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必看 勿讓早教成心理虐待

爸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贏在起跑線上”, 所以很早就為孩子安排好學習的計畫, 不惜重本讓孩子去上早教班。 這種想法估計只是爸媽單方面的想法, 孩子未必想這樣, 專家指出, 早教內容必須適齡, 違背孩子天性的早教其實對孩子是一種心理虐待。

父母實施早期教育最好是能在遊玩中學, 遊戲中學, 譬如領著孩子參觀公園時, 隨時隨地向孩子灌輸知識, 通過視覺、聽覺、觸覺讓孩子增長知識。 而讓孩子一味地背書、寫字, 違背孩子天性對幼兒實行過度的早期教育, 實質上無意中已形成了一種心理虐待。

Advertisiment

過早的早期教育 

兩歲的陽陽原本活潑好動, 愛玩愛笑, 可是最近半個月來, 陽陽的脾氣逐漸變得越來越暴躁, 白天時, 陽陽總是一副無精打采的模樣, 夜裡常常半夜驚醒、做噩夢等。

經過多項檢查, 顯示陽陽的身體狀況並沒有任何問題, 醫生向陽陽的媽媽仔細詢問孩子的最近生活習慣等, 終於瞭解病因所在:從兩個月之前, 望子成龍的媽媽開始對陽陽實施早教:每天讓陽陽看一個半小時的英語會話光碟, 再做一個小時左右的智力開發遊戲, 這讓生性好動的陽陽很不適應。 醫生診斷, 這可能是早教惹的禍, 違背孩子天性對幼兒實行過度的早期教育, 實質上無意中已形成了一種心理虐待。

 

家長們要明白,

Advertisiment
在學前階段, 孩子關於學習的體驗應該是快樂的、美好的, 遠比孩子掌握多少知識重要。 在這一點上, 我覺得猶太人的理念值得借鑒。 據說, 猶太人把書塗上蜜給很小的孩子, 讓孩子們對書建立第一印象:書是好東西, 書是甜的, 從而讓孩子終身愛上書。 一個人的成功不光是需要智力, 非智力因素往往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 家長要充分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家長是老師

家長才是最好的老師

隨著科學育兒觀念逐漸深入人心, 孩子的早教問題越來越受到家長的重視, 但給孩子早教的機會並非一定要去昂貴的早教中心。 專家指出, 家長不要簡單寄望於某些早教機構、老師或幫助帶養孩子的人, 對嬰幼兒的早期教育應體現在孩子生長發育的方方面面,

Advertisiment
家庭是孩子終生課堂, 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

早教內容必須適齡

嬰幼兒時期是孩子神經系統發育最快、各種潛能開發最為關鍵的時期, 不過, 專家也指出, 早教內容必須適齡化, 而且,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 早教也不能照搬別人的經驗。

專家提醒, 早教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適齡化早教, 而適齡早教遠遠不是混齡的早教中心可以完成的。 適齡教育需瞭解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生理、心理特點, 順應孩子的發展規律進行相關的教育。 它需要家長的親自參與, 與嬰幼兒之間形成以互動為核心內容的親子關係, 讓孩子在愛和家的溫暖中體會到歡樂的同時, 輕鬆學到知識。

如0歲至1歲的孩子,

Advertisiment
要養成好的作息習慣, 進行動作、語言訓練;1歲至2歲的孩子, 則應在快樂的親子互動中, 探索世界, 認識自我, 並鍛煉體魄, 促進語言發育;2歲至3歲的孩子, 幫助寶寶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培養寶寶對閱讀的興趣, 強調親子互動。

 

家長也是早教的主要對象

很多家長認為寶寶才是早教課上的重點教育對象, 所以即使自己留下來陪寶寶也不會集中注意力, 經常隨意走動、接電話、刷微博、玩遊戲、聊天……

專家指出, 家長也是早教課的主要對象, 早教課的意義在於幫助父母建立科學的早期教育理念, 瞭解育兒知識, 及時把握寶寶的敏感期, 協助寶寶一起感受新事物。 同時讓家長懂得孩子在每個成長階段的特點、興趣和能力。

Advertisiment
好的早教中心還強調親子互動, 使家長通過與孩子共同遊戲, 掌握一些教育的方法與技能。

早教不等於早學習

早教≠早學習

很多家長喜歡用“會認多少個字”、“會背多少首詩”、“會數幾個數”這樣的標準來衡量孩子早教的效果。 一些家長還錯誤地認為:只要上了早教課, 我的孩子就會更聰明。

其實, 早期教育不僅局限於智力開發, 早教也不是培養“神童”。 早教班並不是想像的神奇班, 不是所有上過早教班的孩子將來就有所作為。 一些家長攀比心太重, 往往把自己沒有實現的理想強加在孩子的身上, 因此期望值甚高, 無形中剝奪了孩子快樂的童年。

專家指出, 要做一個優秀的家長, 必須要不斷努力學習早期教育的知識, 提高自身的教育意識, 根據自己的孩子情況進行獨立思考,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真正天才和真正愚笨的孩子是極少數,大多數孩子都是平常的孩子,但是他們各自身上的潛能都會等待著家長去發現並挖掘出來。

根據自己的孩子情況進行獨立思考,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真正天才和真正愚笨的孩子是極少數,大多數孩子都是平常的孩子,但是他們各自身上的潛能都會等待著家長去發現並挖掘出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