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幫助寶寶成功建立自信心

父母對付野蠻寶寶有辦法

每個人都有情緒, 寶寶會生氣也是理所當然, 只是有些寶寶表達的方式比較溫和、有的比較強烈。 爸媽的責任, 就是幫助孩子將滿載的情緒, 找到合宜的出口。 你懂得如何正確“對付”你的野蠻寶寶嗎?千萬不要自己先變成野蠻爸媽囉!

寶寶的壞情緒從哪來?

你瞭解寶寶的情緒發展嗎?

人都有情緒, 寶寶有情緒當然也是正常的。 對寶寶來說, 情緒、語言、生理需求都在發展中, 三者也交錯影響寶寶與人的反應和表現。 想知道寶寶的壞情緒從哪裡來, 就要先瞭解寶寶的情緒發展的過程。

Advertisiment
3個月大時, 寶寶就開始有情緒, 其中以開心和憤怒最常見, 而且隨著年齡增長, 頻率和持續度日益增加。 1歲半左右, 寶寶的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便發展完備, 加上心智和動作發展愈發成熟, 情緒表現也就更加強烈。

寶寶為什麼會有壞情緒?

寶寶在半歲之前, 情緒反應和生理需求是否得到滿足息息相關。 然而, 隨著身體機能的發展, 半歲以後的寶寶, 支配自我行動的需求也開始不斷增加, 當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會感到失落和憤怒。 剛開始, 因為能力上的限制, 負面情緒會隨注意力的轉移而很快就消失。 到寶寶九個月大左右, 情況就會有些改變。 這時, 寶寶會因不順意而發脾氣, 並會對著大人用敲東西甚至打人的方式表達憤怒。

Advertisiment
寶寶從1歲半開始自我意識增加, 處於發展自主性的階段, 開始有自主的能力, 有自己的意見, 有自己想要的東西和想要完成的事情。 但是能力又不足, 表達能力又有限, 還不知如何處理情緒, 所以透過行為表達他的受挫折和不滿, 反應和方式都是很直接的。

壞情緒是因寶寶有話要說!

可言心理諮商所主任梁仲怡表示, 由於三歲前的寶寶都處於自我中心的階段, 想發展自我但能力不足、又加上人我概念還不清楚, 是寶寶發脾氣最主要的原因。 而情緒表達能力有限, 動作比語言發展快, 則是造成寶寶用“野蠻”的行為來表達情緒的因素。 咬人、打人、不講理……種種反應, 其實寶寶都是在表達對外在環境的感受,

Advertisiment
也就是在告訴爹地媽咪“我有話要說”喔!所以爸媽反而要在這時候多給予寶寶關心和同理。

4 大技巧面對寶寶壞情緒

Point 1 給予寶寶適當的規範, 心平氣和的制止

三歲以前的寶寶沒有自行分辨對錯的能力。 針對寶寶的不良行為, 從小爸媽就要制止並建立適應的規範, 避免日後養成習慣。 例如:當寶寶出手打人的時候, 父母可以抓住他的手制止, 然後說:“不准”。 每次寶寶出現不良行為時, 如果大人能夠肢體和語言一致果斷的表示:“不准”, 寶寶天生有一種不需要理解的吸收能力, 能夠瞭解“不准”的意思, 學會調整自己的行為, 梁仲怡表示, 父母一定要心平氣和立即制止, 甚至暫時將寶貝抱離戰場。 但記得要心平氣和, 為寶寶做一次高EQ的示範。

Advertisiment

Point2 同理與接受寶寶負向情緒

既然喜怒哀樂是天生的, 就沒必要強迫寶寶壓抑。 在要求他“不可以壞脾氣”之前, 應該先為寶寶的情緒找到出口, 譬如給他一個厚寬的擁抱平撫心情, 然後試著同理他的感受:“我知道你琿想繼續玩。 ”或“你害怕別人來搶, 所以才推開他, 是嗎?”, 而不要馬上就叫他:“不准哭”、不准生氣”。 梁仲怡提出, 爸媽可先帶開、抱抱安撫孩子, 而不用急著處理事情。 孩子有情緒, 應先讓他情緒安靜焉;而當孩子有被瞭解的感覺, 情緒也容易被安撫下來。 如果家長和孩子都很著急, 親子之間就容易杠上。

