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生態保育從小做起!帶孩子觀察探索增知識

蚱蜢

蚱蜢的後腿構造很發達, 利用後腿可以彈跳到比身體長數十倍的距離外, 大部分的蚱蜢為綠色和褐色, 是他們在大自然中的保護色。 蚱蜢的口部很大、下巴發達, 一般而言, 以植物葉片為主食, 它們喜歡蘆葦、稗、蒿類植物, 以及蝦須草和海蓬子等。

而某些品種是雜食性, 也會吃其他的小昆蟲或是昆蟲屍體。 一些種類的雄蟲會發出聲音吸引雌蟲, 但是它們會以磨擦翅膀和後腿發出聲音, 與蟋蟀用前翅的發音器官不同, 而蚱蜢的天敵為鳥類和青蛙。

蜻蜓

蜻蜓有兩個複眼並在一起, 停棲時雙翅平展,

Advertisiment
飛翔時四片翅膀各自拍動。 蜻蜓為肉食性的昆蟲, 主要在空中捕食蚊、蠅、蝴蝶等, 甚至其他品種的蜻蜓。 在捕食的時候, 它們會用6只腳抓住獵物, 其腳上所長有的大量粗毛, 可以抓緊獵物, 使其無法逃脫。 口中尖尖的大下巴相當發達, 可以撕咬獵物, 方便進食。

蜻蜓產卵最常見的就是所謂的「蜻蜓點水」, 它們會將腹部末端貼近水面, 直接產卵於池水中。 第二種是將腹部插入水中, 產卵於水草莖杆上。 第三種是雌雄蜻蜓潛水進入水下, 將卵產於水草莖杆中。 第四種是蜻蜓一面飛翔交☆禁☆配, 一面將卵空投至水中, 最後一種是蜻蜓將卵產於水面上的樹幹或樹枝上。

蝴蝶

一般的蝴蝶色彩鮮豔, 翅膀和身體有各種花斑, 頭部有一對棒狀或錘狀觸角(這是和蛾類的主要區別,

Advertisiment
蛾的觸角形狀多樣)。 蝴蝶通常以花蜜為主食, 而會捕捉昆蟲為食的生物都是它們的天敵, 青蛙、蜥蜴、螳螂等會趁蝴蝶在訪花或睡覺時捕食, 鳥類、蜘蛛等會捕捉飛行中的蝴蝶, 而螞蟻會食用蝴蝶幼蟲和卵。

為了降低被捕食的機率, 蝴蝶身上的細毛和翅膀上的鱗片容易脫落, 令捕食者難以抓住。 或是具有保護色, 某些蝴蝶的保護色可以偽裝成枯葉, 有些則有鮮豔的顏色, 警告掠食者它們是有毒的。

毛毛蟲

蝴蝶或蛾的幼蟲, 雖然稱它們為「毛蟲」, 但不是每個品種的毛蟲身上都有毛。 有些表面光滑, 也有些長有肉角, 還有些長有臭角(遇到危險時, 有些毛毛蟲會伸出臭角, 看似一條小蛇,

Advertisiment
或是分泌有毒的臭液, 藉此嚇退敵人)。 毛蟲有三對前足, 腹部和尾部大多共有五對偽足, 到變態為成蟲時只保留三對前足, 蠶寶寶也是毛蟲的一種。

大部分毛蟲以植物的葉子為主食, 不同種類會吃不同的植物, 有些吃有毒植物的毛蟲會把毒素儲存在體內, 最後成為有毒的蝴蝶或蛾成蟲, 少數的毛蟲會以其他昆蟲為食, 而鳥類為毛蟲的主要天敵。

椿象

椿像是俗稱的「臭蟲」或是「放屁蟲」, 顧名思義在遇到危險時, 他們會從臭腺分泌腥臭味以驅趕敵人。 椿象最大的特徵為身上會有像是交叉的X型, 主要是因為他們的上翅前半部硬化為革質, 後半部則為膜質。

目前在臺灣已命名的椿象約有六百多種, 椿象的口氣為刺吸式的,

Advertisiment
可以刺進植物或是動物的體內, 吸食體液。 他們的食性分為植食性, 例如:稻黑椿象, 以及肉食性的, 例如:獵椿等。 植食性的椿象常常會被當做壞蟲, 因為會破壞作物, 像是有一種很有名的外來種「荔枝椿象」就因為大肆破壞荔枝與龍眼, 導致落果及幼果枯萎, 而讓農民很頭痛。

螳螂

螳螂為大自然界的殺手, 他們有令人聞之喪膽的鐮刀手, 還有特殊的三角形頭部, 讓它們在大自然中無往不利。 他們屬於不完全變態的昆蟲, 也就是說他們不用經過蛹期, 只需蛻皮就可以長大成蟲。

他們的天敵有小鳥、蜥蜴、青蛙等, 一直到長大後, 體型變大, 力氣也變大, 大型的螳螂不僅可以吃各式昆蟲, 甚至可以吃老鼠與小型鳥類等等食物。

Advertisiment
有的螳螂會有同類相食的狀況, 雄性的螳螂在交☆禁☆配後, 會被雌性的螳螂捕食, 如此一來雌性可以快速補充自己的蛋白質, 讓卵順利產出, 這也許一種雄性螳螂另類的浪漫吧!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