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學會高品質陪玩 父母孩子全受益

很多父母忙碌了一天, 回到家已疲憊不堪, 無心與孩子做遊戲;有的父母有心陪玩, 卻不知道該怎麼玩。 遊戲是孩子早期學習的主要方式之一, 有助於發展社交能力、動手能力和創造力等, 遊戲還能緩解父母的壓力, 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增強安全感。  

如何陪孩子玩?父母需要注意這樣幾個方面。  

1.重要不在玩, 而是回應。 並不是陪孩子玩玩具才是遊戲, 與孩子一起散步、做飯、種花, 給予孩子積極的回應都是遊戲。 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 喜歡模仿大人, 玩“過家家”的遊戲, 或想像自己是從事某個職業的大人。

Advertisiment
當孩子提著小藥箱說:“我要給病人看病了。 ”父母這時不需要戳穿:“你哪會看病啊?”只需配合孩子說:“哇, 我現在頭好疼, 好希望醫生能給我看病啊。 ”於是, 和孩子的互動就會自然而然地展開。 很多時候, 陪玩不是需要父母一直在身邊陪著, 而是要給予孩子更多積極的關注和回應。  

2.陪玩是跟隨, 不是指導。 有時, 父母和孩子玩時愛告訴孩子:“寶寶這樣玩不對, 應該這樣。 ”父母害怕孩子把衣服、地板弄髒, 或由於其他原因, 習慣性地指導孩子玩遊戲的正確方法。 但這樣會使孩子的注意力發展緩慢、感到挫敗、害怕犯錯而不願嘗試。 和孩子玩時, 父母只需要傳遞資訊, “你按照你的方式玩, 如果需要爸爸媽媽幫你, 我們就在旁邊, 或者你來找爸爸媽媽。

Advertisiment
”這樣的話, 父母可以自己忙自己的, 把遊戲的主動權交給孩子, 依然能做到高品質的陪玩。  

3.問題要開放, 不要封閉。 孩子放學後, 父母會問很多問題, 瞭解孩子一天在幼稚園裡發生了什麼。 最常問的是“你喜不喜歡學校啊?你今天開心嗎?想不想媽媽?”類似封閉式問題往往只能得到“是”或“否”的答案, 父母不僅得不到有效資訊, 久而久之也讓孩子覺得對話索然無味。 可以將封閉式問題變成開放式問題, 比如“今天在學校什麼事情把你逗笑了?”“如果你明天成了老師, 會幹什麼?”不僅使親子對話變成輕鬆快樂的遊戲, 還能發揮孩子的想像力, 鍛煉語言表達能力, 也使父母瞭解到孩子在學校的真實情況。  

4.不是制止,

Advertisiment
而是滿足。 不要什麼都說“不行”“不可以”“危險”, 儘量創造條件, 滿足孩子玩的需求。 比如孩子喜歡亂塗亂畫, 父母可以給孩子開闢一塊畫畫的園地;孩子喜歡拆卸東西, 父母可以把玩具交給孩子拆開, 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研究如何再組裝回去;孩子喜歡玩水, 可以在浴缸裡倒上水, 在安全的情況下, 把“水世界”交給孩子。  

隨著孩子成長, 父母會把其玩樂理解為“搞破壞”“不聽話”, 甚至有厭煩情緒。 如果父母能從孩童的視角看世界, 以遊戲作為紐帶, 將在親子間建立更自然、隨意的交流方式。

(原標題:高品質的陪玩怎麼做)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