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永遠別說兩次 因為嘮叨對孩子根本沒任何用

養生之道網導讀:

永遠別說兩次, 因為嘮叨孩子根本沒有任何卵用!

文/資深教育專家諾埃爾•簡妮思•諾頓[英]

首先你要先瞭解幾件事:

Advertisiment

●為什麼不要嘮叨?

當孩子對我們的話無動於衷時, 你很可能會更大聲、更不耐煩地嘮叨。 這些嘮叨傳遞給你孩子的資訊就是:他不需要你一開口就聞令即動。 你開口說第一次時, 他們會對你充耳不聞, 因為知道你會重複一次又一次。 只有聽到我們聲音中的很熟悉的尖利的歇斯底里聲時, 孩子們才會覺得自己必須當心點。

● “永遠別說兩次”適用於什麼時候?

孩子的行為分開始型行為(孩子沒有搗蛋, 但是需要接下來做另一件事);和終止型行為(孩子做了錯事或者惱人的事, 你希望他停止)。 這個方法適用于開始型行為, 不適用於終止型行為。

● 什麼時候不能使用?

如果孩子坐在電視、ipad等顯示幕面前時。 這種情況, 首先你得想辦法把所有電子設備關掉;時間緊張,

Advertisiment
需要馬上出門時。 一旦啟用這個方法, 須確保有足夠的時間把下面將講到的所有六步都堅持完。

● 多大年齡可以使用?

從孩子大約3歲起就可以開始使用這一方法, 因為大多數孩子這個時候心智足夠成熟, 能理解你要求他們做什麼, 並能專心足夠長的時間, 遵守簡單的指令。

6個步驟讓你永遠不用說兩次

6個步驟, 一開始看起來似乎很煩瑣, 但是隨著你練習的深入, 所需的步驟將會越來越少, 因為孩子會越來越快地配合, 而通常, 只用前三步孩子就配合家長了。

第1步:停下你正在做的事, 走到你孩子那兒去, 站著, 看著他。

你是否曾經人在廚房, 從廚房窗戶喊你的孩子去做作業或者來吃晚飯?自己在一個房間,

Advertisiment
卻向另一個房間裡的孩子問問題?

孩子看不到我們時, 就會很容易無視我們。 如果我們自己都不停下手裡的事, 然後走到孩子身邊看著他們, 孩子當然不把我們說的話當一回事。 要站在孩子們面前看著他們, 讓他們覺得我們很嚴肅、很堅決, 以此表示“這很重要”。

第2步:等, 一直等到你的孩子停下他手裡的事並看著你。

你務必確保孩子已經準備好聽你講話, 這一步正是讓孩子專心于你要說的話。 常見的情況是:孩子們正在專心於畫畫、寫卡片, 我們卻在這時發話, 孩子可能根本就沒聽, 或者很快就忘了你說的什麼。 你若願意站一小會兒, 等到他抬起頭來看著你, 就會發現孩子的態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Advertisiment

在你等待孩子停下他手中的事抬頭看你時, 可以用友善的方式表示對他正在做的事很感興趣, 並找點東西“描述式讚揚”他, 會促使他向你回以眼神交流。 從積極肯定的角度關注他, 會讓他更願意取悅你, 樂意聽話並合作。

比如:

這個拼圖這麼多片, 你也沒有放棄。

積木擺放很細心, 平衡性把握得不錯哦。

這本書你都已經讀完一半了啊。

注意:

不要通過呼叫孩子名字的方式讓孩子注意自己, 因為家長通常都是要孩子做什麼或者不許他做什麼的時候, 喊他的名字, 所以孩子對家長的呼叫會儘量充耳不聞, 不能讓他馬上徹底地集中起注意力。

第1、2步能讓我們從從容容地專心想想該如何表達這一要求, 如何讓自己表現得平和、友善、有禮貌。

Advertisiment
既然我們希望孩子們學得有禮貌, 那麼我們就要以身作則。

第3步:把要求講給孩子聽。 用語簡單、表意清楚、只講一次。

一旦你把要求清楚明瞭地表達出來了(要求不能太長, 以免孩子變得躁動不安), 就不要重複。 如果重複要求, 就會給孩子傳遞出這一資訊——不必在你說第一次時就聽, 甚至有可能在你說第四次時也不用聽!

