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也有分離焦慮症

很多時候, 寶寶都認人的。 如果不是自己媽媽來抱, 寶寶就會嚎啕大哭。 專家稱這叫寶寶“分離焦慮症。 ”但是這個現象也不是存在于所以寶寶身上。 嬰兒自出生後就具有了人類的一些基本情緒, 如愉快、興奮、緊張、痛苦、失望、焦慮、恐懼等。 特別是6個月後, 他們在心理上即經歷著兩種與他們的社會化有著重要聯繫的感情反應, 即“分離性焦慮”。
對待處於“分離性焦慮”期的嬰兒, 大人一定要理解他們的情感需要。 如果試圖忽視他們的情感, 不理睬他們的哭聲, 生硬地扳開他們樓著父母的手, 甚至把他們關在小屋裡或圍在欄杆裡不讓他們跟著父母,
Advertisiment
孩子感情上的焦慮就會更強烈。 如果想趁著他們玩的時候偷偷地溜走, 這樣只能成功一次, 下次他們就會牢牢地盯緊父母, 不讓離去, 對大人產生強烈地不信任感。 要想消除寶寶的焦慮情緒, 就要盡可能地減少離開孩子的次數, 尤其是丟下他一個人。 如果必須離開, 要用嬰兒能懂的語言告訴他, 媽媽要離開他一會, 但很快就會回來的, 讓孩子有這種思想準備。 當媽媽出門前, 要營造出寬鬆、愉快的氣氛, 用玩具逗逗孩子或摟抱一下寶寶, 使他得到一定的情感上的補償或緩解他對媽媽離開的緊張情緒。 2-3歲的孩子逐漸理解上托兒所與父母分離是必然地, 也是暫時地, 因而焦慮情緒不是很強烈,
Advertisiment
適應暫時性分離是比較容易的。 分離性焦慮是嬰幼兒個性化過程中的一個正常現象。 值得欣慰的是這種焦慮將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減少。 在1歲半~2歲半期間, 幼兒會更容易與父母分離。 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孩子逐漸理解你是他的世界永遠的一部分:即使你不在他的面前, 你仍然是存在的, 即使你走了, 你還是回來的。 這時候孩子已經能較好地調整他自己的情緒了。
結語:父母應細心地體察孩子的是否有“分離焦慮症”, 及時彌補感情上的欠缺, 儘量多和孩子相處, 使孩子產生安全感, 讓孩子始終生活在愛和親情之中。 畢竟孩子在成長, 與父母相處時間永遠是最長的, 一旦因為客觀原因分開, 寶寶的情緒或多或少會受到影響。
Advertisiment
所以, 早點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 找到正確的方法消除寶寶的“分離焦慮症”。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