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媽媽早早讓孩子學樂器, 認為這樣才最正規。 這有一點曲解, 就是把音樂限制在知識和技能的範圍裡了。 其實, 學習音樂, 尤其是學齡前兒童學音樂, 最重要的是學會感受音樂、表達音樂。 這些學習是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中開始的, 媽媽就是寶寶最好的老師了。 從某種意義上說, 音樂是由錯落有致的音高和長短有序的節奏組成的, 這樣的“音樂”大量存在於我們的語言中。 .音高的感受和表達。
有些人認為唱歌才有“音高”, 其實我們平常說話尤其是漢語, 它的四聲就具有天然的歌唱性。 比如我們拉長聲音說“媽—媽”,
Advertisiment
 音高訓練的“材料”:
 “水妞水妞,
先出那犄角後出頭。
 你爹你媽,
給你買了燒羊骨頭燒羊肉
 ……”
 “小老鼠,
上燈檯,
 偷油吃,
下不來;
 喵喵喵,
貓來了,
 嘰裡咕嚕滾下來。
”
2.節奏的感受和表達
 節奏在生活中的存在就更普遍了,
我們的心跳、呼吸,
走路、跑步,
都具有一定的節奏。
 除了這些固定的節奏,
還要讓孩子接受一些變化的節奏,
Advertisiment
有很多孩子喜愛的歌謠, 可以讓孩子按照節奏來念:
 “大公雞,
真美麗,
 紅紅的冠子花花的衣,
 每天早上喔喔啼,
 它讓我們早早起。
”
一些有節奏變化的歌謠效果會更好:
 “月亮走,
我也走,
我給月亮打燒酒。
 燒酒辣,
點洋蠟;洋蠟苦,
賣豆腐;
 豆腐爛,
攤雞蛋。
[改節奏]
 雞蛋雞蛋咯咯,
裡面坐個哥哥;
 哥哥出來買菜,
裡面坐個姐姐;
 姐姐出來梳頭,
裡面坐個馬猴;
 馬猴出來點燈,
燒了鼻子眼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