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學齡前(3-6歲)>家庭教育>正文

說孩子能聽懂的話

有不少研究表明, 成人對孩子說的話不同于對成人說話, 通常稱之為“兒向語言”或“媽媽語”。 它的主要特點是:簡單, 夸大。 如聲調較慢, 較夸張, 且重復多;實詞多虛詞少, 修飾詞少, 代詞少;句子較短, 簡單句多, 復雜句少, 陳述句少, 疑問句、祈使句多, 句子多指向當前的事物等等。 一般認為, 兒向語言的這些特點有助于孩子的語言發展, 如加強孩子的注意, 幫助孩子識別語音, 使孩子能很好地分解句子的單位, 可能有助于孩子獲得相應的語法。

在嬰兒階段, 母親的兒向語言顯得特別重要。 它有助于促進和保持嬰兒的注意,

Advertisiment
調節嬰兒的喚醒水平, 溝通母親與嬰兒的情感, 促進嬰兒的聯想學習和信息加工。 到孩子2歲半以后, 這些特點就不明顯了。 研究表明, 嬰兒對母親的聲音類型特別敏感。

有的母親兒向語言特點明顯, 她們的孩子語言進步較快;而有些母親兒向語言特點不明顯, 對孩子的說話過于正規, 句子較長, 詞匯過于抽象, 使孩子難于理解或不知所云, 因此對媽媽的話根本不予注意。 這些孩子的語言發展就比較慢。 研究表明, 剛剛超過孩子自己語言水平的話最能吸引孩子的注意。 因此, 重要的不是對孩子說了多少話, 而是說了多少孩子能理解的話。

孩子與父母是一個整體的動態系統。 父母對孩子講話時用什么樣的詞匯和語氣會受孩子理解能力的影響。

Advertisiment
一般來說, 父母總是不斷地裁減自己的話語, 使孩子在自己的語言水平上能理解父母的話。 當孩子出現不理解時, 父母會修正自己的話;如果孩子理解了, 父母就會講更復雜的話。 因此, 可以說父母對孩子的講話部分地取決于孩子的反應, 孩子是積極的參與者, 所以, 語言能力發展較快的孩子無形中會讓父母高估其能力, 容易以接近成人的方式與其交流, 因此孩子也容易變得早熟。 從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 孩子的成熟程度與母親的語言特點有一定的關聯。

我們常常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孩子, 與孩子交流, 而孩子出乎意料的回答才使我們恍然大悟:原來我們談的與孩子理解的并不是同一回事,

Advertisiment
有時甚至相差十萬八千里。 如大人讓孩子多吃肉, 可以長肌肉, 孩子卻認真地說:“我不僅要長雞肉, 還要長鴨肉、牛肉……”兒童的理解往往很具體, 很真實, 無視語言中隱含的比喻、象征等成分。 例如, 唱完“老師您早”歌, 媽媽問:“老師像不像媽媽?”5歲多的孩子往往會回答:“不像。 ”并進一步拿幼兒園的老師和媽媽比:從頭形、頭發整齊與否到眼睛大小等一一進行對比。 媽媽進一步問:“老師和媽媽有哪些像的地方?”孩子回答:“都很漂亮。 ”過了一會兒, 媽媽又啟發說:“老師是不是像媽媽一樣對小朋友很好?”孩子回答:“不是的。 是為了我們上課不亂吵, 對老師好一點, 才這樣叫我們唱的。 ”“老師沒有媽媽好, 媽媽要比老師好一點。
Advertisiment
”這說明5歲多的孩子還不能理解這種比喻, 他的思維非常具體, 媽媽就是自己的媽媽, 老師就是在幼兒園認識的老師, 像不像只從外表去進行比較, 不能抽象地理解老師和媽媽之間的關系。

強調兒向語言的重要性, 并不是指成人始終要像孩子一樣說話。 事實上,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和理解力的不斷提高, 成人的兒向語言會越來越少。 關鍵是我們有必要關注孩子所理解的是不是我們想說的, 我們所說的是不是孩子想聽的, 而不是自說自話。 如果我們把單純的講授變成對話, 有更多的機會聽孩子說, 那麼, 我們就能更有效地交流, 更容易站在孩子的立場看問題, 來調整自己的語言。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