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早教中如何提升寶寶專注力

“有始有終”“專心致志”“始終如一”, 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 但並沒有太多的人能夠真正做到。 很多父母都希望在家庭教育時對孩子專注力進行培養……

早教中如何提升寶寶專注力
但是, 每個孩子的先天氣質都不同, 對事情的專注程度也不一樣, 所以, 要想提升寶寶的專注力, 還是要通過一些有效的方法。
影響專注力的5大因素
1、 生活環境。 由於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很大, 現在的生活中又充滿了太多的干擾, 比如隨時會響起來的手機、多得數不清的電視節目等, 這雖然給我們帶來很多方便, 卻也減少了孩子們之間的人際互動,
Advertisiment
同時也不利於孩子專心學習。 因此, 孩子的注意力就一代不如一代。
2、先天氣質。 如果孩子本身特質就是屬於堅持度低、注意力低的情況, 相應的專注力也會比較低。
3、刺激過多。 現代孩子受到的刺激比較多, 所以選擇也很多, 當孩子覺得眼前的玩具或事物缺乏吸引力的時候, 或是對所進行的活動有挫折感時, 就很容易找其他東西來代替, 而不是專注於想辦法解決眼前的問題。
4、過度寵愛。 如今家庭中的孩子都很少, 所以家長的寵愛就更多地集中到一個孩子身上, 處處都幫他打理好一切, 學習的機會減少, 專注力的培養就更加困難。
5、大肌肉活動不足。 孩子心中明明想要騎車、溜滑梯, 父母卻一直要孩子畫畫、玩拼圖,
Advertisiment
造成大肌肉活動不足, 專注力集中的情況就會很差。
專注力的4種類型
因為先天氣質有所不同, 所以每一個孩子的專注力表現也不一樣。 總體來看, 孩子的專注力大概可分為4種類型。 因此, 在我們培養孩子的專注力之前, 應該先來考察孩子屬於哪一種類型, 然後才能對症下藥。
1、 拖拖拉拉的孩子
要這一類型的小孩專心沒有問題, 但是要他靜下來專心做事, 卻得讓家長花費不少力氣, 他們的性情大多容易緊張、敏感或羞怯, 可能每天都需要媽媽嘮叨, 他才會把該做的事做好, 做功課時可能又喜歡東摸西摸, 等長大之後, 也可能是不拖到最後一刻就不把事情做完的人, 一直給人一種“不負責任”的印象,
Advertisiment
屬於專注力最低的孩子。
2、複雜型的孩子
這一類型孩子的專心情況如何, 要看他當天的心情、環境、身體狀況而定。 如果生理或心理稍有不適, 很可能就會對專注力表現產生巨大影響。 在未成年以前, 大部分的孩子都屬於這一類型。 不過, 複雜型的孩子似乎更不能忍受任何事來影響他們。 如果想要讓這些孩子專心, 除非是活動特別有趣或是他非常喜歡這些夥伴, 不然的話, 他一定會立刻離開, 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3、穩定性極高的孩子
對於這一類型的孩子來說, 雖然也會有不專心的時候, 但是那樣的狀況極少出現。 相反, 他們在大多數情況下都能專注於手邊正在進行的事情。 對於父母而言, 他們絕對是好管教的孩子,
Advertisiment
從來不需要家長過分擔心。
4、極端的孩子
專心的時候非常專心, 但是當他不想專心的時候, 誰也拿他沒辦法, 這就是極端型孩子的專注力特色。 只要是有興趣的事, 他就會專心去做, 一點也不會被外界干擾, 否則就是一副懶洋洋的樣子。 通常這一類型孩子的性格比較容易緊張, 如果事情或環境臨時產生變化, 或需要暫時放手的時候, 他通常不知道該如何妥善處理。
