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庭中幼兒挫折教育策略

挫折在一個人學習、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 個體應對挫折的能力高低取決於處理挫折、危機的經驗, 而這些經驗不會憑空產生, 它需要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培養和提高。 因此, 在強調賞識教育、保護幼兒探索的興趣和欲望、讓幼兒在順境中建立起自信心的同時, 還應利用挫折來進行教育, 以增強幼兒對挫折的抵抗力, 培養其良好的個性和社會性。

一、幼兒挫折教育的含義挫折, 指個體在從事有目的的活動過程中遇到障礙或干擾, 致使個人動機不能實現、需要不能滿足時的情緒狀態。 [1]由於挫折的普遍性和幼兒身心發展的未完成性,

Advertisiment
挫折會頻繁地出現在幼兒的生活、學習、社會交往過程中。 所以, 幼兒挫折教育應以幼兒日常生活中的挫折情境為教育契機。

幼兒挫折教育, 指有意識地利用幼兒生活學習情境中的挫折情境, 通過引導和説明, 使幼兒正確認識挫折, 並能積極主動地實施對策, 從而不斷增強對挫折的承受能力, 進而促進幼兒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個性、社會性發展的教育。

二、在家庭中實施幼兒挫折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一)必要性1.家庭當中的挫折教育能充分體現教育的針對性、個體性和完整性, 能彌補幼稚園教育中普遍性、集體性的不足。

2.家庭對幼兒個性發展起決定作用, 是幼兒社會化的主要場所。

Advertisiment
而幼兒挫折教育的直接指向就是幼兒心理素質、個性、社會性的發展, 所以家庭應當成為幼兒挫折教育的主要場所。

(二)可能性1.在家庭中, 父母與孩子的接觸是一種全方位的密切接觸, 父母可以隨時隨地地抓住幼兒生活中每一種挫折和困境, 有目的地進行挫折教育。

2.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對待挫折、困惑的態度和處理方法, 對幼兒起著示範作用, 對幼兒抗挫能力的形成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善於捕捉挫折教育機會幼兒由於受身心發展水準的限制, 在日常的生活、學習和社會交往中, 挫折感是隨處隨時可見的, 如生活自理能力不強, 同伴衝突發生, 學習困難等。 “生活即教育”, 兒童成長的過程跟兒童與周圍環境的交互作用、相互適應過程是辯證統一的。

Advertisiment
所以, 幼兒生活當中的每一個經歷都對其成長有著特定的作用, 而教育的目的就是最大可能地提供給幼兒正面的教育效應。 幼兒挫折教育無需刻意設計。 家長們需要細心觀察、捕捉幼兒生活當中的細節, 善於利用幼兒生活情境中的挫折情境, 對幼兒進行積極的挫折教育, 使幼兒在日常生活點滴中不斷積累應付挫折的知識經驗。

(三)重在引導幼兒對挫折的正確認知根據艾裡斯的挫折ABC理論, 挫折是否引起人的消極反應和人遭遇的挫折本身沒有必然的因果聯繫, 而對挫折認知的正確與否, 會直接影響人遭遇挫折後的情感和行為。 所以, 幫助幼兒形成對挫折的正確認知是幼兒挫折教育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

Advertisiment
在教育過程中, 家長應説明幼兒認識到:挫折具有普遍性, 每個人都會碰到;挫折是一把“雙刃劍”, 關鍵是看你怎麼對待它;挫折不一定就是壞事, 它也許是在提醒人們目標的制定是否恰當, 或者是方法對不對頭;首先是對挫折原因的正確分析, 然後是找到解決的辦法, 等等。

(四)給幼兒營造充滿關愛的環境相對於外在客觀世界, 幼兒是弱小的。 幼兒在面對挫折時, 一般會出現悲觀、失望、退縮等情緒反應, 這些情緒的出現一般是基於對挫折的錯誤認知、錯誤歸因等。 如果沒有得到恰當的引導和幫助, 不能從負面情緒當中走出來, 孩子容易形成習慣性的對挫折的消極反應,

Advertisiment
久而久之, 這種習慣性的心理狀態就會固化成為一種應對挫折的消極心理品質, 更談不上有較強的抗挫能力了。

所以, 當孩子處於挫折情境中時, 家長應主動與孩子溝通, 聽孩子傾訴, 充分瞭解孩子受挫的過程和感受, 並給予鼓勵和安慰, 使幼兒有勇氣正視挫折, 並引導幼兒正確歸因, 積極尋找對策, 直至成功走出挫折的陰影, 從而避免幼兒獨自面對挫折時產生的恐懼感, 甚至形成自卑、懦弱、封閉的性格。 幼兒經歷在成人關愛下戰勝挫折的過程, 體驗戰勝挫折後的愉悅, 才會由被動應對挫折進入主動應對挫折的階段。

對於因幼兒本身不良個性所造成的挫折感, 如因過分任性、自我中心等原因受到小朋友冷落、挨老師批評等, 在幼兒對已有後果的深刻體驗的前提下,家長應積極引導幼兒反省造成挫折的個人原因,引導幼兒站在他人的角度來看問題,在培養幼兒正確對待挫折的同時,逐漸培養幼兒遵守基本行為規則、正確與人交往、互助及合作意識等。

對於因他人不公正行為所造成的幼兒的挫折感,如老師不理智的處理方式、小夥伴的嘲笑等,家長應鼓勵幼兒主動用行動證明自己,而不是一味地處於受挫的消極情緒中不能自拔,從而培養幼兒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難、自己對自己負責的意識等。

(六)注意自身的榜樣示範作用一方面,家長對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困境的態度和處理方式會對幼兒抗挫意識和能力的形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家長應注意在挫折和困境面前展示給幼兒積極、堅強、充滿自信的形象。另一方面,要正確處理親子衝突。正確的處理方式不僅是對幼兒的一個良好的示範作用,還會避免家長因自己不當的處理方式對幼兒造成不必要的挫折感。

在幼兒對已有後果的深刻體驗的前提下,家長應積極引導幼兒反省造成挫折的個人原因,引導幼兒站在他人的角度來看問題,在培養幼兒正確對待挫折的同時,逐漸培養幼兒遵守基本行為規則、正確與人交往、互助及合作意識等。

對於因他人不公正行為所造成的幼兒的挫折感,如老師不理智的處理方式、小夥伴的嘲笑等,家長應鼓勵幼兒主動用行動證明自己,而不是一味地處於受挫的消極情緒中不能自拔,從而培養幼兒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難、自己對自己負責的意識等。

(六)注意自身的榜樣示範作用一方面,家長對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困境的態度和處理方式會對幼兒抗挫意識和能力的形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家長應注意在挫折和困境面前展示給幼兒積極、堅強、充滿自信的形象。另一方面,要正確處理親子衝突。正確的處理方式不僅是對幼兒的一個良好的示範作用,還會避免家長因自己不當的處理方式對幼兒造成不必要的挫折感。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