 畢竟, 你自己手上的感覺怎麼能靠得住呢?

稍等片刻。 我們難道不能把手伸進水裡, 憑感覺判斷水究竟是太熱、太冷,

Advertisiment
還是溫度正合適嗎?(如果水確實太熱, 我們就會發出“哎喲”的叫聲, 這就足以作為判斷依據了。 )那麼, 像熱敏浴墊及它的競爭對手“熱敏烏龜”(當浴缸裡的水溫過高時就會發出“太熱了”信號的烏龜, 當然不是真烏龜, 否則在水溫過高時只會被熬成湯)這樣的產品, 為什麼會有銷路?

為什麼呢?為什麼你可以買到加入了硬質托板的毛毯, 免得你在抱著嬰兒的時候擔心弄斷了他(她)的脖子, 儘管你的胳膊原本就很適合做這樣的工作?

為什麼你可以買到穿在嬰兒身上的全身安全帶, 把嬰兒包得像個提線木偶, 讓你可以控制他(她)學步時的動作?你本可以直接伸手扶住嬰兒, 或是任由他(她)摔跤。 嬰兒的屁股原本就很能承受摔跤的後果。

Advertisiment

30萬年的進化過程, 早就讓人類的嬰兒適應了從爬行到學步的成長過程, 也賦予了父母們最適合撫養嬰兒的天性。 然而, 在今天, 這一切似乎都被忘掉了。 我們無法信任自己的天性, 只能轉而信任那些“安全用品”。

要跳出恐懼認清這一點並不容易。 在這方面, 蘇珊・林(一位母親)碰巧是在去智利收養一名嬰兒時突然開竅的。

“我住在麻塞諸塞州的布魯克萊恩, 那裡的父母們都十分愛護自己的孩子。 ”林說, “我起初也是一樣的, 總是在考慮給嬰兒床配什麼樣的防撞護墊才好。 然而當我抵達智利時, 卻發現我要收養的孩子儘管被放在破破爛爛的還沒有護墊的嬰兒床上, 都一點兒問題也沒有。 ”

那麼, 林最終選擇了什麼樣的護墊呢?

Advertisiment

“根本沒有。 護墊這個概念本身就完全沒有任何道理。 畢竟, 嬰兒床是木質的, 就算孩子把頭撞上去也不會很疼。 ”現在她的養女已經20多歲了, 一切都很好。

林後來發起了“遠離商業化童年運動”, 目的是抵制一切以孩子為物件的商業宣傳, 包括針對父母的宣傳。 她對那些宣稱孩子需要“教育類玩具”才能正常成長的公司尤為不滿。

“他們給許多父母造成了這樣的印象, 只有給孩子提供這些東西才算是合格的父母。 ”林說, “事實根本就不是這樣的。 ”

她的組織所付出的努力, 已經迫使“小小愛因斯坦公司”(Baby Einstein)從所有宣傳材料中移除了“教育類 ”這個字眼。 “從未有任何可信的證據顯示, 視頻節目真的能對嬰幼兒起到教育作用。 ”林解釋道,“事實上,已有的證據表明這些節目很可能會造成負面影響。美國兒科醫學會建議兩歲以下的嬰幼兒應避免觀看任何視頻節目。”

所以,千萬不要以為孩子能通過看電視來學習任何東西,就算背景音樂是莫札特的作品也不行。當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螢幕上的時候,就沒法再跟他(她)周圍的世界互動了,而後者正是唯一一件已經證明能促進孩子神經系統發育的事情。

目前,林的主要對抗目標是“小小愛因斯坦”系列片中的一部―《小小尼普頓》,它是一部號稱能“讓孩子學到跟水有關的一切知識”的教學片。

“在嬰兒成長的第一年裡,新的經歷可以把原本尋常的事情變成開發他(她)的想像力的絕妙素材。”這是該片宣傳廣告中的原話,“《小小尼普頓》可以讓孩子們認識到水的奇妙之處,無論他們是在雨中跺腳,在浴缸里弄得水花四濺,還是在海灘上趁漲潮的時候玩捉迷藏的遊戲……”

夠了!天哪,快停下來吧!首先,在嬰兒成長的第一年裡,本來就沒有什麼事情是“尋常”的。對於嬰兒來說,一切經歷都是新鮮的,包括自己的腳趾頭和口水,還有旁邊的人們滴溜溜轉動的眼珠。

其次,廣告中還提到了“開發想像力的絕妙素材”。然而,看電視怎麼可能起到開發想像力的作用呢?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體驗“在雨中跺腳”、“在浴缸里弄得水花四濺”的感覺,那就讓他們身臨其境感受一下!水又不是什麼難找的東西。讓孩子自己體驗水的感覺,品嘗水的味道,享受在水裡玩耍的快樂,當然比在電視螢幕上看別的孩子玩耍要有趣得多,即使DVD放映機裡的碟片貴達14.99美元!

