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無言教育屬於高段位元的教育方式

我有一位事業有成的朋友, 叫老路。 他告訴我, 已經記不起童年時父母的諄諄教誨之言, 卻怎麼也忘不了一些畫面。

畫面一:小學四年級時他一下子長大了, 一改以往漫不經心的態度, 很認真地看書學習, 學期末他捧著三好學生獎狀回到家, 特意放在顯眼的地方希望父母看到。 那天父親先回到家, 他裝作做作業, 其實在觀察父親看到獎狀後的反應。 只見父親的眉毛往上揚了揚, 嘴角逐漸上翹。 父親走向他, 用手掌摸了摸他的頭髮, 拍了拍他的肩膀。 他當時感覺心裡甜滋滋的。

畫面二:初二那年他迷上了打檯球,

Advertisiment
有一天他以身體不適為由向老師告假去玩。 因為父母一直沒來找, 他僥倖認為沒被發現。 回到家後, 他覺得氣氛有點怪, 父母冷著臉不理會自己, 頓時明白事情敗露, 心慌意亂。 接著開始吃晚餐, 本來坐在他身邊的母親、坐在他對面的父親都坐遠了, 他食不甘味, 如坐針氈, 恨不得父母開口痛駡他一頓。 最後他實在忍不住了, 主動開口向父母認錯, 從此再不敢翹課。

畫面三:高考那天一家人如往常一樣愉快地用了早餐, 父母一個字沒提考試的事。 特別的是, 母親並未止步於自家門口, 而是將他送至樓下跟他道別, 他迎視母親的雙眸, 感受到了她內心滿滿的期待、鼓勵和忐忑不安, 那一刻他關照自己:絕不辜負父母的良苦用心。

Advertisiment

我相信這些記憶之所以難以忘懷, 是因為它們曾經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換句話說, 這些無言教育效果顯著。 相比較而言, 現在不少孩子最怕父母開口說話, 那些以愛為名義的“念叨”“指責”“催促”, 簡直成了孩子心中可怕的魔咒, 他們對此唯恐避之不及, 哪裡談得上受到教育。 因此, 我覺得除了教會父母怎麼說話孩子才會聽之外, 還應提醒父母重視非語言的力量, 學會適當的少說甚至不說。

有一個著名的溝通定律:溝通的效果=7%語言+38%語調+55%肢體語言, 不管百分比是否確切, 這至少意味著, 當父母想對孩子施加某種影響, 傳遞某種態度的時候, 語言並非唯一的, 也未必是最佳的管道。 語言溝通的特點是直截了當、清晰明確,

Advertisiment
父母通常覺得孩子心智發育不成熟, 適合被反復告知和叮囑, 久而久之, 父母練成了“念叨”“指責”“催促”三大魔咒。 然而孩子真的那麼懵懂無知嗎?來看看下面兩個例子。

有一對夫妻感情不和, 他們儘量在孩子面前掩飾這一點, 自以為天衣無縫, 而年僅10歲的女兒卻告訴我, 她早就知情, 只是裝作不知道, 為了不讓父母難受。 她甚至一針見血地指出:“我覺得爸爸媽媽雖然在一起很久了, 但他們並不瞭解對方, 所以經常爭吵。 ”還有一個9歲的男孩特別調皮搗蛋, 而且屢教不改, 父母為此傷透腦筋。 在一次分享活動中, 他對母親說:“媽媽, 我知道自己經常給你們惹麻煩, 我心裡是不想的, 可是控制不住, 請你原諒我!”母親聽後當場落淚,

Advertisiment
她沒想到孩子原來那麼懂事。

事實上, 孩子從幼稚園大班開始, 就是很棒的行為觀察者與理解者, 遠比父母所認為的更為敏銳, 有些孩子稱得上心如明鏡。

既然如此, 父母就該明白, 總是“念叨”“指責”“催促”對孩子而言是太強的刺激, 孩子也許會因為害怕、反感而服從, 但是他們不可能從這樣的語言教育中獲得成長的養料, 因為他們的內心對這樣粗暴的教育採取“關閉”策略。 所以聰明的父母善於讓孩子先“打開”自己, 再“施肥澆水”。 調整對孩子說話的措辭和語調是必要的, 而巧妙的運用肢體語言也是高明的父母必做的功課。