Point3 鼓勵寶寶以替代方式處理衝突

待寶寶情緒平衡些, 爸媽可試著向他解釋:“那個小朋友和你一樣都很想玩,

Advertisiment
你願意跟他輪流還是一起玩嗎?”或“你只是一直哭、大叫, 爸爸媽媽不知道你要什麼, 用說的好嗎?”雖然寶寶年紀還小似懂非懂, 但不講他就永遠不懂。 梁仲怡說如果是兩個寶寶的衝突, 孩子情緒起伏很快, 應同理他的心理和立場, 並且用中立的語詞來跟他說, 例如:他拿了別人的東西, 不要說搶。 也讓他去理解別人的心情。 並且教他可以用替代的方式處理衝突, 例如告訴寶寶:你可以跟弟弟說, 等一下借我玩好嗎?

Point4 教導寶寶用語言表達怒氣

研究證明, 語言發展較好的孩子, 遭受到的挫折感也比較少, 因為他們懂得以語言表達自己的需要, 於是容易被滿足;而且當他們說出自己生氣難過的原因時, 不僅有助於情緒宣洩, 也能獲得他人的瞭解和安慰。 寶寶1歲半起不僅口齒逐漸清晰,而且使用的詞彙與日遞增。趁著這股學說話的熱忱,爸媽可以在寶寶挫折、生氣、難過的時候,教導他們用語言而非肢體表達怒氣。

如果小寶寶懂的語彙少,可以教導一些緩兵之計與動作,譬如搖頭表示拒絕,或趕快拿著玩具離開;但2歲以上的孩子,就要儘量鼓勵他使用簡單語言表達,像是:“我的”、“輪流”或“你等一下”、“我還想玩”等,端視寶寶的語言能力而定。由於小寶寶的表達和理解都比較簡略,約3歲左右才能彼此溝通,彼此還是需要大人在一旁幫忙答腔。

爹地媽咪不野蠻的修養功課

預留準備時間,避免自己發脾氣

不知道爸媽有沒有以下類似經驗:催了老天要寶寶收玩具、準備穿鞋出門,他還是沒有收,一直在玩他的小火車?時間急迫了,爸媽忍不住一把抓起寶寶的小火車,卻換得寶寶當場飆淚大哭,還躺在地上耍賴,忍著性子彎身拉他時還亂揮拳鬧脾氣,這時候爸媽的耐心也用盡了,誰來當和事佬呢?誰來同理寶寶的情緒?太緊迫的時間總是容易造成雙方壓力,所以爸媽可以預留時間,把這些需要和寶寶溝通磨蹭的時間都算進去,也避免自己發脾氣。

此外,梁仲怡還強調,大人忍不住一把抓起寶寶的玩具,這對寶寶來說是無形的暴力,建議可以跟寶寶說明確的時間,時間一到,清楚的告訴他現在就是要收玩具,而他是要自己收還是一起收,讓寶寶選擇,不要用急迫的態度對待寶寶。

不過度寵愛,也避免使用暴力帶來反效果

有些寶寶蠻橫不講理,是因為寶寶在成長階段本來就比較自我中心,但是現在孩子生得少,家長又太過寵愛,寶寶霸道是想當然爾的結果。所以家長一定要給寶寶適定的規範和標準,太寵愛寶寶,只是害了寶寶又害了自己,還賠上未來良好的親子關係。

此外,梁仲怡建議,儘量不以打寶寶來解決問題,而是給予規範。她強調,很多時候其實是大人要學習和調整,會打孩子,也許是自己很無力,覺得沒有辦法管好寶寶的時候。所以可以想想自己訂的規則清不清楚?堅持度夠不夠?符不符合寶寶的能力?然後儘量和寶寶講理。可以採用禁止他或拿走他的權利,暫停、罰站的方式來規範他。因為寶寶被打通常只是驚到、痛過就忘,無法達到管教效果。如果要打,輕輕的打,而且一定要讓他知道為什麼被打。否則寶寶在被打中只會學習到:沒辦法的時候就可以使用暴力,反而變得更加野蠻。

