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大人能做的小孩卻不可以

那天林敏到一個客戶家拜訪, 客戶家裡有一個4歲和一個2歲多的孩子, 兩人在陽臺玩得不亦樂乎。 不一會兒, 不知道為了什麼事吵了起來, 只見那4歲大的男孩粗暴地破口大駡:“0*%#你這個混蛋, 我不要跟你玩了。 ”
“你才是混蛋, 0*%#!”2歲多的小女孩子也不甘示弱地回罵。
天啊!林敏只覺得頭皮發麻, 不敢相信這樣不堪入耳的“髒話”, 居然從這樣小的孩子嘴裡冒出來, 而且罵得還挺順的, 可見平日就常掛在嘴邊。 心裡正感慨著, 沒想到坐在她面前的客戶, 也就是孩子的爸爸, 回過頭便罵:“0*%#!客人在這邊, 你們兩個吵什麼,

Advertisiment
還罵那個什麼話!”
“那你自己還不是在講, 大人可以, 為什麼小孩子不行?”男孩頂嘴頂得理直氣壯, 卻惹火了老爸。
“好哇, 敢頂嘴, 給我進房間去, 小心我揍人。 0*%#--”爸爸顯然是生氣了, 兩個小孩子三步並作兩步地跑開了, 才結束了這一段讓人啼笑皆非的場面。
唉--原來如此, 林敏總算明白那兩個孩子為什麼“三字經”罵得那麼順, 原來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嘛!從那次之後, 林敏特別小心自己的言行, 因為從這次的經驗得知, 父母希望孩子有好樣, 就得自己先做好樣才行。
是的, 孩子的模仿能力的確驚人, 大人不可忽視。 出生幾個月的嬰兒就會開始模仿了, 別人哭他跟著哭, 別人笑他跟著笑;再過幾個月, 他會學人搖搖手說再見, 周歲左右學狗兒汪汪叫。
Advertisiment
這些是比較單純的模仿, 稱為“即時模仿”。 等到孩子1歲至2歲時, 會開始學大人說話的口氣, 學阿公慢慢的駝著背走路, 學媽媽擦口紅、戴耳環、夾著皮包上街去的模樣。 這時候的模仿就比較複雜了, 稱為“延緩模仿”;也就是說, 孩子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之後, 吸收了某些行為動作, “內化”到他的心中, 然後再表現出來的。
孩子每天和照顧他的人在一起, 可能是父母、家人或保姆, 這些人的行為、動作、情緒、態度、價值觀和說話的方式對幼兒都有相當大的影響。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對父子很相像, 連走路的樣子都一模一樣, 這在心理學上稱為“認同”。 孩子和父母接觸的機會最多, 也最早, 孩子會認同父母的行為等, 包括性別角色的差別。
Advertisiment
所以父母親本身的行為很重要, 彼此間相互的態度, 對孩子認同男女角色的觀念也有影響。
人家說:“龍生龍, 鳳生鳳, 老鼠的孩子會打洞。 ”這和遺傳固然有關, 和模仿及認同也絕對脫不了關係。 所以, 父母們對自己的言行千萬要留心, 別等孩子頂你一句:“你可以罵‘三字經’, 為什麼我不可以?”那就麻煩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