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處理小兒發熱你需要知道的事

兒科病房內常採用一種非常固定的模式來處理小兒發熱:若體溫升至 38℃, 就會為孩子褪去衣物散熱, 同時予以對乙醯氨基酚對症退熱治療;若體溫升至 39℃, 就會同時予以布洛芬和對乙醯氨基酚退熱治療。

然而, 這些措施卻引發了我們的反思:為何要試圖降低體溫?發熱本身就一定危險嗎?患兒高熱就更可能提示潛在病情嚴重嗎?嘗試退熱到底能獲益多少?鑒於發熱本身就屬於身體抵抗感染的一種自然反應, 我們到底應不應該積極退熱處理呢?物理降溫、退燒藥物有效嗎?如果有效, 我們應如何選擇呢?退燒藥安全嗎?兩種退燒藥同時使用是否效果就優於單藥治療呢?

Advertisiment

英國彼得伯勒和斯坦福醫院 NHS 信託基金會兒科 Richardson 與倫敦國王學院 Purssell 連袂就上述問題進行深入剖析, 為臨床關注和爭議不斷的小兒發熱處理問題指點迷津。 該文章於近期發表在 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 雜誌上, Medscape 醫學網站對此進行了報導。

焦點問題 1:發熱本身危險嗎?

眾所周知, 孩子突發疾病, 家長最為憂心的三件事就是「發熱、咳嗽和腦膜炎」, 而發熱當屬三大問題之首。 很多家長認為, 發熱會導致孩子腦損傷、抽搐、脫水、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一些醫務人員同樣關注發熱可能導致的上述風險。

不可否認的是, 極高的體溫確實會破壞細胞正常新陳代謝乃至損傷器官功能, 如部分「極高熱(hyperthermia)」病例可見體溫高達 41.5℃ 以上,

Advertisiment
而這種超高體溫具有顯著的致病性如腦損傷, 屬於機體體溫調節失控所致的病態反應。 相較之下, 「發熱(fever)」(俗稱「發燒」)則屬於機體體溫可控範圍內的溫度升高, 其中危險性高熱病例則比較罕見。

上述理論顯示, 沒有證據表明發熱本身就是危險的, 對發熱的憂懼則更多來自於對發熱背後潛在的感染性疾病的一無所知。 多數專業醫務人員都意識到了這一點, 有待將其向患兒家長進一步普及。

焦點問題 2:患兒高熱更預示潛在病情嚴重嗎?

研究者為此進行了一項系統性綜述分析, 旨在研究發熱程度與重症疾病發生率的相關性。 共有 9 項前瞻性佇列研究納入該分析, 其中 6 項研究結果顯示,

Advertisiment
隨著體溫升高、重症疾病的發生率也增加, 而另外 3 項研究結果則相反。 總體而言, 上述研究顯示, 兩者的關係並不那麼密切。 與之類似, 研究發現, 很多重症疾病的患兒, 其體溫卻並不很高。

然而, 另有一些研究對兒童在不同年齡段時體溫的病情預測價值進行了分析。 結果顯示, 不足 6 月齡大者體溫超過 39℃ 時預示嚴重疾病的價值更高, 不足 3 月齡大者更為顯著。 近期, 澳大利亞開展了迄今規模最大的一項前瞻性佇列研究(FEVER 研究), 該項研究證實, 隨著體溫升高, 重症疾病發生率確有增加趨勢, 但體溫的預測價值仍是有限的。

由此可見, 體溫升高有預示疾病進展嚴重的趨勢, 但兩者相關性並不是那麼密切, 其預測價值也不佳。 隨著近幾十年來共價疫苗的普及接種,

Advertisiment
健康兒童發生重症感染的發病率也顯著下降, 因此高體溫的病情預測價值就變得更低了。

焦點問題 3:嘗試退熱到底能獲益多少?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發熱本身並不是有害的。 那麼, 我們為什麼還要積極退熱治療呢?其中一個原因就是, 我們治療發熱是為了解決發熱伴發的其他症狀而非發熱本身。 發熱性疾病患兒往往感覺身體不適或情緒低落, 繼而進食困難甚至影響睡眠。 對於感染性疾病患兒, 出現疼痛、腫脹是常見的炎症性反應, 為此使用解熱鎮痛抗炎藥物以緩解這些發熱伴發的症狀理所應當。

積極干預發熱的另一個理由就是為了預防發生抽搐, 特別是對於既往發生過高熱驚厥的孩子。

Advertisiment
檢索文獻發現有兩項品質較高的綜述研究顯示, 沒有證據表明退燒藥能夠預防發生抽搐。 最近, 一項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結果顯示, 預防性使用退燒藥與否對抽搐發生率沒有影響。 多數高熱驚厥發生在發熱起病之時, 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預防用藥不起作用。

焦點問題 4:到底應不應該積極退熱處理?

