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維生素D是一種什麼物質

在兒科門診, 經常可以聽到家長抱著小寶寶問醫生:“我的孩子缺不缺鈣?”。 所謂缺鈣, 指的是因維生素D缺乏引起體內鈣磷代謝異常, 造成骨骼鈣化不良而引起致骨骼的發育異常病變, 形成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

那麼, 什麼是維生素D呢?它又有些什麼作用呢?維生素D是一種類固醇衍生物, 具有抗佝僂病作用, 故稱為抗佝僂病維生素。 維生素D種類很多, 其中較重要的有維生素D2(固化醇)和維生素D3(膽固化醇)。 維生素D常與維生素A共存於魚肝油中, 也存在於肝、乳汁、蛋黃中。 人體皮下組織中的7-脫氫膽固醇(維生素D3原),

Advertisiment
在日光或紫外線照射下, 可轉變成維生素D3。 植物油和酵母中含有麥角固醇, 經紫外線照射可轉變成維生素D2。 維生素D2亦可人工合成。

維生素D2和D3的結構十分相似, 二者易溶於脂肪、油和乙醚等有機溶媒, 不容于水, 故稱為脂溶性維生素。 維生素D對空氣和光敏感, 特別是當加熱時更易被破壞, 故應保存於避光環境中。

維生素D注射和口服均易吸收, 吸收後進入血液迴圈, 隨血流進入肝臟轉化或進入肌肉、脂肪組織中貯存。 維生素D先在肝細胞內轉變成25-羥基維生素D3, 這是維生素D3在血液迴圈中的主要形式, 具有一定的抗佝僂病活性;進入血液迴圈的25-羥基維生素D3在腎臟進一步轉變為1, 25-二羥基維生素D3, 這即是維生素D的激素樣活性物質。

Advertisiment
由此可以看出, 肝、腎功能障礙時, 將影響維生素D的羥化過程, 這也是肝性、腎性佝僂病的發病原因。

維生素D的生理功能是促進鈣磷在腸道被吸收, 促進腎臟對鈣磷的重吸收, 使血鈣、血磷濃度增加;另外, 在與體內其它激素共同作用下, 促進舊骨質吸收, 也就是使骨質中的鈣溶解, 將鈣磷轉移至血中, 使血中鈣磷濃度增加, 有利於鈣在新骨的形成部位沉著, 使骨化作用增強, 促進骨組織鈣化, 因而是嬰兒骨骼生長不可缺乏的營養要素。

正常小兒每日所需的維生素D量為400-800單位。 人體內維生素的來源有兩個途徑'一是內原性'經紫外線照射使人體皮下7-脫氫膽固醇轉變成維生素D3。 另一途徑是外原性'即攝入食物中的維生素D。

Advertisiment

維生素D缺乏常常是由於以下幾個方面:①由食物攝入不足;②日光照射不足;③腸道吸收不良;④生長過速, 所需維生素D多。

雖然維生素D對調節鈣磷代謝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也不能過多使用, 以免引起維生素D中毒。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