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怎樣科學、合理地進行早期教育呢?

近年來, 年輕家長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早期教育, 這本來是個好現象。 然而, 由於家長在孩子早期教育方面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缺乏科學性、合理性, 有些家庭的早期教育步入了誤區。 應該怎樣科學、合理地進行早期教育呢?

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並沒有錯, 值得注意的是, 並非所有的早期教育對孩子的成長都是有利的。 確切地說, 科學、適時的早期教育是有益的;不科學、任意超前的早期教育不僅無益, 而且還是有害的。 科學、良好的早期教育, 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但也不能片面化、絕對化。

Advertisiment
有人說“早期教育沒做好, 孩子這輩子就完了”, 還有人認為“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等等, 這些觀點都太絕對化了。 人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這個過程包括了許多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我們不能說哪一個階段是最重要的, 哪一個階段是不重要的, 應該因人而異。 北大的副校長陳章良7歲以前一個字都不認識, 可他29歲就成了博士生導師, 從這個例子來看,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說法顯然是站不住腳的。 比如, 長跑起跑時慢了一兩步、兩三步是沒有關係的, 關鍵是中途要有實力, 最後的一兩百米能夠很好地衝刺, 開始落在最後也有可能得第一。 孩子的成長和教育也是這樣, 把人的成長過程看成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Advertisiment
這正是“早期教育決定論”的錯誤所在。

“超前教育”是將教育時間大大提前, 比如讓孩子在3歲以前掌握3-6歲孩子的知識, 3-6歲孩子學習小學的課程, 小學時學中學的課程, 中學時學大學的課程等。 這種教育對個別人可能適應, 而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是行不通的。

當前, 在早期家庭教育中確實存在“越超前越好”的傾向。 有的省市“家庭教育大綱”甚至把“超前性”作為家庭教育的一個教育原則提出來, 有的商家也跟著推波助瀾。 於是, 在早期家庭教育中出現了任意超越兒童年齡發展階段的超前教育。 比如, 剛剛學會說話就教孩子背唐詩、學英語;兩三歲的孩子就開始攻讀小學的算術、語文課本;有人甚至主張“0歲識字, 3歲掃盲”等等。

Advertisiment

0-6歲是兒童身心發展相當迅速的時期, 但要促使其發展是有條件的。 按照美國著名兒童學家格塞爾的思想, 支配兒童心理發展的因素有兩個, 一個是“成熟”, 一個是“學習”, 兩者之中他更看重“成熟”。

早期教育是一種非正規教育, 不是以傳授知識為主的, 不能跟學校教育(即正規教育)相比。 幼稚教育(包括幼稚園教育)也是一種非正規教育, 不能把教育過早地正規化。 我們不能違背兒童生理和心理的發展規律, 對孩子的教育要堅持循序漸進、量力而行的原則。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