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走路姿勢影響健康嗎_正確的走路姿勢

養生之道網導讀:

孩子走路姿勢影響健康嗎?天真可愛的孩子由牙牙學語到會走會跳, 要經過一段不短的時間, 但是稍不注意孩子就走路的姿勢就會有很多的毛病。 那麼, 孩子走路姿勢影響健康嗎?現在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孩子走路姿勢影響健康嗎?

1、跌跌撞撞。 1歲左右的孩子走路跌跌撞撞是正常的。 因為他們的肌肉還不夠結實, 身體平衡性還沒有發展好。 如果過了這個年齡, 或者孩子學會走路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後, 走路還是不穩, 就要引起重視了。 這可能是孩子的運動功能發育不好造成的,

Advertisiment
父母應有意識加強訓練, 比如多帶他參加戶外活動等。 如果情況還沒有好轉, 就應該儘早帶孩子去醫院就診。 建議首先去醫院神經科進行排查, 如果不是這類問題, 就應去小兒外科或骨科檢查是否是骨骼的問題, 如跟腱偏短等。 發現後要及時進行手術, 或者矯形。

2、“內八字”像螃蟹。 剛學步的小孩平衡性不好, 走路不穩, 因此他們喜歡橫著走, 像只小螃蟹, 走路時雙腳朝內。 如果孩子大些後還是習慣“內八字”走路, 家長就要幫他們進行糾正了。 平時可以多對孩子進行正確的走姿訓練, 也可以給孩子多按摩腿部肌肉。 有的孩子“內八字”是因為羅圈腿, 家長可以讓他仰臥, 用手拉直雙腿儘量向中間靠攏。 此外, 解決“內八字”的一個關鍵辦法是給孩子挑雙舒適的鞋,

Advertisiment
不要穿較硬的皮鞋, 鞋底也不能太薄或太軟, 否則會影響他們下肢的正常發育。

3、“鴨子步”。 有的孩子走起路來像小鴨子, 兩條腿移動得很慢, 拖拉著往前走。 發現這種問題, 首先應該考慮平足。 學齡前的孩子平足很正常, 因為他們腳底的肌肉還不夠, 日後在走路中足底自然會慢慢形成弧度。 其次, 孩子走“鴨子步”, 可能是由於他的肌張力低, 這屬於一種神經性運動障礙, 應及時就醫檢查。 有的孩子情況比較嚴重, 他們走路不僅不穩, 還一踮一踮的。 這時家長要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因為這種走姿很可能是先天性髖關節脫位造成的, 應儘早進行治療。

4、o型腿, 走路像騎馬。 不少孩子走路時雙腿叉開,

Advertisiment
兩腿間形狀像個括弧, 這是典型的o型腿特徵, 暗示孩子缺鈣和維生素d。 如果屬於比較嚴重的o型腿, 可以去醫院矯形。 需要注意的是, 不要讓孩子過早站立, 否則也容易把腿壓彎, 導致日後出現o型腿。

5、x型腿, 易摔跤。 有的孩子雙腿併攏站直後, 雙腿呈現“x”型。

Advertisiment
這類腿型的孩子走路時一般會夾著大腿, 跑步或走路時也較易摔倒。 孩子出現這種情況的常見原因是缺鈣和運動量小。 因此, 一方面, 家長要及時給孩子補充鈣質和維生素d;另一方面, 要積極督促孩子加強體育鍛煉, 也可以多幫他按摩腿內側肌肉。

正確的走路姿勢

正確地走路, 上體伸直, 身體的任何部位都不過於用力, 心情舒暢, 步伐輕鬆, 颯爽英姿。 說起來容易, 做起來難。 下麵將正確走法歸納為五個要點。 重要的是五個方面的動作要協調成一個動作。 五個動作作為一個整體, 形成走這個動作。 最基本的是腰要伸展, 腰若彎, 就不能恰當地支撐體重, 上體也不能直立。 其他五個要點是由此派生出來的。

上體伸展

上體筆直,

Advertisiment
下巴前伸, 高抬頭, 兩肩向後舒展。 這樣, 脊柱伸直, 輕微呼吸時, 腹部稍有起伏。 用這種姿勢走, 你會覺得是用胸走、用腰走。 因為走的時候, 胸和腰稍向前突出。 這種姿勢與那種直通通像個棍似的直立姿勢不同, 它要求上體稍向前傾, 走起來颯颯有聲。 這樣走, 不但看起來看, 還有一定道理。