孩子對自己正在做的事很投入, 尤其是當從一件喜歡的事過渡到不吸引他們的事情時, 這時可以通過“倒計時”來緩解這個過渡帶來的痛苦, 這個方法不僅能幫你省時間, 還能省掉麻煩和焦躁。

5分鐘之內把樂高積木收好。 對生性急躁、固執的孩子, 先每隔三分鐘來一次倒計時, 然後每隔兩分鐘,然後每隔一分鐘。每一次,你的孩子都會聽見他下一步即將做什麼,他的大腦便會對下一步的事情自動產生一幅圖像。甚至在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他的大腦就習慣了這個過渡。當你說“時間到”的時候,或者當計時器響起來時,孩子便已經習慣了必須按你剛才的要求去做,不管你提的是什麼要求。

通過前3步,大多數孩子在大多數時間裡都會配合,而如果仍不配合,下面還有3步,可把孩子的反抗抹殺殆盡。

第4步:讓孩子把要求重複給你聽。要求他用自己的話準確、完整地說出來。

當孩子告訴你他應該做什麼時,他的大腦便會自動產生一幅清楚、生動的圖片。圖片中的他正在做這件事。當孩子聽見自己心底告訴自己必須做什麼時,便有了主人翁意識。與由你說出要求相比,這樣他便更會把這個要求當一回事。

不要讓孩子僅僅只是鸚鵡學舌,因為他們即使沒有真正意識到自己要做什麼的情況下也能重複。孩子用自己的語言誰確地告訴你他必須做什麼、何時做、如何做,那麼毫無疑問他聽見了你說的話並且理解了你的要求。這就會在很大程度上減少孩子找藉口。

偶爾在有些情況下,孩子第四步之後仍然不聽話,那麼家長就該把第五步用起來了。

第5步:站著,等他。如果孩子在第四步之後仍沒有開始做你要求他做的事,要樂意站著等待。

等待是一個很有效力的辦法;等待表明你是認真的。把你站著等待孩子回應的時間當做是一種投資吧,一種很快就會帶來“更平和、更輕鬆、更愉快”的家庭生活的投資。

為了減少等待的壓力,注意早點開始你所有的日常事務,這樣你才能騰出時間進行"6步法" ,而不會覺得自己總是在趕時間。在為數不多的情況下,孩子在第五步之後還是不配合,此時我們就得用上最後一步。

第6步:在你站著等待的時候,對孩子朝正確方向邁出的每一小步,不管這一小進步多麼微不足道,都要描述式地讚揚他,並且"反思式傾聽"他的感受。

每天多給孩子一點"描述式讚揚" , 孩子就越會積極地配合家長並展示他們最好的一面。

你可以這麼說:

你沒有嚷嚷,很棒

你沒有走開,這樣挺尊重人的。

我看見你已經找到了你的鞋子。

你甚至可以"描述式讚揚"孩子以前的優良行為舉止:

我叫你做什麼時,你的動作越來越快了。

我今天幾乎沒聽到你抱怨。

“反思式傾聽”表明你知道孩子不想停下他正在做的事,不想做下一件事。不要爭辯,不要給孩子說道理或者訓誡他,這些通常都沒有用!

這樣說:

當你想要繼續玩的時候卻不得不把玩具放一邊,這真是掃興啊。

聽上去你真的生氣了。你不想起床,你可能希望自已能再多睡會兒

你花了那麼長的時間才把碉堡建好,你肯定不希望晚飯前要把它拆掉。

不用擔心這樣會誤導孩子,讓他認為自己不用聽從你的命令。相反,這"6步法"讓孩子清楚地知道你的命令沒有商量的餘地。而且"希望"這個詞清楚表明了這只是一個幻想,不是真正的選擇。

為了讓效果最大化,你可以把"描述式讚揚"和"反思式傾聽"一起用起來。

雖然你很可能希望我會讓你單獨呆著,但是你卻沒有吵鬧,也沒有叫我從你的房間裡出去。

我看得出來你確實很心煩,因為家庭作業時間到了;但是你沒有尖叫,也沒有說任何不禮貌的話,從你把拖車扔進玩具盒的方式,我看得出來你有多麼生氣,可是你位置沒扔對。雖然你是用這種方式告訴我你多麼生氣,但是你總算知道要收拾東西了。當你心無旁騖地站著等孩子的回應時,"描述式讚揚"他,並“反思式傾聽”他內心的想法,孩子很快就會積極地回應你。

堅持做第6步,直到孩子配合你。他們會配合的,而且往往比想像中來得快。

"永遠別說兩次"這一方法通常會起作用,因為沒有第7步——過一會兒,放棄。即使讓孩子最終配合需要走完所有六步,也要記住要"描述式讚揚"孩子。這樣,下一次要孩子的配合就會來得容易一點、快一點。相信很快你便只需做前面3步即可達到效果。