發熱是機體對抗感染自然反應的一部分, 因此, 可合理推測認為存在發熱必定有其益處。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 如果機體炎症性發熱反應沒有增加生存的機會, 也就不會隨著世代交替保留下來;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 溫度高於 37℃ 對一些微生物會產生影響, 而宿主機體在更高的體溫下各項機能尚可維持。

基於上述理論,如果發熱是有益的,那麼是否有證據顯示干預發熱將會導致更壞的結果呢?目前,對該問題的回答尚未達成共識。

如一些觀察性研究認為退燒藥的應用會導致預後不佳,如對水痘患兒常規使用對乙醯氨基酚會延遲皮疹癒合;對危重成年患者使用退燒藥與病死率增加有關;預防性使用對乙醯氨基酚會導致兒童體內疫苗抗體滴度下降。另有研究則持相反意見,如近期一項結合 5 個隨機臨床試驗的綜述研究發現,常規使用退燒藥與增加患病持續時間無關。

發熱所帶來的臨床獲益證據仍十分有限,但研究者建議,理論上有理由放任發熱反應按自然過程轉歸,而不應該主動干預那些症狀不重的發熱患兒的體溫。

焦點問題 5:物理降溫有效嗎?

傳統的物理降溫法包括解除衣物、扇風及擦拭身體。沒有證據表明解除衣物或扇風能帶來多大益處,而擦拭身體確能短暫降低體溫,但這往往伴隨著患兒寒戰和哭鬧。如果我們採用物理方法的目的在於緩解患兒病痛的話,擦拭身體增加哭鬧反而會適得其反。同樣,有意暴露發熱患兒進入溫度低的環境中也可能是不合適的。

焦點問題 6:退燒藥是否有效、又當如何選擇哪種藥呢?

對乙醯氨基酚和布洛芬是目前使用最為廣泛的兩種退燒藥物。綜述分析顯示,這兩種藥物用於降低發熱患兒的體溫均十分有效。兩者比較之下,多數研究則發現,布洛芬降低體溫的幅度略大於對乙醯氨基酚,且療效更為持久。

但應注意,這些研究所使用的對乙醯氨基酚劑量要低於英國國家推薦劑量,且唯一報導的結果就是對體溫的影響,缺乏對其他發熱相關症狀的影響資料。其中,僅有一項研究對比了兩種退燒藥對其他發熱相關症狀的作用,結果顯示並無差別。

焦點問題 7:退燒藥安全嗎?

安全性是用藥問題之首。目前,在評估退燒藥安全性時,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缺乏研究資料。有的系統性綜述驗證效力較低,或是所納入研究的毒力驗證敏感性不足,或是一些病例報導提出了一定的毒性反應,如使用布洛芬引發消化道出血、腎損傷和繼發感染,又如使用對乙醯氨基酚導致的肝毒性和哮喘。總體而言,不良反應較為罕見。

更值得關注的是給藥過量的問題,即單次用藥過量或給藥過於頻繁。該問題不僅歸咎于家長,也可來自于全科醫生處方不當。

焦點問題 8:兩藥聯用優於單藥?

日常生活中,家長和醫務人員有時會同時使用兩種退燒藥來處理小兒發熱的問題:或是兩種藥物同時給藥,或是交替使用兩種退燒藥。那麼兩藥聯用效果更優嗎?研究結果並不一致。

對多項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綜述分析發現,沒有證據表明兩藥聯用降低體溫效果優於單藥治療。而最新一項研究則顯示,兩藥聯用相比單用對乙醯氨基酚確能顯著縮短發熱持續時間,而相較于單用布洛芬則沒有區別,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布洛芬解熱作用較為持久的緣故。

近期,一項 meta 分析結果顯示,聯用兩種退燒藥較單藥能降低平均體溫,結果有統計學意義,但兩者差別非常小(0.27℃/1 小時),因此這一發現可能並沒有任何臨床意義。