首先, 下巴突出、抬高頭, 氣力充實。 這時就像頭頂有根繩吊著上體似的, 而且好像線頭有幾米長。 這樣專心致志, 思想集中在一點上, 精力自然旺盛。 其次, 兩肩向後拉, 肺部可以吸入更多的空氣。 由此點出發, 可以看出走是一項可持續時間長的運動, 這麼說毫無勉強, 由於兩肩向後拉, 兩手才可大幅度擺動。 需要指出, 即使說兩肩向後拉, 也不要有意用力向後拉, 而是自然向後。脊柱伸直後,就可調整全身的姿勢,並使身體維持平穩。無論用多大勁走,都要採用這種姿勢。輕微呼吸時,腹部略有起伏。這說明腹部處於輕度緊張狀態。這樣可減輕腹腔內的臟器對腰的負擔。最後一點,在走時胸和腰感到位置稍微提向前方。這樣有利於邁大步,而且腿部有從後面反彈過來的感覺。這種姿勢走起來很帥,易於堅持。

伸直膝蓋

展開膝蓋,並非僵硬、不靈活,而是使伸直的膝蓋在不受力的情況下行走。膝關節伸直了,步伐變大。大步走必須伸直膝蓋。至於步幅到底多大,應使你覺得舒服為好。伸直膝蓋有個竅門。伸直膝蓋走時,上體稍向前傾,好像要倒下來似的。後腿蹬,這樣前腿膝蓋自然伸直,步子也邁得大了。此外前腳向前邁出時,同一側腰也好像向前運動,腰與腿要有效配合。走的時候要大腿帶動小腿,膝伸直,步幅也就大了。膝蓋伸展開,上體自然保持端正,速度也出得來。這就是伸直膝蓋的理由。如果走的時候膝蓋是彎曲的,腿只有一部分肌肉起作用,這樣易覺疲勞,腿部很快會沒勁兒。

腳跟先著地,再將身體重心移到腳尖前腳著地時,腳跟先著地,身體重心落在腳跟上。然後,身體重心由腳跟通過腳掌向腳尖方向“滾轉”,最後到達腳尖。實際上,有人走路時,身體重心是由腳跟馬上移到腳尖。也有人用腳尖著地,這麼走,屬芭蕾舞等特殊情況。關於身體重心從腳跟到腳尖的滾轉有幾點值得注意。首先腳跟著地,不等於腳跟承受全部體重,也不意味著腳跟使勁兒踏地,使勁踏會震腦袋。

練習時,不抬胯,後腿膝關節彎曲,然後向前自然擺出。這樣,只有前腳腳跟著地。抬高大腿的“高抬腿”走,消耗的能量太多,不屬於現在提倡的自然走法之列。需強調的是,腳跟不承受全部體重,身體重心移動是流暢地在整個腳底下進行。前腳著地瞬間,後腳尖同時蹬出。身體重心移動是順理成章的事。因此,支撐體重的點不是腳跟,而是後腳大拇腳趾趾根附近區域。

腳向正前方邁

上體伸展,膝蓋伸直,走起來腳自然向前邁。在這個過程中,關鍵是後腿要伸直。腿伸直,膝蓋伸直,前腳自然向正前方邁。前腳向正前方邁出,腳的內側足跡形成一條直線。一般人們總覺得腳尖多少有點向外撇。有時為追求速度,向外撇點很有必要。有的人慢步時也腳尖外撇,俗稱八字腳,這樣走較穩定。前腳向正前方踏出的動作和後腳重心轉移是有一定關係的,當腳跟著地,身體重心在整個腳掌上滾動,由腳跟移向腳尖,後腳以第一、第二和第三腳趾為中心踢出,形成前腳向正前方踏出的動作。腳掌的其餘部分發揮彈力的作用,使步行圓滑、流暢。步子邁大了,你就能掌握昂首挺胸,有韻律走的要領了。順便說一下“螃蟹步”的走法。這是腳尖向外撇,腳跟外側著地,大拇腳趾內側踢地。此外,它的特徵是彎腰、屈膝、駝背,並且腳不要向正前方邁。

擺胳膊

擺胳膊對走也很重要,時常會看到一些人,走路時,兩手插在衣袋裡。這種走法不對。這樣走兩肩收攏,走起來鬆鬆垮垮。胳膊擺得好壞,還要看手與腳的動作是否同步。因為在走這個動作中,手與腳,或者說胳膊與腿有密切關係。胳膊與腿的動作也是相互關聯的,右腳向前邁出,左手向前擺。其中,特別是當膝蓋伸直,腳向正前方邁時,與腳的動作相對應,胳膊自然擺出。如果擺的比肩還寬,膝蓋易彎曲。擺動時,大拇手指似觸非觸衣服為佳,在不受力的狀態下,胳膊擺動時,肘部分自然伸與折。最近美國流行一種訓練方式,叫做“運動式走”。這股風也傳到了日本。其特點是胳膊要擺到90度,臀部也要左右擺動,精神要飽滿。我倒認為自然擺動更好些。美國的“運動式走”可能適宜訓練,但人為因素較多。估且不論它在平地有何利弊,起碼這種走法不是到處可行的。因而,還是把胳膊自然地甩起來吧。