提升專注力的10大方法
1、 不要替孩子貼標籤
即便你家孩子的專注力不強, 比如大家都坐定位置準備用餐了, 他才姍姍來遲, 那也不要對孩子說出負面的話語來。 對他們來說, 這就等於貼了一張負面標籤在自己身上, 那樣只會讓孩子否定自我, 而且也會造成孩子對家長的反感,
Advertisiment
不利於親子關係的發展。
2、觀察孩子平日表現
家長一定要仔細觀察孩子平常的行為表現, 找出最適合孩子的方法。 如果孩子屬於能夠靜下心來學習的人, 當然適合以靜態的方式去引導, 例如帶孩子聽一些音樂、讓孩子玩拼圖等。 如果孩子的身體一定要動來動去才能學習, 那就不如配合孩子。 例如當孩子在玩的時候, 可以隨口問他一些與課業相關的問題, 讓他在運動身體的同時也能動動腦子。
另外, 年齡越小的孩子越需要大肌肉活動, 如果家長不方便一邊玩一邊和孩子說話, 也可以採用先滿足孩子大肌肉的活動量、再讓孩子專心從事靜態活動的方法。
3、幫孩子創造成就感
成功的喜悅感可以鼓勵孩子再接再厲, 當孩子順利達到家長的要求時,可以獎勵一個小紅花。比如集滿了10朵小紅花之後,就可以給孩子買一本他喜歡的書或是玩具,讓孩子在成就感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
4、 讚美孩子努力的過程
不要將結果看得太重要,即便孩子還沒有達到大人的要求,但只要他有了積極的表現,家長也同樣可以讚美孩子。當親朋好友打電話來的時候,家長可以在電話中向他人讚美孩子的努力表現,比如:“小凱一直在努力學習做手工呢,雖然一開始做得還不是太好,但是他一直都在努力,始終沒有放棄呢,你們真應該來看看!” 5、 找出讓孩子專心的辦法
這裡的“辦法”針對的是感官。有些孩子特別容易被視覺刺激的東西吸引,有些則是觸覺,也有可能是聽覺。在瞭解到哪一種感官刺激最能吸引孩子之後,家長就能夠因勢利導,輕鬆提升孩子的專注力。

家長要戒除的4種表現 6、將工作合理分割
孩子的穩定度不如成人,如果要求孩子一次性解決需要長時間專心才能夠做好的事,當然很難收到效果。這時不妨先仔細觀察一下,看孩子專注的時間能夠持續多久,然後把工作量做合理分割。如此一來,對孩子的要求一開始就落在了合理的範圍內,然後再協助孩子逐漸拉長單位工作時間。
7、 注意說話的語氣與指令
家長一旦著急起來,在很多時候都會出現不耐煩的語氣。另外,如果家長所說的話不是很清楚,也會讓孩子感覺無法理解。因此,在與幼兒對話時應使用溫柔的語調,重複、清晰地敘述指令,親身示範給孩子看。例如先帶孩子看時鐘到了幾點,然後提示孩子應該做什麼事,最後帶領孩子一起去完成那些事。
8、 讓孩子瞭解堅持的重要性
在事情剛剛開始或者進行到一半的時候,如果孩子開始抱怨“我不喜歡做這件事”,那麼家長可以告訴他,並不是他不喜歡,而是他不夠專心。當孩子開始某項學習課程後,家長也可以告訴孩子,倘若不繼續下去就會有什麼樣的後果,把最後的決定權留給孩子,讓孩子瞭解到堅持的重要性。
9、善用有效輔助品
當家長明確得知孩子喜歡某項物品之後,就可以利用這些物品來加強孩子的專注力。比如孩子喜歡有卡通圖案的拼圖,那麼家長就可以使用拼圖讓孩子先穩定下來,然後再慢慢增加拼圖的片數,以延長孩子專注的時間。或者使用沙漏計時,如果單純跟孩子描述3分鐘有多久,孩子可能覺得很抽象,那麼可以使用沙漏做說明,滴完一次就表示3分鐘時間到了。這樣一方面能吸引孩子對時間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家長也可以更方便地進行觀察,如果沙漏滴完了,孩子卻仍然在繼續做原來的事,那就明確表示孩子有進步了。
