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管理熊孩子的訣竅_管理熊孩子有何訣竅

養生之道網導讀:

如何教育家裡的“熊孩子”?只要掌握管理熊孩子的訣竅你就可以輕鬆搞定熊孩子。 俗語說“自家孩子自家養”, 家長們不妨轉變一下思路, 利用管理熊孩子的訣竅來教育家裡的孩子!

這裡的“熊娃”並不單純指的是淘氣的孩子, 而是指處在自己心情不好或者不如意的時候, 用暴力的方式引起他人的注意。 這個階段的孩子如果不設定一個界限, 進行合理的管理, 很可能對以後的身心發展造成障礙。

1、注意你的語氣

父母說話的語氣是會影響到氣氛的, 因此父母要注意避免在孩子面前進行爭論或者是大叫。

Advertisiment
相反, 應該儘量的保持冷靜。

2、瞭解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覺得自己是被理解的時候, 他們就會更容易釋放自己的壓力, 而不會將自己的情緒用暴力的方式去表現出來。

3、給予明確的指示

父母在發現可能有情況會威脅到孩子安全的時候, 應該給孩子一個明確的指示, 這樣孩子才會對是否危險有一個明確意識。

4、設定限制規則

在規則不多的時候, 孩子們往往卻能很快的學會這些規則並去自覺遵守。 而當父母一直重複讓孩子不能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 反而起不到讓孩子學會的效果。

5、多肯定少否定

孩子們都會喜歡模仿別人, 因此爸爸媽媽們要多在孩子面前說一些積極的詞語, 這樣也能夠激發孩子積極的心情。

Advertisiment

6、事先考慮

父母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 最好在麻煩出現之前就進行一定的預防, 而不是在麻煩出現之後表現的很憤怒。

7、靈活變通

父母有時候可以嘗試從孩子的角度看待事情, 這樣父母和孩子間的就能夠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衝突。

8、將錯誤看成成長的機會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是不可能不犯錯的, 所以在孩子犯錯的時候, 家長們完全可以把這次錯誤看做孩子成長的一個階梯, 以及避免以後再犯的機會。

孩子們在那個年齡段可能還無法往前理解輪流、分享的概念, 所以爸爸媽媽們在教導孩子的時候就要十分用心。 並且及時發現孩子不對的地方, 避免孩子將不好的情緒轉移到暴力行為上, 發生一些不受控制的壞後果,

Advertisiment
這樣對寶寶之後的發展也是很不利的。

代替懲罰的七個技巧及案例參考:

1、轉移注意力:把孩子對“問題”行為的注意力轉移到幫助家長做事或者有趣的事情上:

適合:不太嚴重或者偶然性的問題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隨意拿貨架上的商品

Advertisiment

反例(家長):“你再亂拿, 看你爸爸來了, 怎麼收拾你!”

正例(家長):“寶貝, 你來幫我挑三個最紅的蘋果吧!”

2、明確表達強烈不同意的立場(但不攻擊孩子的人格), 讓孩子瞭解問題本身的影響:

適合:行為的後果比較嚴重, 需要及時予以糾正、明確態度的問題案例:孩子在超市里跑來跑去

反例(家長):“你太魯莽了, 晚上不許看電視!”

正例(家長):“我不喜歡你這樣!小孩在過道亂跑會干擾別人購物!”

3、表明你的期望:對於已經發生的錯誤不過分追究, 並表明對孩子下次行為的期望適合:問題影響不大, 屬於主觀上非故意的行為。

案例:孩子把從家裡帶出去的玩具弄丟了

反例:“你怎麼又把玩具弄丟了, 以後不許你帶玩具出去了!”

正例:“我希望你能保管好自己的玩具,

Advertisiment
下次能讓它和你一起回家!”

4、提供選擇:提供給孩子合理的、且我們能接受的選擇, 給他被尊重感, 而不是被強迫感。

適合:行為相對頑固, 但有可替代的選擇的問題;也可以用於引導孩子開始某種行動的建議。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跑來跑去

反例(家長):“你再亂跑, 我就不帶你回家了!”

正例(家長):“齊齊, 別跑!給你個選擇, 你要麼好好走, 要麼坐在購物車裡, 你來決定。 ”

案例:孩子在看電視不願意洗澡

反例(家長):“趕緊洗澡, 你再不過來, 我就關電視了!”

正例(家長):“你是願意現在洗澡、一會兒講兩個故事聽, 還是現在看電視, 洗澡後沒時間講故事。 你來選吧!”

5、告訴孩子怎樣彌補自己的失誤。

適合:由於無知而導致的失誤, 需要補充孩子相關常識的事件案例:孩子用水彩筆劃畫時,把沒蓋筆帽的筆放在沙發上,染了一大片顏色。

反例(家長):“你看看你幹的好事,以後別用水彩筆了!”

正例(家長):“看沙發都花了,以後用完筆就把筆帽蓋起來,放在桌上!”

6、採取行動:對於反復建議多次的問題仍然沒有改正,可以採取適當的行動。

適合:相對嚴重的原則性問題,特別是“屢教不改”的問題,需表明正確的原則案例:孩子在吃飯的時候反復玩弄桌上的物品

反例(家長):“你再不專心吃飯,就乾脆別吃飯了!”

正例(家長):“寶貝,專心吃飯!”,數次勸說未果,可以把桌上附近的東西拿遠,說:“吃飯時候應該專心,吃完飯你可以隨便玩這些東西。”

7、讓孩子體驗錯誤行為的自然後果:

適合:孩子存在一定的主觀意識的行為,即“明知故犯”的行為,需要承擔因此引起的後果案例:孩子在都是油的餐桌上玩小汽車

反例(家長):“別在上面玩,都是油!聽見沒!是不是要我沒收才行!”

正例(家長):“桌子上還有很多吃飯灑的湯和油,把小汽車都弄髒了,你要負責把它們洗乾淨!”

需要補充孩子相關常識的事件案例:孩子用水彩筆劃畫時,把沒蓋筆帽的筆放在沙發上,染了一大片顏色。

反例(家長):“你看看你幹的好事,以後別用水彩筆了!”

正例(家長):“看沙發都花了,以後用完筆就把筆帽蓋起來,放在桌上!”

6、採取行動:對於反復建議多次的問題仍然沒有改正,可以採取適當的行動。

適合:相對嚴重的原則性問題,特別是“屢教不改”的問題,需表明正確的原則案例:孩子在吃飯的時候反復玩弄桌上的物品

反例(家長):“你再不專心吃飯,就乾脆別吃飯了!”

正例(家長):“寶貝,專心吃飯!”,數次勸說未果,可以把桌上附近的東西拿遠,說:“吃飯時候應該專心,吃完飯你可以隨便玩這些東西。”

7、讓孩子體驗錯誤行為的自然後果:

適合:孩子存在一定的主觀意識的行為,即“明知故犯”的行為,需要承擔因此引起的後果案例:孩子在都是油的餐桌上玩小汽車

反例(家長):“別在上面玩,都是油!聽見沒!是不是要我沒收才行!”

正例(家長):“桌子上還有很多吃飯灑的湯和油,把小汽車都弄髒了,你要負責把它們洗乾淨!”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