相較於同時給藥方案,有證據表明交替使用不同退燒藥可能在某些情況下更有益。兩項隨機對照臨床試驗顯示,當之前所用退燒藥無效時接替給予另一種退燒藥,與安慰劑組相比,對降低患兒體溫有幫助,而且,其中一項研究還報告認為,這種交替用藥方案能顯著緩解疼痛等身體不適等症狀。

基於上述理論,如果發熱是有益的,那麼是否有證據顯示干預發熱將會導致更壞的結果呢?目前,對該問題的回答尚未達成共識。

如一些觀察性研究認為退燒藥的應用會導致預後不佳,如對水痘患兒常規使用對乙醯氨基酚會延遲皮疹癒合;對危重成年患者使用退燒藥與病死率增加有關;預防性使用對乙醯氨基酚會導致兒童體內疫苗抗體滴度下降。另有研究則持相反意見,如近期一項結合 5 個隨機臨床試驗的綜述研究發現,常規使用退燒藥與增加患病持續時間無關。

發熱所帶來的臨床獲益證據仍十分有限,但研究者建議,理論上有理由放任發熱反應按自然過程轉歸,而不應該主動干預那些症狀不重的發熱患兒的體溫。

焦點問題 5:物理降溫有效嗎?

傳統的物理降溫法包括解除衣物、扇風及擦拭身體。沒有證據表明解除衣物或扇風能帶來多大益處,而擦拭身體確能短暫降低體溫,但這往往伴隨著患兒寒戰和哭鬧。如果我們採用物理方法的目的在於緩解患兒病痛的話,擦拭身體增加哭鬧反而會適得其反。同樣,有意暴露發熱患兒進入溫度低的環境中也可能是不合適的。

焦點問題 6:退燒藥是否有效、又當如何選擇哪種藥呢?

對乙醯氨基酚和布洛芬是目前使用最為廣泛的兩種退燒藥物。綜述分析顯示,這兩種藥物用於降低發熱患兒的體溫均十分有效。兩者比較之下,多數研究則發現,布洛芬降低體溫的幅度略大於對乙醯氨基酚,且療效更為持久。

但應注意,這些研究所使用的對乙醯氨基酚劑量要低於英國國家推薦劑量,且唯一報導的結果就是對體溫的影響,缺乏對其他發熱相關症狀的影響資料。其中,僅有一項研究對比了兩種退燒藥對其他發熱相關症狀的作用,結果顯示並無差別。

焦點問題 7:退燒藥安全嗎?

安全性是用藥問題之首。目前,在評估退燒藥安全性時,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缺乏研究資料。有的系統性綜述驗證效力較低,或是所納入研究的毒力驗證敏感性不足,或是一些病例報導提出了一定的毒性反應,如使用布洛芬引發消化道出血、腎損傷和繼發感染,又如使用對乙醯氨基酚導致的肝毒性和哮喘。總體而言,不良反應較為罕見。

更值得關注的是給藥過量的問題,即單次用藥過量或給藥過於頻繁。該問題不僅歸咎于家長,也可來自于全科醫生處方不當。

焦點問題 8:兩藥聯用優於單藥?

日常生活中,家長和醫務人員有時會同時使用兩種退燒藥來處理小兒發熱的問題:或是兩種藥物同時給藥,或是交替使用兩種退燒藥。那麼兩藥聯用效果更優嗎?研究結果並不一致。

對多項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綜述分析發現,沒有證據表明兩藥聯用降低體溫效果優於單藥治療。而最新一項研究則顯示,兩藥聯用相比單用對乙醯氨基酚確能顯著縮短發熱持續時間,而相較于單用布洛芬則沒有區別,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布洛芬解熱作用較為持久的緣故。

近期,一項 meta 分析結果顯示,聯用兩種退燒藥較單藥能降低平均體溫,結果有統計學意義,但兩者差別非常小(0.27℃/1 小時),因此這一發現可能並沒有任何臨床意義。

相較於同時給藥方案,有證據表明交替使用不同退燒藥可能在某些情況下更有益。兩項隨機對照臨床試驗顯示,當之前所用退燒藥無效時接替給予另一種退燒藥,與安慰劑組相比,對降低患兒體溫有幫助,而且,其中一項研究還報告認為,這種交替用藥方案能顯著緩解疼痛等身體不適等症狀。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