提供正向環境,給寶寶EQ好榜樣

梁仲怡指出,成長環境帶給寶寶的影響最大,滿足他的基本需要,提供他安全信任有愛的環境,讓他有被愛的感覺,就有安全感,情緒也會比較穩定。而且寶寶透過模仿學習如何面對情緒,如果家長情緒化,寶寶也會情緒化,所以父母親本身情緒管理也是相當重要的。如何給予寶寶一個正向積極的環境,讓他學會情緒管理呢?有以下幾個建議:

1 幫助寶寶成功、不怕犯錯,建立自信心:

寶寶很想自己做又做不完美時易產生挫折感,其實就算是他只穿好一雙褲子也可以讚美他,説明寶寶製造很多的成功機會。也要允許孩子犯錯,告訴寶寶做錯沒有關係,可以重來。爹地媽咪要知道寶寶能力到哪裡,也鼓勵他嘗試,就算沒有成功也給予他嘗試和努力的肯定。有自信心和自我肯定的寶寶,挫折容忍度也比較高。

2 容許寶寶表達他的情緒

讓寶寶可以哭、也可以生氣,而不是不能有這樣情緒,應該是在他表達這些情緒的時候可以告訴他,什麼是別人可以接受的範圍和方式。例如:不能哭太久,對身體不好;而生氣的時候可以槌抱枕,但不要用打人的方式表達。

3 透過遊戲、角色扮演,類比衝突解決方式:

平常可以透過遊戲、角色扮演來類比衝突發生的情況,讓定寶練習;而看繪本上解決衝突的故事也是很好的方式,透過這些讓孩子學會說對不起、學會同理他人。

瞭解寶寶氣質,給予正確的期望

梁仲怡也說明:所謂比較凶的寶寶,其實是氣質較活潑、動作激烈一點、反應強度高、活動量大、聲音大一點、容易興奮、情緒反應比較快、堅持也高的寶寶,所以也容易闖禍。這些寶寶的特質,都是一體兩面,例如堅持高度的寶寶可能比較霸道不講理,但是長大後學習堅持度反而比較好。所以她強調:家長要瞭解自己的寶寶的特性,不是像別人家安靜、說話小聲的就是乖寶寶。對於“比較凶”的寶寶,限制不能給的太多。每個孩子不同,這樣的寶寶需要發洩,要給他更多更大的空間,不能禁止太多,給他一個安全信任的環境,滿足他的情緒和生理需要。

其實寶寶都不是故意找麻煩,爹地媽咪要接納寶寶原本的樣子,也需要認識自己,瞭解自己的盲點和弱點,檢視自己對寶寶的期望是否合理。接納寶寶的特質,順著他的需要去滿足他,加以適當的引導,而非改變他的氣質來符合自己的期望。家長要適時放下自己的期待,不合理的期望,只會為雙方帶來更多挫折。

寶寶1歲半起不僅口齒逐漸清晰,而且使用的詞彙與日遞增。趁著這股學說話的熱忱,爸媽可以在寶寶挫折、生氣、難過的時候,教導他們用語言而非肢體表達怒氣。

如果小寶寶懂的語彙少,可以教導一些緩兵之計與動作,譬如搖頭表示拒絕,或趕快拿著玩具離開;但2歲以上的孩子,就要儘量鼓勵他使用簡單語言表達,像是:“我的”、“輪流”或“你等一下”、“我還想玩”等,端視寶寶的語言能力而定。由於小寶寶的表達和理解都比較簡略,約3歲左右才能彼此溝通,彼此還是需要大人在一旁幫忙答腔。

爹地媽咪不野蠻的修養功課

預留準備時間,避免自己發脾氣

不知道爸媽有沒有以下類似經驗:催了老天要寶寶收玩具、準備穿鞋出門,他還是沒有收,一直在玩他的小火車?時間急迫了,爸媽忍不住一把抓起寶寶的小火車,卻換得寶寶當場飆淚大哭,還躺在地上耍賴,忍著性子彎身拉他時還亂揮拳鬧脾氣,這時候爸媽的耐心也用盡了,誰來當和事佬呢?誰來同理寶寶的情緒?太緊迫的時間總是容易造成雙方壓力,所以爸媽可以預留時間,把這些需要和寶寶溝通磨蹭的時間都算進去,也避免自己發脾氣。