然後每隔兩分鐘,然後每隔一分鐘。每一次,你的孩子都會聽見他下一步即將做什麼,他的大腦便會對下一步的事情自動產生一幅圖像。甚至在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他的大腦就習慣了這個過渡。當你說“時間到”的時候,或者當計時器響起來時,孩子便已經習慣了必須按你剛才的要求去做,不管你提的是什麼要求。

通過前3步,大多數孩子在大多數時間裡都會配合,而如果仍不配合,下面還有3步,可把孩子的反抗抹殺殆盡。

第4步:讓孩子把要求重複給你聽。要求他用自己的話準確、完整地說出來。

當孩子告訴你他應該做什麼時,他的大腦便會自動產生一幅清楚、生動的圖片。圖片中的他正在做這件事。當孩子聽見自己心底告訴自己必須做什麼時,便有了主人翁意識。與由你說出要求相比,這樣他便更會把這個要求當一回事。

不要讓孩子僅僅只是鸚鵡學舌,因為他們即使沒有真正意識到自己要做什麼的情況下也能重複。孩子用自己的語言誰確地告訴你他必須做什麼、何時做、如何做,那麼毫無疑問他聽見了你說的話並且理解了你的要求。這就會在很大程度上減少孩子找藉口。

偶爾在有些情況下,孩子第四步之後仍然不聽話,那麼家長就該把第五步用起來了。

第5步:站著,等他。如果孩子在第四步之後仍沒有開始做你要求他做的事,要樂意站著等待。

等待是一個很有效力的辦法;等待表明你是認真的。把你站著等待孩子回應的時間當做是一種投資吧,一種很快就會帶來“更平和、更輕鬆、更愉快”的家庭生活的投資。

為了減少等待的壓力,注意早點開始你所有的日常事務,這樣你才能騰出時間進行"6步法" ,而不會覺得自己總是在趕時間。在為數不多的情況下,孩子在第五步之後還是不配合,此時我們就得用上最後一步。

第6步:在你站著等待的時候,對孩子朝正確方向邁出的每一小步,不管這一小進步多麼微不足道,都要描述式地讚揚他,並且"反思式傾聽"他的感受。

每天多給孩子一點"描述式讚揚" , 孩子就越會積極地配合家長並展示他們最好的一面。

你可以這麼說:

你沒有嚷嚷,很棒

你沒有走開,這樣挺尊重人的。

我看見你已經找到了你的鞋子。

你甚至可以"描述式讚揚"孩子以前的優良行為舉止:

我叫你做什麼時,你的動作越來越快了。

我今天幾乎沒聽到你抱怨。

“反思式傾聽”表明你知道孩子不想停下他正在做的事,不想做下一件事。不要爭辯,不要給孩子說道理或者訓誡他,這些通常都沒有用!

這樣說:

當你想要繼續玩的時候卻不得不把玩具放一邊,這真是掃興啊。

聽上去你真的生氣了。你不想起床,你可能希望自已能再多睡會兒

你花了那麼長的時間才把碉堡建好,你肯定不希望晚飯前要把它拆掉。

不用擔心這樣會誤導孩子,讓他認為自己不用聽從你的命令。相反,這"6步法"讓孩子清楚地知道你的命令沒有商量的餘地。而且"希望"這個詞清楚表明了這只是一個幻想,不是真正的選擇。

為了讓效果最大化,你可以把"描述式讚揚"和"反思式傾聽"一起用起來。

雖然你很可能希望我會讓你單獨呆著,但是你卻沒有吵鬧,也沒有叫我從你的房間裡出去。

我看得出來你確實很心煩,因為家庭作業時間到了;但是你沒有尖叫,也沒有說任何不禮貌的話,從你把拖車扔進玩具盒的方式,我看得出來你有多麼生氣,可是你位置沒扔對。雖然你是用這種方式告訴我你多麼生氣,但是你總算知道要收拾東西了。當你心無旁騖地站著等孩子的回應時,"描述式讚揚"他,並“反思式傾聽”他內心的想法,孩子很快就會積極地回應你。

堅持做第6步,直到孩子配合你。他們會配合的,而且往往比想像中來得快。

"永遠別說兩次"這一方法通常會起作用,因為沒有第7步——過一會兒,放棄。即使讓孩子最終配合需要走完所有六步,也要記住要"描述式讚揚"孩子。這樣,下一次要孩子的配合就會來得容易一點、快一點。相信很快你便只需做前面3步即可達到效果。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