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應該從小培養愛閱讀的習慣

從小培養閱讀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閱讀不僅是父母説明孩子認識世界的手段, 也是增進親子溝通、鍛煉語言能力的良好工具, 而且將對孩子日後的學習、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般來說, 從9個月開始, 就可以給孩子看一些圖書了, 別看這個時候孩子可能根本只是在亂翻, 甚至會將書撕破, 但只要根據孩子的認識能力、語言能力選擇適當的書, 循序漸進地給他看, 孩子就會在不知不覺中養成愛看書的習慣。 那麼, 不同年齡的孩子適合看些什麼樣的書呢?

9個月至1歲的孩子看的圖書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畫面清晰、乾淨,

Advertisiment
最好一物一圖, 如一只蘋果、一隻雞、一條狗等。 因為1歲孩子的平面視覺經驗還很有限, 所以畫面一定要簡單明瞭, 不要雜亂。 二是色彩鮮豔、明快, 能引起孩子的注意。 三是內容對於孩子有一定熟悉性。 當孩子看著圖片時, 父母要說出該物品的名稱, 讓他跟著學發音, 這是為了將音和圖在大腦裡建立起聯繫, 為以後認圖、說話做準備。

1~2歲的孩子可以看由大幅圖畫組成的書了, 內容最好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 如房屋、日常生活用品、動物、玩具等。 圖書的畫面要簡單, 色彩要鮮明, 配的話語、兒歌要簡單、押韻、有節奏, 適合孩子挺、學、說。

2~3歲的孩子語言飛速發展, 所以父母可以和他一起讀一些情節簡短、有趣、與孩子熟悉的事物有關、以圖畫為主的故事書。

Advertisiment
父母在給孩子講故事時, 要用簡短的語句把故事內容講清楚, 還可以一邊讀一邊讓孩子在書中找出講到的事物, 或讓孩子重複父母講過的話。

這個時候的孩子已經會自己翻書看了, 而且經常會將他喜歡的書主動給父母, 纏著父母講故事。 對於喜歡的故事, 能不厭其煩地聽很多遍, 甚至能斷斷續續地複述出來, 孩子已經從閱讀中找到了樂趣, 閱讀也將越來越成為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 將為孩子展現現實生活難以企及的美妙!

3~4歲的孩子需要內容上更豐富多彩的圖書了, 如有關動物、小朋友的故事。 故事裡不僅要有孩子熟悉的事物, 還要有一些新鮮事物,

Advertisiment
要有較多的細節和情節, 以便孩子在看書聽故事時能學到新知識。 當然書中仍然要有較多的圖畫, 以適合孩子的胃口。 這個階段的親子閱讀要有更多互動的成分, 父母在講故事的時候, 要學會對孩子巧妙地提問, 也要鼓勵孩子向自己發問。 通過閱讀, 不僅豐富了孩子對外界的認識, 擴充了孩子的語言詞彙, 更重要的是在互動的過程中激發了孩子的思考能力及自己嘗試回答問題的主動性。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對於孩子的問答, 父母不必強求與書中故事的一致性, 孩子可能會想出一個您根本沒有想過的答案, 這個時候千萬不要生氣, 不要徹底否定他:“不對, 剛才媽媽怎麼講的, 愛吃蘿蔔的是小白兔呀!”或許在這種情況下,
Advertisiment
您這樣說會更好:“媽媽倒沒有想到小松鼠也愛吃蘿蔔, 您怎麼知道的呢?”既尊重了孩子的思考能力及想像力, 也有意識地去引導孩子有意注意的能力。 畢竟書裡的東西並非是完全的真理, 閱讀也不是孩子學習常識的唯一途徑。 對於早期閱讀而言, 比起一絲不苟地回答問題來說, 更重要的應該是培養一種能閱讀的興趣與習慣。

4~5歲的孩子可以看有故事情節的連環畫了, 因為這時候孩子在語言能力方面又上了一個臺階, 比起2~3歲兒童的字詞、簡單句要精彩得多了, 能夠靈活地與成人進行日常對話, 而且喜歡自己編故事;在認知能力上也同樣大大地進步了, 充分表現出具體運算期的特點, 能很生動、形象地思考問題,

Advertisiment
喜歡自我嘗試解決問題。

因此, 這個階段孩子的圖書, 其故事內容更複雜些, 還可以讓孩子讀一些真實故事, 以使孩子瞭解較多的生活細節、生活常識、簡單的待人接物方式、社會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等。 書籍的形式以連環畫為佳。 父母要用“為什麼”、“怎麼辦”、“後來呢”等問題向孩子提問, 以發展孩子的想像力、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同時, 需要注意的是, 父母要試著引導孩子自己看書, 讓孩子學著看圖片來理解故事, 然後再與父母交流。 這樣不但能促進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還能夠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逐漸成為閱讀的主人。

