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盤點老人帶寶寶的陋習,你遇到了嗎?

媽媽們帶孩子通常都需要老人協助, 可不管是婆婆還是媽媽, 養娃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有些約定俗成的誤區, 例如把屎把尿, 不讓寶寶吃手, 刮胎毛等等。 老一輩帶孩子的理念有待與時俱進, 當她們又犯了如下錯誤時, 媽咪們一定要動之以情, 曉之以理。

Advertisiment

錯誤一.勺子頭不好看, 一定要睡平

幾乎99%的老人都會告訴你, 剛出生的孩子一定要睡好頭型, 因為寶寶天然的勺子頭不好看, 可是平頭就一定好嗎?實際上, 從健康的角度說, 睡平頭並不利於孩子的腦部發育, 有些老人為了讓寶寶把頭睡平, 甚至把書本放在寶寶頭下面, 這樣很容易導致小寶寶的小腦發育不健全。

錯誤二.尿不濕不透氣, 必須把屎把尿

“你們都是這樣被這樣把大的, 有啥不行的。 ”老人們一定都對媽媽們說過這樣的話, 事實的確是這樣, 可是, 以前帶孩子的方式的確有很多誤區,

Advertisiment
而在科學育兒的概念中, 把屎把尿的確對小孩子有很多不利之處, 長期把屎把尿很容易影響寶寶括約肌的發育, 這是成年後的痔瘡易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 很多老人認為紙尿褲長期使用不透氣, 實際上而紙尿褲是紙做的, 透氣性很好, 只要為寶寶保持勤更換, 並不會形成紅PP。

錯誤三.手上細菌多, 不能讓寶寶吃手

寶寶在兩三個月大的時候, 基本上都有吃手的習慣, 老人總覺得不衛生, 一定要阻止孩子吃手。 實際上, 吃手是嬰兒感知世界的方式, 這段時期被稱為嬰兒的“口腔敏感期”也叫“口欲期”。 吃手就是這個發育時期的特殊需求, 如果刻意阻撓反而會更加延長這個時期, 這也是有的寶寶很大了還喜歡吃手的原因。

Advertisiment
過了這個時期, 寶寶就不會對吃手感興趣了, 此時, 媽媽們只需要幫助寶寶經常清潔小手就可以了。

錯誤四.小孩子怕冷, 一定要多穿

老人體虛, 天一涼就覺得冷, 自己冷就覺得寶寶也冷。 老人帶孩子總是會給寶寶穿好多, 尤其是冬天, 更是裹得跟個粽子似的, 其實寶寶的熱量比大人還大, 穿太多會讓寶寶感到不舒服, 還可能引起濕疹, 因此, 給寶寶穿的衣服最好比老人的穿著稍薄一層或者差不多就可以了。

錯誤五.小孩子刮胎毛, 頭髮才長的好

寶寶滿月或者百天的時候, 老人都會刮掉孩子的胎毛, 說那樣的話寶寶將來再長出的新頭髮會又黑又亮, 其實這是沒有科學根據的。 寶寶在六個月的時候, 胎毛可以完全完成更新換代,

Advertisiment
再長出的新發才是孩子未來真正的頭髮。 過早的去胎毛, 多寶寶並沒有好處, 如果在刮胎毛過程中損傷到寶寶幼嫩的毛囊, 這樣的損傷可是終身的呦。

錯誤六.孩子要綁腿, 才不會有羅圈腿

過去的老人們總喜歡把寶寶綁成蠟燭包, 還要把腿綁得直直的, 說這樣長大腿才不會彎, 實際上, 新生兒的小腿和小臂都是彎曲的, 是在子宮時的姿態, 寶寶大一點, 就會改變了, 如果綁的過緊, 會影響寶寶的的骨骼發育。 綁腿尤其會影響到孩子身高發育和髖關節的發育, 嚴重者會導致髖關節脫位, 所以, 順應孩子的自然發育才是最好的。

Advertisiment

和老人溝通教育觀的六個技巧

1.親切地說

不論對父母還是公婆, 年輕人都要心懷尊重與感恩。 俗話說“老馬識途”, 老人的人生經驗總有值得學習的, 需要尊重;辛勞了一輩子, 晚年還要來幫著帶孩子, 需要感激。

想給老人提建議, 晚輩不妨先甜甜地叫聲“爸”、“媽”, 或者送他們一些小禮物, 再輕描淡寫地談事情。 老人往往不好意思反駁, 覺得這些小事兒和晚輩的孝順比起來不算什麼, 很容易接受和改變。

2.有重點地說

朋友跟我抱怨說,女兒病了,請老媽來幫忙。早上跟老媽囑咐得周到詳細,幾點吃藥、幾點喝果汁、幾點吃午飯……可晚上回家一看,老人給孩子吃錯了藥,果汁還剩了半瓶。我告訴他,跟老人說話要有重點,否則老人會覺得繁瑣、記不住,甚至覺得自己不被信任而生氣。

