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補鈣的七大原則

隨著寶寶的生長, 寶寶對鈣的需求更為迫切。 而眾說紛紜的補鈣方法, 以及眼花繚亂的鈣劑品種, 經常會讓媽媽們產生種種疑惑。 補鈣真的如此重要嗎?寶寶是否需要補鈣?如何補鈣?

寶寶1歲前正是身體長得最快的時候, 骨骼和肌肉發育需要大量的鈣, 因而對鈣的需求量非常大。 如未及時補充, 2歲以下尤其是1歲以內的嬰兒, 身體很容易缺鈣。 除此原因外, 早產兒、雙胞胎及經常腹瀉或易患呼吸道感染的嬰幼兒, 身體更容易缺鈣。

寶寶出牙晚與缺鈣有一定關係, 媽媽的確要注意。 有的寶寶出生後10個月還沒出牙,

Advertisiment
到了3歲乳牙還沒有長齊;有的寶寶雖然長出了牙齒, 但牙齒稀疏、牙縫很大甚至超過齒寬, 排列也不整齊, 這些現象都是因缺鈣而造成牙齒的發育不良。 為此, 寶寶長牙階段要特別注意補鈣。

寶寶缺鈣的信號

很多時候, 寶寶的一些反常表現足以讓爸爸媽媽們瞭解到寶寶的身體是否攝取到了足夠的鈣。 如果父母儘早察覺到這些信號, 就能及時避免寶寶出現更嚴重的缺鈣症狀。

如果寶寶骨骼線過早閉合, 不長個兒, 則可能是體內鈣沉積過多, 不能再給寶寶補鈣。 補鈣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 根據寶寶的體格特徵以及對鈣的需求量等綜合因素正確補鈣。

聰明補鈣這樣做

父母可以根據寶寶每日所攝取的食物大約計算一下所攝取的鈣質,

Advertisiment
是否達每日營養素建議攝取量。

0~6個月, 每日鈣質的建議攝取量是400mg;

6~12個月, 每日鈣質的平均攝取是500mg;

1~3歲, 其鈣質的每日建議量是600mg。

科學餵養

出生後堅持母乳餵養, 母乳至少喂到寶寶6個月以上, 如果有條件可以喂到2歲。 但媽媽在哺乳期間要注意吃富鈣飲食, 同時補充含維生素D的鈣劑。 按月齡增添輔食。 食物中蛋黃、肝臟的維生素D含量較多。 寶寶6個月時可吃熟蛋黃, 10個月時可添加豬肝或羊肝粥。 奶類、乳製品及海產品富含鈣, 在腸道容易被吸收。 所以, 到了寶寶胃腸能夠消化的月齡, 可多吃一些。

補鈣同時在醫生指導下補充適量的維生素D

缺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缺少維生素D。 如果寶寶體內維生素D含量不足,

Advertisiment
就會引起鈣的吸收不足, 甚至會導致佝僂病, 尤其是人工餵養的寶寶和經常腹瀉的寶寶。 所以如果單純補鈣而不補充維生素D, 等於做了無用功。 補充維生素D, 早產及雙胞胎寶寶, 應在出生後1~2周開始, 正常足月的寶寶應在2~4周後開始, 正常情況下, 6個月以下的寶寶每天應補充400mg的鈣, 6個月以上每天應補充400~600mg的鈣。

多曬太陽

陽光可以促進體內維生素D的合成, 提高鈣的吸收率。 在低溫的冬天, 帶寶寶到戶外曬太陽要講究策略, 儘量選擇一天中最暖和的時候。 寶寶每天曬太陽的時間不應少於1小時, 可以安排在上午10點以後下午4點之前, 上下午各一次。 日曬時不要遮掩太嚴實, 儘量多露出皮膚, 也不要隔著玻璃曬太陽。

Advertisiment

多給寶寶吃含鈣高的食物

可以選擇一些含鈣高的食材, 比如乳製品、蝦皮、海帶、魚骨粉、大豆等都是良好的鈣質來源。

合理搭配, 減少干擾

魚蝦肉質中的鈣含量遠高於禽畜肉, 是動物類食物中較好的補鈣品種;蛋黃、大豆、動物肝臟等富含維生素D, 可促進鈣的吸收。 雖然適量的蛋白質可以促進鈣的吸收, 但如果寶寶吃了太多的禽、肉、蛋、魚, 這些食物中豐富的磷酸鹽反而會破壞最佳鈣磷比例, 造成鈣的大量流失。 不要把含“粗纖維”的食物跟高鈣食物或鈣片一起吃, “粗纖維”包括燕麥、蓧麥、麩皮、各種多纖維的葉子菜等, 以免過量的膳食纖維把鈣從腸道中“綁架”, 隨大便排出。 吃高鈣食物或鈣劑要遠離油炸或高油脂食物, 大量的脂肪酸易與鈣發生皂化反應,

Advertisiment
形成難溶物質隨大便排出, 減少吸收。 避免將高鈣食物如豆漿、豆腐、蝦皮、芝麻醬等與奶同餐吃, 否則會破壞配方奶原本合理的鈣磷比例。

正確烹調, 增加吸收

媽媽在日常烹調過程中, 還要注意減少鈣的損耗。 如食物應保鮮貯存;牛奶加熱時不要攪拌以免造成鈣的流失;菜應先洗後切, 不宜切得過碎, 炒菜要多加水, 烹調時間不要太長等。 綠色蔬菜、筍、茭白等, 因含草酸或植酸過多, 會影響鈣的吸收, 烹調前一定要用沸水焯, 以去除其中的草酸和植酸。 1歲以內的寶寶不宜吃鹽, 1歲以上寶寶的菜肴也不能口味過重, 鈉鹽的過量攝入會加快尿鈣的排泄。

另外, 注意走出“骨頭湯補鈣”的誤區——骨湯、雞湯、畜禽肉中的含鈣量都是微乎其微的。 不過,熬湯時加醋確實能幫助鈣溶出和增加吸收。

不過,熬湯時加醋確實能幫助鈣溶出和增加吸收。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