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漲姿勢!孕媽媽睡出了寶寶的“斜頸”

1 漲姿勢!孕媽媽睡出了寶寶的“斜頸”

嬰幼兒斜頸俗稱“歪脖子病”, 它以顏面旋向健側, 頭歪向患側為特徵, 嚴重者可以出現患側臉部肌肉萎縮甚至下頜骨的發育不良。

引起斜頸的原因有很多, 包括肌性斜頸、骨性斜頸、眼性斜頸、外傷性斜頸、習慣性斜頸、神經性斜頸等等, 但是臨床上比較多見的還是肌性斜頸, 占了所有斜頸患兒的80%以上, 主要由一側胸鎖乳突肌攣縮、腫大引起, 生後不久就可以發現, 用手可以在患側摸到一梭形的硬塊, 與周圍肌肉組織無關聯, 推之可移動, 軟硬度不一, 大的可以達到1.5x1.5cm以上,

Advertisiment
腫塊主要位於胸鎖如突肌的中、下段, 近年來發生該病的幾率已經出現了增多的趨勢。

2 為什麼說寶寶患了斜頸, 與孕媽媽的睡覺有關呢?

我們都知道:孕婦左側臥位的睡眠對寶寶有利, 因為這樣可以避免出現寶寶的缺血、缺氧。 所以很多孕婦每次睡覺都必定要求自己保持這個姿勢才放心, 哪怕睡得不舒服也無所謂, 還要求家人經常監督, 隨時幫助調整睡眠姿勢。

從醫學上講:孕婦左側臥位確實能夠減輕因為子宮增大、右旋導致對腹主動脈以及下腔靜脈和輸尿管的壓迫, 從而該少胎盤的供血供氧, 增加回心血流量, 改善全身血液迴圈, 避免孕婦妊高症和水腫的發生。

有了有利的理論支持就進一步堅定了准媽媽們朝左側睡的決心,

Advertisiment
她們卻不知道一味的要求左側臥位姿勢的睡眠, 導致了胎兒在腹腔的姿勢也會相對的固定下來, 寶寶腦袋也會大部分時間保持在一個姿勢, 久而久之, 因為頭部壓迫一側胸鎖乳突肌而導致局部供血供氧不足, 血液迴圈障礙而出現腫脹, 隨著時間的積累, 腫脹部位會越來越硬、越來越大, 嚴重者甚至會引起臉部的供血不足導致臉部肌肉萎縮, 最終出現小臉畸形。

3 怎麼來解決這個矛盾呢?

首先, 要求准媽媽們盡可能的選擇左側臥位的睡眠姿勢, 但是不能強求, 前提是睡眠品質要保證。 如果處於睡眠狀態下, 孕婦和寶寶都睡得非常安穩, 也就是說孕婦睡得比較舒服而腹中寶寶又沒有不適表現如胎動不安、頻繁踢腿的情況下,

Advertisiment
那麼當時的睡眠姿勢就比較適合。

再說, 睡眠中的孕婦和腹中寶寶都有著比較強的自我保護意識, 如果出現任何不適, 會即時的通過各種方式回饋給媽媽, 從而被動的改變准媽媽們的睡眠姿勢。

其次, 准媽媽們要堅持每天外出散步至少半小時, 這樣不但有利於增強自身體質和耐力, 還有利於預防和糾正胎位不正, 減少肌性斜頸的發生。

只有我們准媽媽們真正走出了“睡覺必須左側臥位”這個誤區, 就可以最大程度減少寶寶先天性肌性斜頸的患病率, 從而令自己的寶寶更加的健康、快樂。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