5~6歲孩子閱讀的面當然更是廣泛, 而且從形式上也有了明顯的變化, 那就是更多的圖文並茂, 讓孩子開始在閱讀中欣賞文字,雖然不強求孩子記住那些文字,但早期的看會給孩子留下痕跡,相當於於一種潛伏學習,而且有圖片對照,更容易留下印象。這些都可以作為入學的準備。

這時候的父母,更多鼓勵孩子自己看書,而且能保持一定的時間(比如15分鐘),能與父母主動交流閱讀內容,能根據閱讀的內容提出問題。而且父母可以充當耐心的聽眾,聽孩子給自己講故事,甚至可以鼓勵孩子是非常喜歡編造的,在前面“語言能力”的章節中已經講過,他們會很自然地生活在故事情節裡,儘管在父母看來好像是謊言。當然,父母仍然可以和孩子一起來閱讀,相互分享閱讀時的天倫之樂!

7~9歲的孩子閱讀有了更深的意義,其一是幫助孩子鞏固所學的文字,所謂“耳濡目染”,記憶文字也是這樣,經常看到就自然記住、記牢了,這比翻來覆去地寫有趣也有效得多;其二,拓展孩子的知識面,培養孩子自我學習的能力。隨著孩子識字量的增加,應不斷地鼓勵孩子通過閱讀來尋找“答案”,去發現問題,去認識世界,去探索未知。根據以上兩點,可以為這個時期的孩子選擇這樣的書籍有拼音的圖書,一來鞏固拼音學習,二來利用拼音幫助孩子閱讀、學習生字;經典兒童書籍,比如童話、寓言、神話、十萬個為什麼等,用動人的情節或者有趣的問題激發孩子閱讀的興趣;兒童報刊、雜誌等,鼓勵孩子用閱讀來瞭解現實,認識世界;老師建議的課外書籍,一般為了擴充孩子閱讀,學校老師也會做相應的指導建議,父母可以根據老師的意見,為孩子購買適當的書籍。

但不管是哪一類圖書,篇幅上都不應太長,應以短篇為主,因為孩子的識字量還很有限,對文字的興趣需要逐日培養。

另外,閱讀興趣仍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父母可以利用生活的點滴去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比如經常提出問題(為什麼鼻子長在嘴巴的上面、為什麼先打雷才下雨等),引導孩子通過閱讀區尋找“答案”或者“線索”;在特殊的日子(如孩子的生日,過年)送孩子一本有意義的書;經常帶孩子去書店、圖書館等地方。

10歲以上的孩子在法律上已經是“限制行為能力人”了,就是說對某些行為有了自我負責的能力,從另一方面講也就意味著這個年齡的孩子有了更高的選擇與決斷需要。如果說,這之前的閱讀,父母有著很強的主導型,那麼這以後就越來越孩子主導了,也就是說這個時期孩子的閱讀,更大程度上取決於孩子自身,當然父母仍然可以建議與適度引導。相對小學1~3年級的孩子而言,10歲以上的孩子識字量大大提高,閱讀速度也快了很多,所以可以讀一些中長篇著作,特別是中外經典的作品,培養孩子的欣賞能力、思考能力。最好建議孩子做閱讀筆記,將好詞好句好段摘錄下來,或者練習寫讀後感等隨筆。

總之,這個時期的閱讀不僅會對孩子日後的寫作產生重大影響,而且對孩子的人格塑造有著潛在的意義,所以父母一定要因勢利導,既不放任自流,也不過多干涉。

當然,這個時期父母仍然可以和孩子一起來閱讀,相互分享閱讀時的天倫之樂,分享閱讀後的思想與見地!

最後需要補充的是,不論對於什麼年齡的孩子,當圖書選好後,建議父母在給孩子看的時候,參考以下幾點:

一是如果您與孩子一起看書,請讓孩子與您在一個方向看書,比如坐在您的懷裡或者身邊,便於他識記看書的順序,進行模仿翻書頁;

二是選擇固定的時間,讓讀書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孩子會逐漸養成期待看書的好習慣;

三是父母語言要清晰、舒緩,具有感染力,以便孩子聽與學習;

四是要有耐心,閱讀習慣不是一天兩天就培養好了,需要時間的積累,需要不斷去激勵孩子。尤其是對於年幼的孩子,每幅圖要讓孩子多看幾遍,一個故事可以多講幾遍,不要像成人翻閱一樣一遍而過,孩子的基礎畢竟有限,他需要時間來認識與記憶,而且孩子往往看到“舊”的畫面會有一種喜悅與興奮感,因為這些是“老朋友”。

五是看書時間根據孩子的興趣與身體狀況而定,比如一般1歲的孩子每天看15分鐘左右已經很好了,不要強求,否則物極必反,反而使孩子對閱讀喪失興趣與信心。

六是營造家庭閱讀氛圍,比如每天晚上八點到九點是家庭閱讀時間段,這個時間不看電視、不打電話、不說話,只有閱讀;做父母的,要培養自己看書的習慣,要有意識地與孩子交流閱讀心得。

