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兒腦損傷的處理

小兒腦外傷多因跌傷、車禍與運動事故所致。 在直接或間接的外力作用下, 可以引起頭皮損傷、顱骨骨折、顱內腦組織損傷三種
1. 常見的顱腦損傷
(1)腦震盪
這是一種輕型腦損傷, 占小兒腦外傷絕大部分。 受傷後出現短暫的神志恍惚或意識喪失, 歷時數秒至10餘分鐘不等, 清醒後可有反應遲鈍、嗜睡, 及頭痛、頭昏、噁心、嘔吐、面色蒼白、出冷汗、脈搏緩慢等現象。 但一般情況穩定, 很快恢復正常。 有些小兒嗜睡時間較長, 但過後神志清醒, 可無任何後遺症。
(2)腦挫裂傷
意識障礙較腦震盪為甚。 頭痛嘔吐劇烈, 嬰幼兒表現為煩躁不安,
Advertisiment
且持續時間長。 大多數在傷後數小時或數天內發生早期癲癇, 還有顱內壓增高及腦神經損傷的定位症狀, 如頸項強直、偏癱、失語、失明、抽搐等。
(3)腦子損傷
昏迷時間較長, 常有抽搐、呼吸、脈搏、血壓生命體征不穩定;高熱可達40度以上或體溫不升;瞳孔雙側不等大或散大, 時大時小, 對光反射消失, 眼球固定;隨時有呼吸、心跳停止的可能。
(4)腦內血腫
它是顱腦損傷後的顱內出血所致。 特急性常在傷後3小時內, 急性在傷後3天內, 亞急性在傷後3周左右, 慢性在傷後3周以上, 均可出現腦內血腫。 主要表現為頭痛加劇、噁心、嘔吐頻繁。 其次為意識障礙, 出現昏迷。 累及運動區時引起偏癱、失語。 可出現腦疝症狀, 瞳孔大小不對稱。
Advertisiment

2.處理措施
(1)嬰幼兒受傷後有哭泣是一種好現象, 表示有意識感覺, 如無哭鬧現象, 可用玩具逗傷兒, 如傷兒伸手拿取, 即表示有正常的表現。
(2)如果用各種方法都不能引起傷兒的反應, 即應特別注意觀察, 如有嘔吐或睡眠時間過長, 呼喚不應時, 應立即送醫院救治。
(3)如傷兒的耳、鼻有血性液體外流時, 不要用棉花或紗布填塞, 也不要沖洗, 有條件的話, 用消毒棉簽拭淨流出液。
(4)如有腦組織脫出者, 不能將腦組織送入傷口內, 同時避免直接壓迫包紮, 應在傷口周圍用清潔柔軟布墊高形成保護圈, 或用乾淨的飯碗蓋住脫出的腦組織, 然後再包紮。
(5)發生頭皮血腫時, 不要用藥酒塗搽或揉搓推拿局部, 這樣出血會更厲害。
(6)用紗布繃帶加壓包紮或用冰塊、冷水外敷、促使血管收縮、阻止繼續出血。
Advertisiment

(7)應讓患兒臥床安靜休息, 24小時內認真聽取患兒的訴說。 如有噁心、嘔吐、頭痛明顯, 煩躁不安或長時間的睡眠, 呼叫患兒不應或反應遲鈍、要立即送醫院救治。
瞭解受傷及傷後經過, 觀察頭部傷痕, 如有意識障礙、頭痛、噁心、嘔吐、瞳孔改變等, 應及時送醫院
(1)意識障礙。 腦外傷都有程度不同的意識障礙。 傷後意識障礙程度分為意識模糊、嗜睡、朦朧、昏迷(淺昏迷、深昏迷)。 淺昏迷時小兒對光、聲等的反應消失, 強刺激也不能喚醒, 但部分淺或深的反射仍可存在, 有同四肢舞動或譫語等。
(2)頭痛。 多數為全頭痛。 如頭痛持續加重, 同時伴有意識變化, 則應考慮顱內損傷。
(3)嘔吐。 顱內出血刺激迷走神經或前庭系統,
Advertisiment
引起嘔吐呈噴射性。 當急性顱內壓增高時, 有頻顰嘔吐。 腦震盪、腦挫裂傷、顱內血腫, 都可以出現嘔吐。
(4)瞳孔變化。 雙側瞳孔散大, 對光反應消失, 多提示傷情嚴重。 瞳孔不等大, 可見於一側動眼神經原發性損傷或顱內血腫所致的腦疝。
(5)小兒如外傷頭部, 並伴有上述兩症狀, 家長必須儘快將傷者送往醫院救治。 醫生根據傷兒情況為明確診斷, 可能進行頭顱骨拍片、頭部超聲波及CT等檢查。 醫生在檢查結果出來後, 再作出治療方案。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