叮囑老人,挑最重要的事說就可以了,比如一天三次吃藥,這樣老人就不會因為事雜而混亂了。

3.找“權威”說

老一輩人往往相信“權威”。

這個“權威”可以是專家,也可以是書本或老人認為“權威”的人。比如,老人一定要把食物嚼了喂孩子,兒女提意見,老人往往會反駁:“你小時候就是這麼被我拉扯大的。”

此時,如果換成一個來家做客的護士朋友說句話,就可能讓老人改變觀點。再如,女兒的話老媽可能聽不進去,可女婿來說,丈母娘就很容易接受。

社區裡其他家長的育兒經往往也能成為老人的“權威”。究竟老人信哪一套,因人而異,還是看性格。

4.在適當場合說

想對老人提意見,最好別當著孩子、家人、鄰居、醫生等的面。老人往往很要面子,被當眾一說,會覺得很下不來台,不但不會改,還會更加固執。老人特別高興時也不適合說,否則讓人掃興。

散步、睡前看電視時,成功說服老人的幾率會比較高。

5.讓第三代說

不少老人往往振振有詞,讓子女無可辯駁。此時不妨先順著他的意思,等“謀劃”一番後,讓孫輩來說。比如通常老人慣孩子,總帶他們去吃垃圾食品,兒女可以給孩子多講吃菜好的故事,如小白兔吃蘿蔔所以跑得快,山羊吃嫩草所以爬山高,大力水手吃菠菜所以有力氣……不露聲色地“策反”孩子,孩子也會主動要求吃“菜”,老人自然就“投降”了。

6.借自己的缺點說

和老人在育兒觀念上有衝突,不妨反著說,即告訴老人如果不怎樣做,孩子就會變成她不希望看到的那樣。對公婆可以用自己當反面教材;對老媽可以“犧牲”老公。

比如告訴婆婆:“我媽慣著我吃糖,所以現在牙齒老疼。”

對老媽說:“你看孩子爸懶得啥也不幹,都是婆婆小時候給慣的。”注意別反過來說,否則就如同指責老人在教育自己子女上很失敗。

假如上面幾招你都用遍了,老人還是不聽。此時試著想想,老人的觀念或許並不是全無道理。畢竟,在愛孩子這一點上,你們是完全一致的。

童年期是人生大廈的基礎,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兩代父母需要共同努力。祖輩與父輩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應當多溝通,相互學習,取長補短。

很容易接受和改變。

2.有重點地說

朋友跟我抱怨說,女兒病了,請老媽來幫忙。早上跟老媽囑咐得周到詳細,幾點吃藥、幾點喝果汁、幾點吃午飯……可晚上回家一看,老人給孩子吃錯了藥,果汁還剩了半瓶。我告訴他,跟老人說話要有重點,否則老人會覺得繁瑣、記不住,甚至覺得自己不被信任而生氣。

叮囑老人,挑最重要的事說就可以了,比如一天三次吃藥,這樣老人就不會因為事雜而混亂了。

3.找“權威”說

老一輩人往往相信“權威”。

這個“權威”可以是專家,也可以是書本或老人認為“權威”的人。比如,老人一定要把食物嚼了喂孩子,兒女提意見,老人往往會反駁:“你小時候就是這麼被我拉扯大的。”

此時,如果換成一個來家做客的護士朋友說句話,就可能讓老人改變觀點。再如,女兒的話老媽可能聽不進去,可女婿來說,丈母娘就很容易接受。

社區裡其他家長的育兒經往往也能成為老人的“權威”。究竟老人信哪一套,因人而異,還是看性格。

4.在適當場合說

想對老人提意見,最好別當著孩子、家人、鄰居、醫生等的面。老人往往很要面子,被當眾一說,會覺得很下不來台,不但不會改,還會更加固執。老人特別高興時也不適合說,否則讓人掃興。

散步、睡前看電視時,成功說服老人的幾率會比較高。

5.讓第三代說

不少老人往往振振有詞,讓子女無可辯駁。此時不妨先順著他的意思,等“謀劃”一番後,讓孫輩來說。比如通常老人慣孩子,總帶他們去吃垃圾食品,兒女可以給孩子多講吃菜好的故事,如小白兔吃蘿蔔所以跑得快,山羊吃嫩草所以爬山高,大力水手吃菠菜所以有力氣……不露聲色地“策反”孩子,孩子也會主動要求吃“菜”,老人自然就“投降”了。

6.借自己的缺點說

和老人在育兒觀念上有衝突,不妨反著說,即告訴老人如果不怎樣做,孩子就會變成她不希望看到的那樣。對公婆可以用自己當反面教材;對老媽可以“犧牲”老公。

比如告訴婆婆:“我媽慣著我吃糖,所以現在牙齒老疼。”

對老媽說:“你看孩子爸懶得啥也不幹,都是婆婆小時候給慣的。”注意別反過來說,否則就如同指責老人在教育自己子女上很失敗。

假如上面幾招你都用遍了,老人還是不聽。此時試著想想,老人的觀念或許並不是全無道理。畢竟,在愛孩子這一點上,你們是完全一致的。

童年期是人生大廈的基礎,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兩代父母需要共同努力。祖輩與父輩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應當多溝通,相互學習,取長補短。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