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媽媽產後該如何養“心”

為什麼現在那麼多人患上產後抑鬱症呢?聽聽醫生怎麼說。

孕育、分娩, 產婦經歷了一個由女人到母親的轉變, 生理、心理及角色等的轉變, 易使產婦情緒波動而產生心理疾病。 產後抑鬱就是產後常見的心理疾病。 有研究表明, 國外產後抑鬱的發病率為8%~50%, 其中重症抑鬱的比例為8%~15%, 而國內發生率大概在5。 5%到17%左右。 產後抑鬱不僅影響產婦的身心健康, 而且導致嬰兒的認知能力、情感、性格、行為障礙及家庭關係的不和睦。 其多在產後2周內發病。 產後4~6周症狀明顯, 多表現為疲乏、易怒、焦慮、恐怖和抑鬱, 流露出對生活的厭倦,

Advertisiment
有的產婦有思維障礙, 迫害妄想、甚至出現傷嬰或者自殺行為。

新媽媽產後該如何養“心”

產後抑鬱症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眾多的研究認為, 可能與內分泌激素的改變、遺傳因素、心理因素及社會因素有關。

內分泌因素:妊娠後期體內雌激素、黃體酮顯著增高, 皮質類固醇、甲狀腺素也有不同程度增加, 分娩後這些激素突然迅速撤退, 黃體酮和雌激素水準下降, 導致腦內和內分泌組織的兒茶酚胺減少, 從而影響大腦活動。

遺傳因素:遺傳物質基礎發生病理性改變, 如染色體數目和結構異常, 以及基因突變等均可發揮致病作用。 有精神病家族史, 特別是有家族抑鬱症病史的產婦產後抑鬱的發病率高。

Advertisiment

心理因素:孕期婦女的功能狀態, 在許多方面處於明顯低水準, 如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和活力, 以及由於身體健康問題而引起的功能受損, 這些狀態一直持續到產褥期, 故對孕產期的各種刺激都可能引起心理異常, 其中常見的心理應激有非計畫妊娠, 對妊娠分娩的恐懼、擔心嬰兒健康、嬰兒性別、對母親角色的不適應等均可造成心理壓力, 當心理衝突不能解決, 可能導致產婦抑鬱症的發生。

社會因素:社會支援系統(主要包括丈夫的關心程度、家人對嬰兒及產婦的滿意度、產婦家庭的和睦程度、經濟能力、婆媳關係的和諧程度、產婦自己的工作取向和孩子照管情況)的缺陷是促發產後抑鬱症的危險因素。 另外, 產婦住院期間醫務人員對其的關心、治療、指導、隨訪等也是社會支援系統的組成部分。

Advertisiment

小編點評:產後抑鬱症的成因是多樣的, 但如果媽媽或者家人們可以多關心一下媽媽們的情緒, 在媽媽有著產後抑鬱症的先兆時, 就帶媽媽們去治療, 這樣媽媽們就不會那麼容易患上產後抑鬱症了。 所以媽媽在產後要懂得自我排遣, 家人們也要多關心媽媽們的心情和身體。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