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管教熊孩子的良方_管教熊孩子有何良方

養生之道網導讀:

當然, “熊孩子”要管教, 但是管教熊孩子的良方要先掌握。 首先要先從孩子的注意力訓練開始, 孩子年齡越小注意力訓練越有效。 家長們快來看看管教熊孩子的良方有哪些吧?

當下, 熊孩子一度之間成了網路熱詞, 他們不僅會打翻你的餐桌、劃壞你的手機, 還會把你的電腦搞得一團亂......你家是否也有這樣一個熊孩子呢?熊孩子出沒, 家長無需煩惱, 教育熊孩子也有良方哦!

耶魯兒童健康組織經過調查發現, 父母對兒童辱駡、訓斥等過激行為, 會對孩子的身高發育造成影響。 人體下丘腦能夠刺激分泌生長的激素,

Advertisiment
打罵孩子會使其經常處於過度緊張和壓抑的狀態, 進而就會抑制生長激素的分泌, 導致孩子發育不良。 所以家長朋友們, 以後儘量忍住怒火別打罵孩子, 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好好溝通和多多鼓勵。

1、搞清動機

在教育熊孩子之前, 我們首先搞清楚孩子行為的出發點是什麼?行為本身並不是重點, 他們往往只是想通過這種行為來傳達某些想法。 只有搞清楚動機, 才能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2、學會溝通

父母應該多多在暗地裡留心觀察孩子的行為, 一旦發現他有好的行為習慣應該及時給與表揚, 如今的孩子成熟的較早, 所以跟孩子溝通一定要真誠, 要表現出足夠的尊重, 千萬不能抱有“他是小孩子的想法”。

Advertisiment
行為上有時候可以兒童化, 但是交談必須要生活化, 要像與身邊的人交談那樣跟孩子交流。 如此他才能夠感覺到你對他的尊重, 把他視為成人, 這樣做可以促使孩子早日形成自覺、自主的個性, 即我們常說的乖孩子中的“小大人”。 當看到孩子模仿大人的行為時, 千萬不要驚嚇或者上前制止, 同樣可以把他當成家中最親切的成人去對待和評價。 這樣對孩子的心理成長更加有利。

3、給予尊重

家長一定要學會尊重孩子, 要習慣換位思考。 當覺得有些真話說出來可能會受到不好的效果時, 那就要特別注意說話的技巧, 寧可把話說一半, 說得外交辭令一些, 也不要對孩子說假話。 教育孩子時要說孩子聽得懂的話,

Advertisiment
習慣于給孩子講道理的父母說話時儘量做到簡潔明瞭。

4、切忌諷刺

孩子也有強烈的自尊心, 所以父母切不可打罵孩子, 更不能對孩子惡語相加或侮辱諷刺。 孩子犯錯時要耐心告訴他錯在哪裡, 嚴肅地告訴他後果的嚴重性, 最後糾正他的行為。

5、言傳身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父母身上許多隱性的優缺點都在無形的影響著孩子, 倘若多鼓勵孩子勇敢、獨立、自主的去面對生活, 能夠使父母缺點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大大降低。 只有培養孩子勇敢的去面對這個世界, 有擔當, 有責任心, 未來孩子的人生才會更加陽光, 更輝煌。

6、培養良好習慣

孩子不必太聰明, 太鋒芒畢露, 關鍵是培養他形成良好的習慣, 不要輕易讓孩子養成一個壞習慣,

Advertisiment
因為養成壞習慣很容易, 但是要想糾正過來往往要付出數倍的時間和代價。 因而, 不要因為眼前的利益, 就隨便給孩子引入新的不良習慣, 比如孩子鬧著不吃飯時, 就打開電視讓他看, 以便多喂他幾口飯。 這種壞習慣一經養成就很難改掉。 總之, 教育熊孩子千萬不能心急, 要一步步來, 循序漸進。

Advertisiment

“熊孩子”是東北的方言, 指惹人討厭的孩子, 通常也指對調皮孩子的愛稱。 他們一般年齡在5-12歲之間, 有極大的好奇心、破壞力和充足時間, 他們無厘頭的要求經常會弄得人們不耐煩、不知所措甚至抓狂, 因此被人們稱之為“熊孩子”。 “我家來寶今年11歲, 就讀於一所公立小學。 他天性好動, 小時候尤為突顯。 平時就喜歡跑跑跳跳, 手舞足蹈, 很少有安靜的時候, 高興起來滿地打滾也時有發生。 他爸爸是軍人出身, 來寶的好動在他眼裡就是沒有紀律性的表現。 於是, 他爸就不停地指責和抱怨我, 平時過於溺愛、縱容孩子, 不懂管教、沒有規矩, 導致孩子現在非常調皮和搗蛋。 ”來寶媽媽告訴記者,他倆為了孩子問題沒少吵架。

上周的一天,來寶放學後沒有直接回家,去了同學家玩兒。回到家後,他爸大發雷霆,斥責來寶不按時回家,違反了家庭規矩,要進行懲罰。媽媽對於來寶的這種行為,提倡嚴厲批評。

爸爸:來寶,放學去了哪裡?為什麼不按時回家啊?