好吧,或許我太過激動了。關鍵在於,媒體針對嬰幼兒的“教育類”產品,儘管被宣傳得無比神奇,卻實在沒有任何意義。就算你沒有買下這些產品,至少也會形成“孩子必須儘早開始接受教育”的錯誤印象,包括所謂的“胎教”。(你肯定聽說過那些播放給子宮裡的胎兒聽的磁帶,對吧?)

假如把宣傳詞改成:“這些節目可以讓你在打開電腦接收幾封郵件,然後漫無目的地上網閒逛時,讓你的孩子有東西可看。它們當然不會讓孩子變得更聰明,反倒可能讓孩子在你關掉電視後作出神經質的反應,但也不會對他們造成任何嚴重的傷害。”這樣的話,至少他們還不算是在說謊。儘管這樣的宣傳沒有什麼吸引力,但是也不會對我們產生多麼嚴重的誤導。可惜事實完全不是這樣的,因為近年來,似乎所有針對孩子的玩具、培訓班、活動項目、表演節目和沒有任何意義的商業垃圾,全都被冠以“教育類”的堂而皇之的標籤。(當然,偶爾也有人會用“激發創造力”來替代已經被用濫的“教育類”這三個字。這不僅是沒有任何事實依據的欺詐,還讓我們形成了錯誤的印象,使我們以為孩子就應該一天24小時沉溺在這些東西上。

任何一件普普通通的玩具都有可能被貼上這樣的標籤。前幾天我在商店裡看見了一面由電池驅動的小鼓,包裝盒上並沒有注明它的特性是“一件會發出很大噪音、弄得人們坐立不安的東西”,而是告訴父母們,這樣一件玩具可以“改善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

沒錯,還可以順便改善孩子父母手指與耳朵之間的協調能力。

用於在浴缸裡玩耍的泡沫塑料字母,外包裝上寫的則是“激發想像力”,就好像孩子們看見了肥皂盒的樣子就能寫出《白鯨》(Moby-Dick)一樣。

與此同時,一本嬰兒雜誌則發表了題為“音樂為何有助於增強腦力”的文章。讓我先打一下岔,如果音樂沒有任何增強腦力的作用,那它就沒有價值了嗎?在一個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培養神童”的社會裡,或許的確是這樣的。(還有一篇文章聲稱,多抱抱孩子有助於提高其智力。真是太棒了,要不是這樣的話,我們就沒有理由抱抱孩子了嗎?)

接下來,文章開始介紹各種培養孩子“音樂天賦”的方法,同時還興高采烈地宣稱:“要讓孩子愛上音樂很容易。只要及早開始對孩子進行音樂教育,並且讓教育過程充滿娛樂性,你的孩子就能有所成就。”

天哪,那些沒能“及早”對孩子開展音樂教育的父母們該怎麼辦呢?(至於當代鋼琴家喬治・格什溫直到12歲都沒有見過鋼琴這件事情,似乎已經被完全忽略了。)

於是我們就把孩子送到音樂培訓班去上課,我自己就曾對莫里做過這樣的事情。課程非常無聊,在場的所有母親和保姆簡直都要哭出來了,而孩子們則已經哭成一片。上完幾節課之後,我跟另一位母親聊天時,我們同時透露了心聲:“天哪,我真討厭這裡!”然而我們還是繼續帶孩子去上課,因為我們不希望孩子長大後“缺乏音樂天賦”。(然而,莫里究竟還是沒能顯示出任何音樂天賦。去年,我們又給他上過幾節電子吉他課,但他其實並不感興趣。)

當然,給予孩子各種各樣的安全用品、學習機會和新鮮玩具,並沒有什麼錯。然而,不這樣做也同樣沒有錯。我知道別的父母會在你面前炫耀那些“最新發明”,但要記住,要想讓你的孩子平平安安、開開心心、聰明伶俐,其實並不需要那些東西。

我們周圍充滿了給孩子新鮮體驗的機會,同時也並沒有那麼多危險。只要能認清這兩點,你就可以讓孩子過得無比充實,並且還能順帶省下一大筆錢。

”林解釋道,“事實上,已有的證據表明這些節目很可能會造成負面影響。美國兒科醫學會建議兩歲以下的嬰幼兒應避免觀看任何視頻節目。”

所以,千萬不要以為孩子能通過看電視來學習任何東西,就算背景音樂是莫札特的作品也不行。當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螢幕上的時候,就沒法再跟他(她)周圍的世界互動了,而後者正是唯一一件已經證明能促進孩子神經系統發育的事情。

目前,林的主要對抗目標是“小小愛因斯坦”系列片中的一部―《小小尼普頓》,它是一部號稱能“讓孩子學到跟水有關的一切知識”的教學片。

“在嬰兒成長的第一年裡,新的經歷可以把原本尋常的事情變成開發他(她)的想像力的絕妙素材。”這是該片宣傳廣告中的原話,“《小小尼普頓》可以讓孩子們認識到水的奇妙之處,無論他們是在雨中跺腳,在浴缸里弄得水花四濺,還是在海灘上趁漲潮的時候玩捉迷藏的遊戲……”