10、身教不可少
家長的以身作則非常重要。如果家長想讓孩子看書,那麼家長自己也要養成看書的習慣,即使是孩子和家長各看各的書也可以。相反,如果家長整天抱著電視不放,那麼要想讓孩子愛上看書還真不太容易。
家長要戒除的4種表現
在培養寶寶專注力的同時,家長也要注意一下自己的表現,不要因為自己而影響了寶寶的專注力。
1、家長是急性子
急迫的言行會對孩子產生不良的影響,在長期的耳濡目染之下,孩子也會學著家長說出情緒焦躁的話。雖然家長只是希望自己能夠在工作及家事上更有效率,但是這樣急切的心理容易給孩子樹立不好的榜樣。這樣一來,一旦孩子碰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首先想到的不是耐著性子去解決,而是先發一通脾氣再說。
2、考慮事情過於長遠
當然,眼光長遠一些並非壞事,但是眼光長遠並不代表可以跳過現在。如果孩子長期被這樣的價值觀所教導,那麼將難以享受和滿足現有的一切,自然也就無法培養起足夠的專注力。
3、過度放任孩子
過度的自由和放任,對於孩子的專注力也是有害無益。由於現在家長的工作都很繁忙,所以在把孩子接回家之後,很多人的辦法就是打開電視給孩子看,或讓孩子自行從事所喜歡的活動。久而久之,孩子自己就會養成一回家就開電視的習慣。由於沒有家長在旁邊引導和督促,專注力的培養也就很難有好的效果。
4、常常打擾孩子
可能是出於好玩的心態,當孩子很專心地做自己的遊戲或其他活動時,有些家長總是喜歡突然跟孩子鬧一下,或是要求孩子去做別的事,這是一種非常不合理的行為。如果家長希望培養孩子的專注力,那麼當孩子在很專注地遊戲或看書時,家長最好不要馬上打斷孩子的行為,而應採用預告的方式。比如家長已經和孩子約好,看書可以看到幾點,在時間期限到來之前的5~10分鐘,就可以先提醒孩子時間快到了。除了口頭提醒外,家長還可以使用一些輔助工具,如鈴鐺、鬧鐘等。
小編總結: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其實,已經成為早期家庭教育的一個重大問題,所以希望父母課以給力哦。
(兼職編輯:鄒利軍) 當孩子順利達到家長的要求時,可以獎勵一個小紅花。比如集滿了10朵小紅花之後,就可以給孩子買一本他喜歡的書或是玩具,讓孩子在成就感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
4、 讚美孩子努力的過程
不要將結果看得太重要,即便孩子還沒有達到大人的要求,但只要他有了積極的表現,家長也同樣可以讚美孩子。當親朋好友打電話來的時候,家長可以在電話中向他人讚美孩子的努力表現,比如:“小凱一直在努力學習做手工呢,雖然一開始做得還不是太好,但是他一直都在努力,始終沒有放棄呢,你們真應該來看看!” 5、 找出讓孩子專心的辦法
這裡的“辦法”針對的是感官。有些孩子特別容易被視覺刺激的東西吸引,有些則是觸覺,也有可能是聽覺。在瞭解到哪一種感官刺激最能吸引孩子之後,家長就能夠因勢利導,輕鬆提升孩子的專注力。

家長要戒除的4種表現 6、將工作合理分割
孩子的穩定度不如成人,如果要求孩子一次性解決需要長時間專心才能夠做好的事,當然很難收到效果。這時不妨先仔細觀察一下,看孩子專注的時間能夠持續多久,然後把工作量做合理分割。如此一來,對孩子的要求一開始就落在了合理的範圍內,然後再協助孩子逐漸拉長單位工作時間。
7、 注意說話的語氣與指令