肢體語言主要包括目光與面部表情、身體姿勢與觸摸、人際距離等。 它所傳遞的是一種心理暗示,

Advertisiment
孩子需要通過觀察和感受進行解碼, 繼而開展自我教育。 當他們做了“好事”時, 解讀父母的肢體語言對他們而言像一個好玩的遊戲。

比如上文我的朋友老路, 通過眉毛上揚、嘴角上翹這些表情捕捉到父親喜悅的情緒, 又從父親摸頭髮、拍肩膀等動作領會到他對自己的肯定, 於是幸福之情油然而生。 快樂的高峰體驗總會產生正向激勵的作用, 孩子將自動自發地通過努力再次獲取。

而當孩子偷偷幹了“壞事”時, 破解父母的肢體語言就成了一種情緒上的折磨。 父母擺冷臉、不理會、拉開身體距離, 默默訴說著對孩子的氣憤、失望、心寒, 年幼的老路不堪承受, 早早繳械投降。 經歷了一次比挨駡更難受的負面體驗, 孩子會狠狠地告誡自己:下不為例。

不難發現,無言教育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比如微笑、擁抱、拍肩、摸頭代表贊許,皺眉、冷臉、沉默、遠離代表不滿。除此之外,肢體語言還可以恰如其分地傳達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比如迎考當天老路從母親送別的目光中讀到的訊息。這樣含蓄的表達給予了孩子中等程度的心理壓力,最有利於現場運用。

無言教育首先基於我們對孩子情緒覺察能力的肯定,並且相信他們是一個有尊嚴的個體,可以做到自我改變。它建立在科學的兒童心理發展規律與積極的育兒信念之上,運用得法的話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稚園大班和小學低年級的孩子認知水準較低而情緒感知能力較高。無言教育,特別是表情和身體的觸摸具有適切性,避免了語言文字溝通的不對等。但正是由於這個階段孩子情緒的高敏感性,他們很容易區分一個真誠或敷衍的擁抱。曾經有一位父親很自豪地說自己每天都陪伴孩子,但孩子的回應是——“爸爸每天拿一張報紙坐在我旁邊,從來都不管我在幹嘛,這也叫陪我嗎?”所以,父母在無言教育中一定要全心全意地投入,真心實意地表達。

到了小學中高年級,隨著孩子認知能力的提升,認知與情緒發展更加平衡,他們的自尊意識越來越強烈。如果孩子犯了錯,父母不打不罵,而是通過身體語言向孩子釋放不滿的信號,不但充分照顧到孩子的面子,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同時寄託了父母對他們的信任之情,有助於孩子建立較高的自我價值感。

最後需要強調的一點,無言教育屬於高段位元的教育方式,父母不可生搬硬套或隨手拈來,而應該先修習“內功”。比如,你看到孩子做了讓人生氣的事,第一反應是厲聲訓斥。但是你得忍住,調控好憤怒的情緒,保持冷靜的頭腦,考慮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內功”練到這個份上,你才有機會運用無言教育。

孩子會狠狠地告誡自己:下不為例。

不難發現,無言教育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比如微笑、擁抱、拍肩、摸頭代表贊許,皺眉、冷臉、沉默、遠離代表不滿。除此之外,肢體語言還可以恰如其分地傳達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比如迎考當天老路從母親送別的目光中讀到的訊息。這樣含蓄的表達給予了孩子中等程度的心理壓力,最有利於現場運用。

無言教育首先基於我們對孩子情緒覺察能力的肯定,並且相信他們是一個有尊嚴的個體,可以做到自我改變。它建立在科學的兒童心理發展規律與積極的育兒信念之上,運用得法的話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稚園大班和小學低年級的孩子認知水準較低而情緒感知能力較高。無言教育,特別是表情和身體的觸摸具有適切性,避免了語言文字溝通的不對等。但正是由於這個階段孩子情緒的高敏感性,他們很容易區分一個真誠或敷衍的擁抱。曾經有一位父親很自豪地說自己每天都陪伴孩子,但孩子的回應是——“爸爸每天拿一張報紙坐在我旁邊,從來都不管我在幹嘛,這也叫陪我嗎?”所以,父母在無言教育中一定要全心全意地投入,真心實意地表達。

到了小學中高年級,隨著孩子認知能力的提升,認知與情緒發展更加平衡,他們的自尊意識越來越強烈。如果孩子犯了錯,父母不打不罵,而是通過身體語言向孩子釋放不滿的信號,不但充分照顧到孩子的面子,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同時寄託了父母對他們的信任之情,有助於孩子建立較高的自我價值感。

最後需要強調的一點,無言教育屬於高段位元的教育方式,父母不可生搬硬套或隨手拈來,而應該先修習“內功”。比如,你看到孩子做了讓人生氣的事,第一反應是厲聲訓斥。但是你得忍住,調控好憤怒的情緒,保持冷靜的頭腦,考慮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內功”練到這個份上,你才有機會運用無言教育。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