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對孩子不要採用命令的口吻

幫忙是教給孩子“助人為樂”的最好的機會。 但是, 即使拜託了孩子可他還是沒有幫忙的意思的話, 那就沒用。 想想愛依逃走的理由吧!

請想像一下這個情景:你正在公車裡抓著吊環。 旁邊站著的人突然跟你說:“把架子上的東西給我拿下來!”你肯定會一下子就火冒三丈吧。

那麼如果按照下面這麼說會怎麼樣呢?“對不起。 我不太夠得著, 能幫我拿一下那個架子上的東西嗎?”

這次你肯定會馬上把東西遞給對方的。 不是因為對方的說法多麼客氣, 而是因為這反映出了不同表達方式深處隱現的對方“意識”的不同。

Advertisiment
當你感到抗拒時, 那是對方把你當成了為實現目的而利用的“工具”;當你想幫忙時, 那是對方希望你成為他的“協助者”而求助於你。

愛依之所以不想幫忙, 是因為看穿了媽媽是想讓自己成為“她擺脫家務活的工具”。 在“使用的手段”這一點上, 用金錢及物質來引誘你, 或者相反, 斥責你迫使你幫忙的情況都是一樣的。 如果孩子只是為了父母的便利而“被迫”幫忙, 這是無法成為孩子學習“助人為樂”的機會的。 如果要把幫忙變成教他“助人為樂”的場景, 那麼首先要好好地意識到自已是站在要求孩子協助的立場上, 然後再說。 那樣即使與“當工具使”時說的是同樣的話, 孩子也能感受到其中語氣的微妙差別而回應你。 意識到這一點再傳達你的想法,

Advertisiment
像“電視告一段落時一起準備午餐吧”這樣的邀約會讓人更容易接受吧!

當父母把孩子當做“使用工具”時, 那種如洗碗敷衍了事的幫忙反而會添麻煩, 還不如自己做更好;但是, 如果把孩子定位到“想讓他協助我”這一面的話, 孩子心甘情願地洗碗, 自己也會高興。 於是你會感到“誇獎”孩子變得很多餘, 而感謝和喜悅會自然地變成IMessage表達出來。

飯前的準備、大掃除、跑腿兒…一教孩子“助人為樂”的機會有很多。 如果父母什麼也沒說孩子就主動來幫忙的話, 那更是求之不得的機會!用IMessage來傳達有用的感謝吧:“謝謝, 真是幫了我大忙了。 ”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