家長一旦著急起來,在很多時候都會出現不耐煩的語氣。另外,如果家長所說的話不是很清楚,也會讓孩子感覺無法理解。因此,在與幼兒對話時應使用溫柔的語調,重複、清晰地敘述指令,親身示範給孩子看。例如先帶孩子看時鐘到了幾點,然後提示孩子應該做什麼事,最後帶領孩子一起去完成那些事。
8、 讓孩子瞭解堅持的重要性
在事情剛剛開始或者進行到一半的時候,如果孩子開始抱怨“我不喜歡做這件事”,那麼家長可以告訴他,並不是他不喜歡,而是他不夠專心。當孩子開始某項學習課程後,家長也可以告訴孩子,倘若不繼續下去就會有什麼樣的後果,把最後的決定權留給孩子,讓孩子瞭解到堅持的重要性。
9、善用有效輔助品
當家長明確得知孩子喜歡某項物品之後,就可以利用這些物品來加強孩子的專注力。比如孩子喜歡有卡通圖案的拼圖,那麼家長就可以使用拼圖讓孩子先穩定下來,然後再慢慢增加拼圖的片數,以延長孩子專注的時間。或者使用沙漏計時,如果單純跟孩子描述3分鐘有多久,孩子可能覺得很抽象,那麼可以使用沙漏做說明,滴完一次就表示3分鐘時間到了。這樣一方面能吸引孩子對時間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家長也可以更方便地進行觀察,如果沙漏滴完了,孩子卻仍然在繼續做原來的事,那就明確表示孩子有進步了。
10、身教不可少
家長的以身作則非常重要。如果家長想讓孩子看書,那麼家長自己也要養成看書的習慣,即使是孩子和家長各看各的書也可以。相反,如果家長整天抱著電視不放,那麼要想讓孩子愛上看書還真不太容易。
家長要戒除的4種表現
在培養寶寶專注力的同時,家長也要注意一下自己的表現,不要因為自己而影響了寶寶的專注力。
1、家長是急性子
急迫的言行會對孩子產生不良的影響,在長期的耳濡目染之下,孩子也會學著家長說出情緒焦躁的話。雖然家長只是希望自己能夠在工作及家事上更有效率,但是這樣急切的心理容易給孩子樹立不好的榜樣。這樣一來,一旦孩子碰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首先想到的不是耐著性子去解決,而是先發一通脾氣再說。
2、考慮事情過於長遠
當然,眼光長遠一些並非壞事,但是眼光長遠並不代表可以跳過現在。如果孩子長期被這樣的價值觀所教導,那麼將難以享受和滿足現有的一切,自然也就無法培養起足夠的專注力。
3、過度放任孩子
過度的自由和放任,對於孩子的專注力也是有害無益。由於現在家長的工作都很繁忙,所以在把孩子接回家之後,很多人的辦法就是打開電視給孩子看,或讓孩子自行從事所喜歡的活動。久而久之,孩子自己就會養成一回家就開電視的習慣。由於沒有家長在旁邊引導和督促,專注力的培養也就很難有好的效果。
4、常常打擾孩子
可能是出於好玩的心態,當孩子很專心地做自己的遊戲或其他活動時,有些家長總是喜歡突然跟孩子鬧一下,或是要求孩子去做別的事,這是一種非常不合理的行為。如果家長希望培養孩子的專注力,那麼當孩子在很專注地遊戲或看書時,家長最好不要馬上打斷孩子的行為,而應採用預告的方式。比如家長已經和孩子約好,看書可以看到幾點,在時間期限到來之前的5~10分鐘,就可以先提醒孩子時間快到了。除了口頭提醒外,家長還可以使用一些輔助工具,如鈴鐺、鬧鐘等。
小編總結: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其實,已經成為早期家庭教育的一個重大問題,所以希望父母課以給力哦。
(兼職編輯:鄒利軍)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