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早期語言訓練有哪些誤區

養生之道網導讀:

嬰兒早期語言訓練有哪些誤區?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聰明伶俐, 對其進行早期教育, 然而你們知道嬰兒早期語言訓練有哪些誤區嗎?看看以下小編的介紹, 給為父母們一一解疑。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 思維能力又是智力的核心。 因此, 孩子早期的語言訓練就成了其早期智力開發的關鍵。 早期語言訓練是開啟孩子智慧大門的鑰匙。 要想把孩子培養得更聰明、更富有智慧, 就要十分重視嬰幼兒的早期語言訓練。 如今, 許多年輕的父母也已意識到孩子早期語言訓練的重要性,

Advertisiment
但在具體育兒實施過程中, 還存在著不少誤區。

要想把孩子培養得更聰明、更富有智慧, 就要十分重視嬰幼兒的早期語言訓練。 如今, 許多年輕的父母也已意識到孩子早期語言訓練的重要性, 但在具體育兒實施過程中, 注意以下誤區。

用“奶話”(兒語)和寶寶說話

“奶話”(兒語)指剛出生8~9個月的嬰兒, 隨著成人的語音刺激“咿咿呀呀”學話。 這時, 年輕的父母看到孩子想要說話的急切樣子, 便教起了諸如“汪汪(狗)”、“咕咚咕咚(喝水)”之類的奶話。 這種教授方法雖然生動有趣, 符合孩子的特點, 有助於孩子形象思維的開發, 但是卻容易忽略孩子抽象思維的培 養與發展。 其實, 對於孩子來說, 記住“狗”和“汪汪”所花的時間相差無幾, 而前者是遲早要學的語言,

Advertisiment
後者卻是不久就要拋棄的語言。 因此, 為了使孩子的思維 能力得到全面的開發, 家長在教孩子學說話時, 應注意將理性詞彙和感性詞彙相結合。

兒童語言發展有其自身的階段性, 一般都是經歷單詞句(用一個詞表達多種意思)、多詞句(兩個以上詞表達意思)。 說出完整句子這幾個階段, 父母對孩子進行教育時, 應瞭解這一規律, 但又不能遷就他, 而應通過正確的教育引導孩子的語言向更高階段發展。

過分滿足寶寶的要求

當寶寶已經明白成人的話以後, 而他還不會從口中說出, 如果說寶寶指著水瓶, 成人馬上明白, 這是寶寶想喝水了, 於是把水瓶遞給他, 這種滿足寶寶要求的方法使寶寶的語言發展緩慢,

Advertisiment
因為他不用說話, 成人就能 明白他的意圖, 他的要求就已經達到了, 因此寶寶失去了說話的機會。 當寶寶想喝水時, 你可以給他一個空水瓶, 他拿著空水瓶, 想要得到水時, 會努力去說“水”, 僅僅說一個字, 你就應該鼓勵他, 因為這是不小的進步。 他懂得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要求了。

不讓老人說家鄉方言

有些父母上班忙就把寶寶交給奶奶爺爺看護, 但又擔心老人說的是家鄉方言, 會影響寶寶以後的語言發展, 所以就一再叮囑:不讓老人和寶寶說話。 有的家長認為和寶寶說話他也聽不懂, 所以不用說也可以。

寶寶生來就喜歡聽各種不同的音響, 喜歡父母和他們說話, 喜歡這種聽覺刺激, 雖然他們聽不懂, 但我們可以看到他們會有不同的反應,

Advertisiment
開始會很驚訝地看你, 看你的 表情, 正哭鬧著會突然停止。 寶寶認真接收家長給他的聽覺刺激, 有利於聽覺注意力的集中和靈敏。 另外用方言和寶寶說話也可以讓寶寶多掌握一種語言, 父母後期 注意培養就不成問題, 不與寶寶說話會使孩子因缺乏聽覺來源刺激而減弱甚至喪失聽覺功能。

Advertisiment

重複寶寶的錯誤發音

剛學會說話的寶寶雖然基本上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願望和要求, 但是有很多寶寶還存在著發音不准的現象, 如把“吃”說成“七”, 把“獅子”說成“希幾”, “蘋果”說成“蘋朵”等等, 這是因為小兒發音器官發育不夠完善。 聽覺的分辨能力和發音器官的調節能力都林較弱, 還不能正確掌握某些音的發音方法, 不會運用發音器官的某些部位。 如在發“吃”、“獅”的音時, 舌向上卷, 呈勺狀, 有種懸空感, 而小寶寶不會做這種動作, 就把舌頭放平了。 於是錯音就出來了。 對於這種情況, 父母不要學孩子的發音, 而應當用正確的語言來和寶寶說話, 時間一長, 在正確語音的指導下, 發音就逐漸正確。

多聽

嬰兒聽覺發達,擅長用耳而不大會用眼。實驗證明:出生只有三四天的新生兒,就能在不同聲音中分辨出媽媽的聲音。嬰兒對媽媽的語音特別敏感,媽媽的笑聲常能使他興奮,看著媽媽說話的口型,他也會禁不住張嘴“說話”,這就是所謂的“咿呀學語”了。