讓孩子開始在閱讀中欣賞文字,雖然不強求孩子記住那些文字,但早期的看會給孩子留下痕跡,相當於於一種潛伏學習,而且有圖片對照,更容易留下印象。這些都可以作為入學的準備。

這時候的父母,更多鼓勵孩子自己看書,而且能保持一定的時間(比如15分鐘),能與父母主動交流閱讀內容,能根據閱讀的內容提出問題。而且父母可以充當耐心的聽眾,聽孩子給自己講故事,甚至可以鼓勵孩子是非常喜歡編造的,在前面“語言能力”的章節中已經講過,他們會很自然地生活在故事情節裡,儘管在父母看來好像是謊言。當然,父母仍然可以和孩子一起來閱讀,相互分享閱讀時的天倫之樂!

7~9歲的孩子閱讀有了更深的意義,其一是幫助孩子鞏固所學的文字,所謂“耳濡目染”,記憶文字也是這樣,經常看到就自然記住、記牢了,這比翻來覆去地寫有趣也有效得多;其二,拓展孩子的知識面,培養孩子自我學習的能力。隨著孩子識字量的增加,應不斷地鼓勵孩子通過閱讀來尋找“答案”,去發現問題,去認識世界,去探索未知。根據以上兩點,可以為這個時期的孩子選擇這樣的書籍有拼音的圖書,一來鞏固拼音學習,二來利用拼音幫助孩子閱讀、學習生字;經典兒童書籍,比如童話、寓言、神話、十萬個為什麼等,用動人的情節或者有趣的問題激發孩子閱讀的興趣;兒童報刊、雜誌等,鼓勵孩子用閱讀來瞭解現實,認識世界;老師建議的課外書籍,一般為了擴充孩子閱讀,學校老師也會做相應的指導建議,父母可以根據老師的意見,為孩子購買適當的書籍。

但不管是哪一類圖書,篇幅上都不應太長,應以短篇為主,因為孩子的識字量還很有限,對文字的興趣需要逐日培養。

另外,閱讀興趣仍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父母可以利用生活的點滴去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比如經常提出問題(為什麼鼻子長在嘴巴的上面、為什麼先打雷才下雨等),引導孩子通過閱讀區尋找“答案”或者“線索”;在特殊的日子(如孩子的生日,過年)送孩子一本有意義的書;經常帶孩子去書店、圖書館等地方。

10歲以上的孩子在法律上已經是“限制行為能力人”了,就是說對某些行為有了自我負責的能力,從另一方面講也就意味著這個年齡的孩子有了更高的選擇與決斷需要。如果說,這之前的閱讀,父母有著很強的主導型,那麼這以後就越來越孩子主導了,也就是說這個時期孩子的閱讀,更大程度上取決於孩子自身,當然父母仍然可以建議與適度引導。相對小學1~3年級的孩子而言,10歲以上的孩子識字量大大提高,閱讀速度也快了很多,所以可以讀一些中長篇著作,特別是中外經典的作品,培養孩子的欣賞能力、思考能力。最好建議孩子做閱讀筆記,將好詞好句好段摘錄下來,或者練習寫讀後感等隨筆。

總之,這個時期的閱讀不僅會對孩子日後的寫作產生重大影響,而且對孩子的人格塑造有著潛在的意義,所以父母一定要因勢利導,既不放任自流,也不過多干涉。

當然,這個時期父母仍然可以和孩子一起來閱讀,相互分享閱讀時的天倫之樂,分享閱讀後的思想與見地!

最後需要補充的是,不論對於什麼年齡的孩子,當圖書選好後,建議父母在給孩子看的時候,參考以下幾點:

一是如果您與孩子一起看書,請讓孩子與您在一個方向看書,比如坐在您的懷裡或者身邊,便於他識記看書的順序,進行模仿翻書頁;

二是選擇固定的時間,讓讀書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孩子會逐漸養成期待看書的好習慣;

三是父母語言要清晰、舒緩,具有感染力,以便孩子聽與學習;

四是要有耐心,閱讀習慣不是一天兩天就培養好了,需要時間的積累,需要不斷去激勵孩子。尤其是對於年幼的孩子,每幅圖要讓孩子多看幾遍,一個故事可以多講幾遍,不要像成人翻閱一樣一遍而過,孩子的基礎畢竟有限,他需要時間來認識與記憶,而且孩子往往看到“舊”的畫面會有一種喜悅與興奮感,因為這些是“老朋友”。

五是看書時間根據孩子的興趣與身體狀況而定,比如一般1歲的孩子每天看15分鐘左右已經很好了,不要強求,否則物極必反,反而使孩子對閱讀喪失興趣與信心。

六是營造家庭閱讀氛圍,比如每天晚上八點到九點是家庭閱讀時間段,這個時間不看電視、不打電話、不說話,只有閱讀;做父母的,要培養自己看書的習慣,要有意識地與孩子交流閱讀心得。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