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應對孩子的情緒語言好方法

成人慣用左腦解決問題和進行語言表達, 而孩子更多的是用右腦生活, 因為他們的大腦還沒有發育成熟, 這就意味著他們可以完成右腦的“看”和“認識事物”的任務, 卻無法完成左腦的用“語言表達感受”的任務。 所以, 他們越生氣, 左腦反而關閉, 只能原始地用本能表達:哭泣、踢打、尖叫等。 由此產生的結果是, 父母儘管努力地用坦誠的態度對待他, 也無濟於事。 因為他根本聽不到父母在說什麼。 任何耐心和溫柔的勸誡也無法在他的大腦裡留下痕跡。

案例:2歲的軍軍最近特別喜歡去附近新開的玩具店,

Advertisiment
在那裡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玩展臺上的小火車。 可那天剛去玩具店, 什麼都還沒有玩呢, 他突然就不高興起來, 暴怒得臉都紅了, 大聲囔囔, 想說什麼又說不明白。 這時, 軍軍媽媽蹲下身來, 和兒子保持同一視線, 就用他最能理解的方式和口氣對他大喊:“你現在太激動了!你想玩火車、你不想回家!你再說不走!是嗎?”說這些話時, 軍軍媽媽顯得對兒子特別關注, 並緊緊抓住兒子的手。 沒想到, 孩子一下就安靜下來了。

專家點評:軍軍媽媽與兒子平視, 並且用孩子語言進行溝通的方法, 常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他想聽媽媽究竟說了什麼。 持續關注可能比語言更有力量, 聲音裡傳遞的情感指數常會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讓他明白你的真實用意。

Advertisiment
研究發現, 安靜的、善解人意的孩子對情感指數要求要比容易暴怒的孩子低。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 這個方法需要反復操練, 才能使孩子很快從瘋狂的狀態中回轉過來。

小孩多用右腦生活

醫學研究顯示, 成人慣用左腦解決問題和進行語言表達, 而孩子更多的是用右腦生活, 因為他們的大腦還沒有發育成熟, 這就意味著他們可以完成右腦的“看”和“認識事物”的任務, 卻無法完成左腦的用“語言表達感受”的任務。 所以, 他們越生氣, 左腦反而關閉, 只能原始地用本能表達:哭泣、踢打、尖叫等。 由此產生的結果是, 父母儘管努力地用坦誠的態度對待他, 也無濟於事。 因為他根本聽不到父母在說什麼。 任何耐心和溫柔的勸誡也無法在他的大腦裡留下痕跡。

Advertisiment

提示:如果父母能學會使用孩子語言, 必要時與孩子一起喊叫、抗議等, 孩子會更能理解, 這樣父母就和孩子之間有了可以共同溝通的解碼器了。

用孩子語言來應對

2歲的孩子很矮小, 也很脆弱, 又不太會說話, 只有讓這般大的孩子知道父母能明白他要幹什麼, 才能夠得到他的信任。 而要想做到這樣, 父母就應該把孩子語言作為第二語言來學習。 這是很考驗媽媽能力的一個技巧:從聲音、面部表情以及肢體語言都必須跟孩子當時情緒的激烈程度相匹配。 當孩子意識到父母能理解他的感受, 那麼眼淚和尖叫就會在幾秒鐘內停止。 一旦他能平靜下來, 就可以開始解決問題了,

Advertisiment
如從小火車上轉移他的注意力, 解釋為何晚飯前不能再吃零食了, 告訴他不能搶別人的玩具等等。

提示:如果孩子很生氣, 那麼父母表現出的生氣程度只要掌握在他的1/3就夠了。 千萬不要和孩子一樣扭曲面孔、攥緊拳頭, 甚至做出揮拳要打的樣子, 這是很不妥的。 因為蹣跚學步的孩子右腦非常發達, 對非語言的行為有很強的理解力, 如果父母反應過度, 就可能刺激他。 所以還是蹲下身子, 用最簡單的語言對他喊:“你太激動了!”並大聲地重複5-6遍就可以了。

其他應對方法

表揚:每當孩子做得好的時候, 就在他的小手背上或者衣服上貼一個小貼畫, 每天晚上睡覺前數一數貼畫的數量;或是讓孩子在無意中聽到媽媽對他的表揚,

Advertisiment
其效果要比直接對他的表揚要增強5倍。 總能發現孩子好的表現並及時表揚, 就能避免孩子出現異常行為。

裝傻:如果父母偶爾表現得比較愚笨, 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很聰明。 當孩子自我感覺口良好的時候, 他就會很自然地更加合作。 譬如和孩子摔跤, 可以讓孩子輕易地把你摔倒在地, 然後乞求他給你一樣他的寶貝東西, 這件東西孩子肯定不想給你。 可能這時他只能以笑來應對你。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