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良好的心態,適宜的方法

“”期間為了避免交叉感染幼稚園放了假, 孩子在家的時間長了, 與家長接觸的時間也多了, 我留心地觀察, 發現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心態卻是不同的。
有位家長牢騷滿腹地問我幼稚園什麼時候才能開學?接著向我說起自己的煩心事。 她的女兒在一個鋼琴班學琴, 還在繪畫班學畫, 可是“成績”在班上都不算好。 家長看到別的孩子琴彈的那麼流利, 畫什麼像什麼, 真是心急如焚。 她說, 平時由於自己工作忙, 沒時間管孩子, 現在有時間管她了, 每天給她訂了要完成的作業的內容和練習的時間。 可她又教什麼不肯學什麼,
Advertisiment
讓她幹什麼, 偏不幹什麼。 每天為了讓她練琴、畫畫都要花費許多周折, 許好多願、說好多好話, 甚至連打帶罵, 連哄帶騙, 才湊合練三、四個小時。 可畫畫、練琴也沒多大長進, 這孩子是不是太笨了, 我該怎麼辦呀?……
家長的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能否歸結到“孩子笨”, 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筆者曾在公園裡看到另一個情景。 一對正在打羽毛球的父子引起了我的關注。 他們各自手持球拍一來一往, 全神貫注地打球。 尤其是那個小男孩, 真像久經球場的運動員, 他穩、准地接著父親發過來的球, 邊接球邊數著九、十……。 看著看著我竟自言自語脫口而出“小朋友打的真棒。 ” 
我趁他們休息時和小孩子爸聊了起來。 “您孩子多大了?”“五歲”。
Advertisiment
“您教小孩打球有多久了?”“不到一個月。 ”我接著問“您怎麼想起教孩子打羽毛球的?”孩子的爸說:“預防非典增強體質最重要, 打羽毛球很適合家庭, 孩子也喜歡, 我就教他了。 ”我說:“孩子學的還挺快。 ”他說:“我想, 孩子打的好不好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通過這個活動可以培養孩子對體育活動的興趣。 所以我和他打球時, 不急、不躁。 不給他發高球、急球、硬球。 我還注意根據他的身高來發球, 讓他接的著。 這樣孩子可以體驗打球的樂趣。 有時我還讓他看我和他媽打球。 讓他通過觀察別人打球和自己的動作來體驗如何握拍、用勁、發球。 這樣, 我發現孩子打球的興趣愈來愈高。 常常是一起床, 就拉著我和他打球”。 這時, 小男孩走了過來。
Advertisiment
拉著爸爸的手說:“咱們該打球了吧。 ”家長站起來對我說:“您看, 來摧我了。 ”我對孩子說:“小朋友, 對不起, 我和你爸爸聊天耽誤您打球了。 ” 看著這對父子再次投入打球的人群中, 我反復思考著那位家長剛才說過的話, “我們開始打羽毛球時, 孩子的情緒也曾不夠穩定, 因為他老接不住球, 他就不願意打了。 可是看著鄰居都在社區裡打球, 尤其是哥哥、姐姐都會打, 他又不甘心就磨蹭著我和他打球。 ”我想這是一位很稱職的家長。 他既滿足了孩子好動、好勝的心理需求, 又採用了適宜的方法, 在和孩子打球的過程中, 他關注的不僅僅是打球的結果, 更關注打球的過程。 當孩子不會接、發球時, 他沒有採取批評、指責的方法, 而是自己首先以換位元思考的方式,
Advertisiment
先理解孩子想接住球的急切願望, 而拍子又總不聽手使喚的尷尬心情, 於是家長適應孩子的心理特點, 調整了自己的球路, 儘量為孩子創造接球的條件。  
自信是成功的秘訣。 這位家長正是注意在接球、發球的過程中, 注意培養孩子打球的自信心, 讓孩子通過體驗接球的快樂來樹立“我能行”、“我會打”的信心。 我想:每位家長所做的一切都應該來源於對孩子的理解和尊重。 當家長能注意從孩子的角度去觀察生活、理解生活、體驗生活時, 他就會更加理解孩子的情緒、態度和行為。 更加理解孩子的愛好、興趣和困難。 正是這樣良好的教育心態和適宜的方法, 才能處理好家長在家教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
Advertisiment
 從上面的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 家長不同的教育心態可以收到不同的教育效果。 願每位家長都能調正好自己的心態, 採取適宜的方法, 在孩子的發展中為孩子加油。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