7~8個月的嬰兒已能發出有意義的聲音,並逐漸形成固定的音素或音節,表示某種感情或某種要求,如:用哭聲“a”表示餓了要吃;用“e”表示高興;或者用手指著發出“i”音,“i–ai”音節,表示要東西,要媽媽抱;等等。這就是嬰兒學語的最初階段。

家長如何為嬰兒創造一種咿呀學語的環境呢?要先讓他多聽,聽大人說話,聽不同響聲,聽低婉優美的音樂。對於不同音響,嬰兒會有不同的反應:聽見開門聲會循聲找媽媽;對碰撞聲會表示驚訝;對歡快的音樂節奏會表示高興……一個詞,孩子通過反復聽,反復刺激右腦,就能學會。家長若堅持訓練,就可使孩子耳聰目明、口齒伶俐。但家長在訓練中一定要注意避免尖銳的聲音和雜亂的噪音,以免過分刺激孩子,引起驚恐不安。

多觸摸

10個月左右的嬰兒,觸覺(包括皮膚)已很靈敏。這時觸覺不僅會對疼痛或不適做出反應,即使是對一般刺激也能做出反應。如對媽媽的撫摸、手觸到生活用品以及冷熱等都能做出反應,報以微笑、擺頭、搖頭或皺眉,有時還會發出簡單的語音等,以此來表達他對世界的認識。這時父母應有意識地教孩子說話,讓孩子多觸摸物件,並教以物名,如“書”“碗”“床”“門”“窗”等。嬰兒觸覺接受的刺激越多,感受越靈敏,反應也就越快,認識實物的能力就會不斷加強。但家長在發展嬰兒觸覺的同時,要注意發展他的色彩感,比如五顏六色的小紙片、積木、七巧板、彩筆、明朗的線條等,都要讓孩子多接觸。

嬰兒有了語言,大腦就可以進行更高層次的思維活動,從而促進智力發育。因此,要儘早開始教孩子語言,促進孩子早慧。一般情況下,10個月的嬰兒已具有語言能力,只要父母能及時地讓孩子多聽、多看、多觸摸和多說,他的語言能力就會獲得迅速發展。通過以上這些方法,儘量避免寶寶早期語言訓練的誤區。

發音就逐漸正確。

多聽

嬰兒聽覺發達,擅長用耳而不大會用眼。實驗證明:出生只有三四天的新生兒,就能在不同聲音中分辨出媽媽的聲音。嬰兒對媽媽的語音特別敏感,媽媽的笑聲常能使他興奮,看著媽媽說話的口型,他也會禁不住張嘴“說話”,這就是所謂的“咿呀學語”了。

7~8個月的嬰兒已能發出有意義的聲音,並逐漸形成固定的音素或音節,表示某種感情或某種要求,如:用哭聲“a”表示餓了要吃;用“e”表示高興;或者用手指著發出“i”音,“i–ai”音節,表示要東西,要媽媽抱;等等。這就是嬰兒學語的最初階段。

家長如何為嬰兒創造一種咿呀學語的環境呢?要先讓他多聽,聽大人說話,聽不同響聲,聽低婉優美的音樂。對於不同音響,嬰兒會有不同的反應:聽見開門聲會循聲找媽媽;對碰撞聲會表示驚訝;對歡快的音樂節奏會表示高興……一個詞,孩子通過反復聽,反復刺激右腦,就能學會。家長若堅持訓練,就可使孩子耳聰目明、口齒伶俐。但家長在訓練中一定要注意避免尖銳的聲音和雜亂的噪音,以免過分刺激孩子,引起驚恐不安。

多觸摸

10個月左右的嬰兒,觸覺(包括皮膚)已很靈敏。這時觸覺不僅會對疼痛或不適做出反應,即使是對一般刺激也能做出反應。如對媽媽的撫摸、手觸到生活用品以及冷熱等都能做出反應,報以微笑、擺頭、搖頭或皺眉,有時還會發出簡單的語音等,以此來表達他對世界的認識。這時父母應有意識地教孩子說話,讓孩子多觸摸物件,並教以物名,如“書”“碗”“床”“門”“窗”等。嬰兒觸覺接受的刺激越多,感受越靈敏,反應也就越快,認識實物的能力就會不斷加強。但家長在發展嬰兒觸覺的同時,要注意發展他的色彩感,比如五顏六色的小紙片、積木、七巧板、彩筆、明朗的線條等,都要讓孩子多接觸。

嬰兒有了語言,大腦就可以進行更高層次的思維活動,從而促進智力發育。因此,要儘早開始教孩子語言,促進孩子早慧。一般情況下,10個月的嬰兒已具有語言能力,只要父母能及時地讓孩子多聽、多看、多觸摸和多說,他的語言能力就會獲得迅速發展。通過以上這些方法,儘量避免寶寶早期語言訓練的誤區。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