來寶:爸爸我去了同學家玩兒。

爸爸:放學不按時回家,也不和家裡人打招呼。你這樣違反了家裡的規矩,我要懲罰你,去罰站10分鐘。

媽媽:來寶,你爸說得有道理,放學不按時回家,一旦出了什麼危險,該怎麼辦?必須進行嚴厲批評。

來寶:我放學是沒有按時回家,去了同學家玩。到了同學家以後,同學的爸爸問我有沒有和父母打招呼啊?我說沒有。他說你不和家長打招呼,擅自到同學家裡玩,這樣是不對的,趕緊回家去。於是我就回來了。

那爸爸和媽媽,我知錯就改,及時回來了。是不是一個人知錯就改,還是該接受批評和懲罰?

1、懲罰批評要“具體”

懲罰或批評要具體明確,不要讓孩子感覺到,我都不知道在懲罰什麼?如案例中來寶的家長可以這樣說:“其一,今天我該批評你,因為你放學沒回家,這是你該接受批評和懲罰的地方。其二,你今天知錯就改,及時回家,這是你值得表揚的地方。”我們在懲罰孩子的時候,要讓孩子感覺到懲罰的是他的行為,而是因為這種行為,整個人都被否定了。

2、規矩要有“執行力”

規矩不要隨便立,尤其是懲罰性的規矩。制定規矩的執行力非常重要,有些家長喜歡和孩子說:“你敢不聽話,你看我不打斷你的腿。”這種規矩是沒有執行力的,沒有意義。你每次這樣說,反而會讓孩子感覺到你能把我怎麼樣呢?還比方說,第一次違反了規矩沒有受到懲罰,表面上看是一種寬容,但會讓孩子覺得我違反了規矩也不會被懲罰,這規矩就失去了它的意義,所以一旦我們的規矩制定就要及時執行。在規矩的範圍內,我們要給孩子一份自由,要有彈性。在一定的範圍內,違反規矩是不可以的,在可以的空間內孩子是自由的,而不是完全被家長束縛住了。

此外,我們給孩子一份約束的同時,就要給孩子一份自由。這兩者之間是不違背的,既能讓孩子遵守你的規矩,又可以讓孩子享受自由。這樣比較符合孩子的天性,讓孩子可以在合理的空間內自由發揮。

3、“管教”得當益成長

“熊孩子”一般都精力旺盛,好奇心強,注意力容易分散和轉移。案例中的來寶爸爸對於孩子的好動、調皮搗蛋等行為感到十分困擾。研究顯示,愛調皮、搗蛋的孩子能夠更好地發育大腦,多變的運動,不拘一格的做法比起中規中矩、非常聽話、遵守規矩的孩子創造力及想像力都要更好一些,包括他的社交能力、運動能力也會更好。

當然,“熊孩子”要管教,但是方法要得當。首先要先從孩子的注意力訓練開始。孩子年齡越小注意力訓練越有效。家長可以選擇適合孩子而他又願意合作的遊戲,和孩子一起做遊戲,關鍵是延長注意力集中時間和注意力穩定度。要注意的是,這種訓練要一個一個循序漸進,由簡到難,讓孩子慢慢習慣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與狀態,體驗活動完成時的快樂,享受父母或老師給予的鼓勵及表揚,才能慢慢適應這種方式,使注意力得以提高;其次是行為規範性訓練。主要是從禮儀開始,家長要教會孩子日常禮儀,熱情接待客人,到別人家去的時候,尊重別人的家庭規矩,不能說髒話,不得亂翻別人的東西,不得輕易將別人的東西據為己有等等。父母在家應該給孩子做好示範和榜樣,外出時則應事先告知孩子別人家的規矩、禮儀等等,他也會慢慢掌握這種行為規範的。此外,家長在管教“熊孩子”的過程中,不僅要讓他們變得順服一點,還要讓他們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管教是一種愛。作為家長不要為了一個聽話的孩子,就打擊孩子的好奇心及創造力,甚至讓孩子心靈受到創傷,那就本末倒置,得不償失。

”來寶媽媽告訴記者,他倆為了孩子問題沒少吵架。

上周的一天,來寶放學後沒有直接回家,去了同學家玩兒。回到家後,他爸大發雷霆,斥責來寶不按時回家,違反了家庭規矩,要進行懲罰。媽媽對於來寶的這種行為,提倡嚴厲批評。

爸爸:來寶,放學去了哪裡?為什麼不按時回家啊?

