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幼升小:家長錯誤觀念大盤點

1、盲目追求名校

案例:今年強強要升小學了, 為了讓他有個好的學習環境, 強強父母托人找關係, 花高價才把強強送進了某省級重點小學。 可是學校離家要一個多小時的車程, 從此強強每天都得比別的孩子早起一個多小時。 而強強的父母也因為每天由誰自責送孩子上學的事情而爭吵不休。 一年過去, 孩子瘦了不少, 老師還回饋強強上課常常打瞌睡, 學習效率很低。

點評:

孩子上小學了雖然是個小大人了, 但各項生理特點並沒有發生質的變化, 充足的睡眠、合理的作息規律才能保證孩子健康成長。

Advertisiment

僅僅為了孩子能上有名氣的小學, 而耗去孩子大量的精力、家裡本不豐厚的經濟資源, 以及家庭的和睦, 是不是有點得不償失?在為孩子選擇學校這一點上, 家長要綜合考慮, 除了學校的教學品質, 就近入學也要考慮在內, 讓孩子輕裝上陣, 才能保證“教”與“學”的良好互動。

2、入學前大量補課

案例:嘉嘉上幼稚園時就拿過不少鋼琴比賽、書法比賽的大獎。 要上小學了, 嘉嘉父母覺得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提前給孩子“加餐”——大量補課。 可是, 上了小學的嘉嘉非但沒有體現出優勢, 班主任還常常跟嘉嘉父母說, 她很多英語發音難以矯正, 上數學課又因為覺得內容簡單重複, 也不願意認真聽課, 基礎知識學得不扎實。

點評:

Advertisiment

在很多家長眼中, “幼小銜接”這個詞就代表著知識的承接和過渡。 這種理解不無道理, 幼稚園大班的教學會為孩子上小學做一些知識方面的準備。 但是, 知識的準備並不是幼小銜接的重點或者全部。 孩子提前學的內容也要有選擇, 不然與小學的教學內容產生衝突, 有時甚至存在不一致, 那只會搞混孩子的正誤判斷, 也降低了孩子的學習興趣, 給小學教師的正常教學工作帶來困難。

對於學齡前的孩子, 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學習興趣選擇兩項加以培養, 保持孩子對知識探索的熱情才是最重要的。

3、入學而適應, 家長來包辦

案例:貝貝是爺爺奶奶的心肝。 自打貝貝上了小學, 回家就愁眉苦臉, 愛發脾氣。 原來老師每天留下的作業,

Advertisiment
忙壞了貪玩的貝貝。 爺爺奶奶開始發愁了, 他們覺得孩子剛入學, 不用所有事情都自己做, 讓孩子不開心。 於是爺爺奶奶當起了貝貝的“陪讀”, 模仿孩子歪歪扭扭的筆跡做完了半個學期的作業。 貝貝開心了, 可是期末考試的成績也就可想而知了。

點評:

小學是孩子系統地學習各科知識的開端, 是為將來更深層次的學習打基礎的階段。 因此, 一定形式的、定量的課後作業是小學教學的延伸部分, 能説明孩子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課堂上所學的內容。 包辦會影響孩子獨立學習、自主思考能力的培養, 並且對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也有影響。

在教學方式上, 幼稚園和小學有較大的差異, 家長要“硬下心腸”, 幫助孩子適應這種差異,

Advertisiment
樹立學習的信心。

4、小學教師如幼稚園教師“盡責”

案例:玲玲是個性格內向的小女孩, 幸好幼稚園的陳老師對玲玲特別照顧。 上了小學, 一個班有四十幾個同學, 班主任對玲玲生活上的照顧也不如幼兒固的陳老師。 玲玲感到很失落, 性格越發孤僻內向了。 玲玲的父母覺得這是小學班主任的錯, 她沒有幼稚園陳老師那麼盡責。

點評:

幼稚園教師和小學教師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 在幼稚園裡, 教師是開展教學工作的教育者, 也是孩子日常生活的照料者。 在小學, 教師的工作重點在教學而非保育。 其次, 幼稚園和小學在班級人數上也存在較大差異。 教師無法顧及所有學生的所有方面, 這和孩子從幼稚園到小學的發展特點——獨立性漸漸增強是互為因果的。

Advertisiment
對於玲玲這樣性格內向的孩子, 家長應加以引導, 使她將對教師的情感依賴轉向朝夕相處的同學身上, 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附:小學和幼稚園不同

1、從學習環境看:幼稚園的教室一般佈置得都非常美觀、形象、富有童趣。 而小學教室一般由課本、黑板、桌椅、多媒體展臺等教學設施構成, 對孩子的吸引力降低。

2、從學習方式看:幼稚園教育以遊戲為基礎活動。 小學則以學習為主, 要根據國家統一規定的教學大綱來學好課程。

3、從師生關係上看:在幼稚園, 老師對孩子生活照顧比較多。 而在小學, 老師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教學上, 在生活上對學生的關心要比幼稚園老師相對減少。

4、從教學方法上看:幼稚園提倡在玩中學、學中玩。小學則以書面語言為主,強調文化知識的系統教育,課堂大多以老師的講解為主,孩子還必須完成一定量的作業。

5、從行為規範上看:通常在幼稚園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個人要求,如喝水、上廁所、說話、玩玩具,在升入小學以後都不再被重視。孩子在上課期間,抱臂坐正,不隨便說話、發言先舉手、學習用品放整齊、課本作業不准撕、上課不准喝水、在指定地方等家長接送等規定都納入學生的一日行為規範中。

小學和幼稚園不同,孩子從幼稚園進入小學,要經歷一系列重大變化,其中最本質的變化是:幼稚園的孩子以遊戲為主要活動形式,處於受成人保護、養育的情況下,他們對社會還不負有任何責任。而小學則以學習為主要活動,學習成為兒童對社會承擔的義務。家長必須瞭解這種變化,及早伸出溫暖有力的手,扶助孩子度過這個轉折期。

4、從教學方法上看:幼稚園提倡在玩中學、學中玩。小學則以書面語言為主,強調文化知識的系統教育,課堂大多以老師的講解為主,孩子還必須完成一定量的作業。

5、從行為規範上看:通常在幼稚園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個人要求,如喝水、上廁所、說話、玩玩具,在升入小學以後都不再被重視。孩子在上課期間,抱臂坐正,不隨便說話、發言先舉手、學習用品放整齊、課本作業不准撕、上課不准喝水、在指定地方等家長接送等規定都納入學生的一日行為規範中。

小學和幼稚園不同,孩子從幼稚園進入小學,要經歷一系列重大變化,其中最本質的變化是:幼稚園的孩子以遊戲為主要活動形式,處於受成人保護、養育的情況下,他們對社會還不負有任何責任。而小學則以學習為主要活動,學習成為兒童對社會承擔的義務。家長必須瞭解這種變化,及早伸出溫暖有力的手,扶助孩子度過這個轉折期。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