而是自然向後。脊柱伸直後,就可調整全身的姿勢,並使身體維持平穩。無論用多大勁走,都要採用這種姿勢。輕微呼吸時,腹部略有起伏。這說明腹部處於輕度緊張狀態。這樣可減輕腹腔內的臟器對腰的負擔。最後一點,在走時胸和腰感到位置稍微提向前方。這樣有利於邁大步,而且腿部有從後面反彈過來的感覺。這種姿勢走起來很帥,易於堅持。

伸直膝蓋

展開膝蓋,並非僵硬、不靈活,而是使伸直的膝蓋在不受力的情況下行走。膝關節伸直了,步伐變大。大步走必須伸直膝蓋。至於步幅到底多大,應使你覺得舒服為好。伸直膝蓋有個竅門。伸直膝蓋走時,上體稍向前傾,好像要倒下來似的。後腿蹬,這樣前腿膝蓋自然伸直,步子也邁得大了。此外前腳向前邁出時,同一側腰也好像向前運動,腰與腿要有效配合。走的時候要大腿帶動小腿,膝伸直,步幅也就大了。膝蓋伸展開,上體自然保持端正,速度也出得來。這就是伸直膝蓋的理由。如果走的時候膝蓋是彎曲的,腿只有一部分肌肉起作用,這樣易覺疲勞,腿部很快會沒勁兒。

腳跟先著地,再將身體重心移到腳尖前腳著地時,腳跟先著地,身體重心落在腳跟上。然後,身體重心由腳跟通過腳掌向腳尖方向“滾轉”,最後到達腳尖。實際上,有人走路時,身體重心是由腳跟馬上移到腳尖。也有人用腳尖著地,這麼走,屬芭蕾舞等特殊情況。關於身體重心從腳跟到腳尖的滾轉有幾點值得注意。首先腳跟著地,不等於腳跟承受全部體重,也不意味著腳跟使勁兒踏地,使勁踏會震腦袋。

練習時,不抬胯,後腿膝關節彎曲,然後向前自然擺出。這樣,只有前腳腳跟著地。抬高大腿的“高抬腿”走,消耗的能量太多,不屬於現在提倡的自然走法之列。需強調的是,腳跟不承受全部體重,身體重心移動是流暢地在整個腳底下進行。前腳著地瞬間,後腳尖同時蹬出。身體重心移動是順理成章的事。因此,支撐體重的點不是腳跟,而是後腳大拇腳趾趾根附近區域。

腳向正前方邁

上體伸展,膝蓋伸直,走起來腳自然向前邁。在這個過程中,關鍵是後腿要伸直。腿伸直,膝蓋伸直,前腳自然向正前方邁。前腳向正前方邁出,腳的內側足跡形成一條直線。一般人們總覺得腳尖多少有點向外撇。有時為追求速度,向外撇點很有必要。有的人慢步時也腳尖外撇,俗稱八字腳,這樣走較穩定。前腳向正前方踏出的動作和後腳重心轉移是有一定關係的,當腳跟著地,身體重心在整個腳掌上滾動,由腳跟移向腳尖,後腳以第一、第二和第三腳趾為中心踢出,形成前腳向正前方踏出的動作。腳掌的其餘部分發揮彈力的作用,使步行圓滑、流暢。步子邁大了,你就能掌握昂首挺胸,有韻律走的要領了。順便說一下“螃蟹步”的走法。這是腳尖向外撇,腳跟外側著地,大拇腳趾內側踢地。此外,它的特徵是彎腰、屈膝、駝背,並且腳不要向正前方邁。

擺胳膊

擺胳膊對走也很重要,時常會看到一些人,走路時,兩手插在衣袋裡。這種走法不對。這樣走兩肩收攏,走起來鬆鬆垮垮。胳膊擺得好壞,還要看手與腳的動作是否同步。因為在走這個動作中,手與腳,或者說胳膊與腿有密切關係。胳膊與腿的動作也是相互關聯的,右腳向前邁出,左手向前擺。其中,特別是當膝蓋伸直,腳向正前方邁時,與腳的動作相對應,胳膊自然擺出。如果擺的比肩還寬,膝蓋易彎曲。擺動時,大拇手指似觸非觸衣服為佳,在不受力的狀態下,胳膊擺動時,肘部分自然伸與折。最近美國流行一種訓練方式,叫做“運動式走”。這股風也傳到了日本。其特點是胳膊要擺到90度,臀部也要左右擺動,精神要飽滿。我倒認為自然擺動更好些。美國的“運動式走”可能適宜訓練,但人為因素較多。估且不論它在平地有何利弊,起碼這種走法不是到處可行的。因而,還是把胳膊自然地甩起來吧。

相關用戶問答