來寶:爸爸我去了同學家玩兒。

爸爸:放學不按時回家,也不和家裡人打招呼。你這樣違反了家裡的規矩,我要懲罰你,去罰站10分鐘。

媽媽:來寶,你爸說得有道理,放學不按時回家,一旦出了什麼危險,該怎麼辦?必須進行嚴厲批評。

來寶:我放學是沒有按時回家,去了同學家玩。到了同學家以後,同學的爸爸問我有沒有和父母打招呼啊?我說沒有。他說你不和家長打招呼,擅自到同學家裡玩,這樣是不對的,趕緊回家去。於是我就回來了。

那爸爸和媽媽,我知錯就改,及時回來了。是不是一個人知錯就改,還是該接受批評和懲罰?

1、懲罰批評要“具體”

懲罰或批評要具體明確,不要讓孩子感覺到,我都不知道在懲罰什麼?如案例中來寶的家長可以這樣說:“其一,今天我該批評你,因為你放學沒回家,這是你該接受批評和懲罰的地方。其二,你今天知錯就改,及時回家,這是你值得表揚的地方。”我們在懲罰孩子的時候,要讓孩子感覺到懲罰的是他的行為,而是因為這種行為,整個人都被否定了。

2、規矩要有“執行力”

規矩不要隨便立,尤其是懲罰性的規矩。制定規矩的執行力非常重要,有些家長喜歡和孩子說:“你敢不聽話,你看我不打斷你的腿。”這種規矩是沒有執行力的,沒有意義。你每次這樣說,反而會讓孩子感覺到你能把我怎麼樣呢?還比方說,第一次違反了規矩沒有受到懲罰,表面上看是一種寬容,但會讓孩子覺得我違反了規矩也不會被懲罰,這規矩就失去了它的意義,所以一旦我們的規矩制定就要及時執行。在規矩的範圍內,我們要給孩子一份自由,要有彈性。在一定的範圍內,違反規矩是不可以的,在可以的空間內孩子是自由的,而不是完全被家長束縛住了。

此外,我們給孩子一份約束的同時,就要給孩子一份自由。這兩者之間是不違背的,既能讓孩子遵守你的規矩,又可以讓孩子享受自由。這樣比較符合孩子的天性,讓孩子可以在合理的空間內自由發揮。

3、“管教”得當益成長

“熊孩子”一般都精力旺盛,好奇心強,注意力容易分散和轉移。案例中的來寶爸爸對於孩子的好動、調皮搗蛋等行為感到十分困擾。研究顯示,愛調皮、搗蛋的孩子能夠更好地發育大腦,多變的運動,不拘一格的做法比起中規中矩、非常聽話、遵守規矩的孩子創造力及想像力都要更好一些,包括他的社交能力、運動能力也會更好。

當然,“熊孩子”要管教,但是方法要得當。首先要先從孩子的注意力訓練開始。孩子年齡越小注意力訓練越有效。家長可以選擇適合孩子而他又願意合作的遊戲,和孩子一起做遊戲,關鍵是延長注意力集中時間和注意力穩定度。要注意的是,這種訓練要一個一個循序漸進,由簡到難,讓孩子慢慢習慣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與狀態,體驗活動完成時的快樂,享受父母或老師給予的鼓勵及表揚,才能慢慢適應這種方式,使注意力得以提高;其次是行為規範性訓練。主要是從禮儀開始,家長要教會孩子日常禮儀,熱情接待客人,到別人家去的時候,尊重別人的家庭規矩,不能說髒話,不得亂翻別人的東西,不得輕易將別人的東西據為己有等等。父母在家應該給孩子做好示範和榜樣,外出時則應事先告知孩子別人家的規矩、禮儀等等,他也會慢慢掌握這種行為規範的。此外,家長在管教“熊孩子”的過程中,不僅要讓他們變得順服一點,還要讓他們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管教是一種愛。作為家長不要為了一個聽話的孩子,就打擊孩子的好奇心及創造力,甚至讓孩子心靈受到創傷,那就本末倒置,得不償失。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