夠了!天哪,快停下來吧!首先,在嬰兒成長的第一年裡,本來就沒有什麼事情是“尋常”的。對於嬰兒來說,一切經歷都是新鮮的,包括自己的腳趾頭和口水,還有旁邊的人們滴溜溜轉動的眼珠。

其次,廣告中還提到了“開發想像力的絕妙素材”。然而,看電視怎麼可能起到開發想像力的作用呢?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體驗“在雨中跺腳”、“在浴缸里弄得水花四濺”的感覺,那就讓他們身臨其境感受一下!水又不是什麼難找的東西。讓孩子自己體驗水的感覺,品嘗水的味道,享受在水裡玩耍的快樂,當然比在電視螢幕上看別的孩子玩耍要有趣得多,即使DVD放映機裡的碟片貴達14.99美元!

好吧,或許我太過激動了。關鍵在於,媒體針對嬰幼兒的“教育類”產品,儘管被宣傳得無比神奇,卻實在沒有任何意義。就算你沒有買下這些產品,至少也會形成“孩子必須儘早開始接受教育”的錯誤印象,包括所謂的“胎教”。(你肯定聽說過那些播放給子宮裡的胎兒聽的磁帶,對吧?)

假如把宣傳詞改成:“這些節目可以讓你在打開電腦接收幾封郵件,然後漫無目的地上網閒逛時,讓你的孩子有東西可看。它們當然不會讓孩子變得更聰明,反倒可能讓孩子在你關掉電視後作出神經質的反應,但也不會對他們造成任何嚴重的傷害。”這樣的話,至少他們還不算是在說謊。儘管這樣的宣傳沒有什麼吸引力,但是也不會對我們產生多麼嚴重的誤導。可惜事實完全不是這樣的,因為近年來,似乎所有針對孩子的玩具、培訓班、活動項目、表演節目和沒有任何意義的商業垃圾,全都被冠以“教育類”的堂而皇之的標籤。(當然,偶爾也有人會用“激發創造力”來替代已經被用濫的“教育類”這三個字。這不僅是沒有任何事實依據的欺詐,還讓我們形成了錯誤的印象,使我們以為孩子就應該一天24小時沉溺在這些東西上。

任何一件普普通通的玩具都有可能被貼上這樣的標籤。前幾天我在商店裡看見了一面由電池驅動的小鼓,包裝盒上並沒有注明它的特性是“一件會發出很大噪音、弄得人們坐立不安的東西”,而是告訴父母們,這樣一件玩具可以“改善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

沒錯,還可以順便改善孩子父母手指與耳朵之間的協調能力。

用於在浴缸裡玩耍的泡沫塑料字母,外包裝上寫的則是“激發想像力”,就好像孩子們看見了肥皂盒的樣子就能寫出《白鯨》(Moby-Dick)一樣。

與此同時,一本嬰兒雜誌則發表了題為“音樂為何有助於增強腦力”的文章。讓我先打一下岔,如果音樂沒有任何增強腦力的作用,那它就沒有價值了嗎?在一個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培養神童”的社會裡,或許的確是這樣的。(還有一篇文章聲稱,多抱抱孩子有助於提高其智力。真是太棒了,要不是這樣的話,我們就沒有理由抱抱孩子了嗎?)

接下來,文章開始介紹各種培養孩子“音樂天賦”的方法,同時還興高采烈地宣稱:“要讓孩子愛上音樂很容易。只要及早開始對孩子進行音樂教育,並且讓教育過程充滿娛樂性,你的孩子就能有所成就。”

天哪,那些沒能“及早”對孩子開展音樂教育的父母們該怎麼辦呢?(至於當代鋼琴家喬治・格什溫直到12歲都沒有見過鋼琴這件事情,似乎已經被完全忽略了。)

於是我們就把孩子送到音樂培訓班去上課,我自己就曾對莫里做過這樣的事情。課程非常無聊,在場的所有母親和保姆簡直都要哭出來了,而孩子們則已經哭成一片。上完幾節課之後,我跟另一位母親聊天時,我們同時透露了心聲:“天哪,我真討厭這裡!”然而我們還是繼續帶孩子去上課,因為我們不希望孩子長大後“缺乏音樂天賦”。(然而,莫里究竟還是沒能顯示出任何音樂天賦。去年,我們又給他上過幾節電子吉他課,但他其實並不感興趣。)

當然,給予孩子各種各樣的安全用品、學習機會和新鮮玩具,並沒有什麼錯。然而,不這樣做也同樣沒有錯。我知道別的父母會在你面前炫耀那些“最新發明”,但要記住,要想讓你的孩子平平安安、開開心心、聰明伶俐,其實並不需要那些東西。

我們周圍充滿了給孩子新鮮體驗的機會,同時也並沒有那麼多危險。只要能認清這兩點,你就可以讓孩子過得無比充實,並且還能順帶省下一大筆錢。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