此外,梁仲怡還強調,大人忍不住一把抓起寶寶的玩具,這對寶寶來說是無形的暴力,建議可以跟寶寶說明確的時間,時間一到,清楚的告訴他現在就是要收玩具,而他是要自己收還是一起收,讓寶寶選擇,不要用急迫的態度對待寶寶。

不過度寵愛,也避免使用暴力帶來反效果

有些寶寶蠻橫不講理,是因為寶寶在成長階段本來就比較自我中心,但是現在孩子生得少,家長又太過寵愛,寶寶霸道是想當然爾的結果。所以家長一定要給寶寶適定的規範和標準,太寵愛寶寶,只是害了寶寶又害了自己,還賠上未來良好的親子關係。

此外,梁仲怡建議,儘量不以打寶寶來解決問題,而是給予規範。她強調,很多時候其實是大人要學習和調整,會打孩子,也許是自己很無力,覺得沒有辦法管好寶寶的時候。所以可以想想自己訂的規則清不清楚?堅持度夠不夠?符不符合寶寶的能力?然後儘量和寶寶講理。可以採用禁止他或拿走他的權利,暫停、罰站的方式來規範他。因為寶寶被打通常只是驚到、痛過就忘,無法達到管教效果。如果要打,輕輕的打,而且一定要讓他知道為什麼被打。否則寶寶在被打中只會學習到:沒辦法的時候就可以使用暴力,反而變得更加野蠻。

提供正向環境,給寶寶EQ好榜樣

梁仲怡指出,成長環境帶給寶寶的影響最大,滿足他的基本需要,提供他安全信任有愛的環境,讓他有被愛的感覺,就有安全感,情緒也會比較穩定。而且寶寶透過模仿學習如何面對情緒,如果家長情緒化,寶寶也會情緒化,所以父母親本身情緒管理也是相當重要的。如何給予寶寶一個正向積極的環境,讓他學會情緒管理呢?有以下幾個建議:

1 幫助寶寶成功、不怕犯錯,建立自信心:

寶寶很想自己做又做不完美時易產生挫折感,其實就算是他只穿好一雙褲子也可以讚美他,説明寶寶製造很多的成功機會。也要允許孩子犯錯,告訴寶寶做錯沒有關係,可以重來。爹地媽咪要知道寶寶能力到哪裡,也鼓勵他嘗試,就算沒有成功也給予他嘗試和努力的肯定。有自信心和自我肯定的寶寶,挫折容忍度也比較高。

2 容許寶寶表達他的情緒

讓寶寶可以哭、也可以生氣,而不是不能有這樣情緒,應該是在他表達這些情緒的時候可以告訴他,什麼是別人可以接受的範圍和方式。例如:不能哭太久,對身體不好;而生氣的時候可以槌抱枕,但不要用打人的方式表達。

3 透過遊戲、角色扮演,類比衝突解決方式:

平常可以透過遊戲、角色扮演來類比衝突發生的情況,讓定寶練習;而看繪本上解決衝突的故事也是很好的方式,透過這些讓孩子學會說對不起、學會同理他人。

瞭解寶寶氣質,給予正確的期望

梁仲怡也說明:所謂比較凶的寶寶,其實是氣質較活潑、動作激烈一點、反應強度高、活動量大、聲音大一點、容易興奮、情緒反應比較快、堅持也高的寶寶,所以也容易闖禍。這些寶寶的特質,都是一體兩面,例如堅持高度的寶寶可能比較霸道不講理,但是長大後學習堅持度反而比較好。所以她強調:家長要瞭解自己的寶寶的特性,不是像別人家安靜、說話小聲的就是乖寶寶。對於“比較凶”的寶寶,限制不能給的太多。每個孩子不同,這樣的寶寶需要發洩,要給他更多更大的空間,不能禁止太多,給他一個安全信任的環境,滿足他的情緒和生理需要。

其實寶寶都不是故意找麻煩,爹地媽咪要接納寶寶原本的樣子,也需要認識自己,瞭解自己的盲點和弱點,檢視自己對寶寶的期望是否合理。接納寶寶的特質,順著他的需要去滿足他,加以適當的引導,而非改變他的氣質來符合自己的期望。家長要適時放下自己的期待,不合理的期望,只會為雙方帶來更多挫折。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